軍隊

[拼音]:junshi qingbao

[英文]:military intelligence

為保障軍事鬥爭需要而蒐集的敵對國家、集團和戰區的有關情況以及對其研究判斷的成果。它是制定戰略方針、國防政策和各級指揮員定下決心、指揮作戰的重要依據。

簡史

軍事情報在古代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是由王朝(或部落)統治者直接掌管的,其內容較簡單。以後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便出現了少數輔佐者掌管軍事情報。中國殷朝末年(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討伐殷紂王的戰爭中,就重視軍事情報的作用。中國古代兵書《六韜·龍韜》記載,當時“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其中“耳目七人”、“遊士八人”,專門從事情報活動。春秋、戰國及其以後的歷代兵家,在所著兵書中對軍事情報的作用、內容及蒐集、判斷均有精闢論述。《孫子兵法》強調 “知彼知己”,並指出, 蒐集、判斷情況,“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三略》捲上“上略”指出:“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古埃及、希臘、羅馬、波斯等國也都重視軍事情報活動。中國晉朝至明、清時期和歐洲中世紀,由於受生產力發展的限制和封建道德觀念的束縛,以及歐洲崇尚騎士之風的影響,軍事情報工作為世人所鄙視,軍事情報的蒐集、傳遞方式的發展較為緩慢。19世紀末及其以後,由於無線電、飛機的出現,軍事情報的內容更為廣泛,蒐集手段和傳遞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革,世界各強國普遍加強了軍事情報機構的建設,並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家的軍隊先後裝備了導彈、核武器等技術兵器,更加強調軍事情報的作用,更注重運用各種現代化技術偵察手段及時獲取準確的情報。

分類與內容

軍事情報按目的和範圍分為戰略情報、戰役情報、戰術情報。其內容是根據作戰物件與作戰任務來確定的,通常包括:敵方軍事思想,戰略方針和作戰意圖;軍隊編制、裝備和部署,特別是核、化學、生物武器的配置;軍事人物;軍隊訓練素質,作戰特點;兵要地誌,軍事目標;戰場準備;戰爭潛力;後勤保障,以及有關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情況等。

要求與處理

對軍事情報的基本要求是:及時、準確、不間斷和有預見性。軍事情報的處理包括:積累資料、研究整理、報告通報、分類儲存。通過各種公開的、祕密的偵察手段或其他方法蒐集的資料,是軍事情報研究的物質基礎。資料愈豐富,愈便於研究鑑別,判斷就更符合實際。應根據情報內容的輕重緩急,適時地以各種方式報告指揮機關,通報所屬部隊和友鄰;對蒐集的各種資料,應加以分類、登記(或繪圖)、照相、縮微、錄音、錄影,並運用計算機等技術裝置進行儲存,以便隨時查閱使用。

各種來源的情報往往是零碎片斷,真偽混雜,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對這些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科學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是軍事情報處理的中心環節。中國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通過對多種渠道所獲得的有關日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情報,進行客觀的綜合分析,認為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因其國度較小,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戰爭,而且由於其侵略戰爭的退步性、野蠻性,使其國際地位孤立;同時又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加以對比,確定了正確的“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戰爭經驗證明,對軍事情報判斷和使用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作戰的勝敗。

發展趨勢

現代條件下軍事情報的資訊量大,內容廣,因此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軍事情報工作的建設,除進一步強化軍事情報機構,保持龐大的情報專業隊伍外,還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使軍事情報的蒐集、傳遞、分析、判斷和儲存,向著自動化快速處理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章

為什麼半桶炒豆能換來軍事情報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