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鴻祚(1798~1835)

[拼音]:Lu Zhuangzhang

中國清末第一個提出改革漢字和制訂切音字方案的人。字雪樵,清咸豐四年生於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一個農民家庭。1928年12月28日在廈門去世。18歲考秀才未中,移居廈門。後到新加坡謀生,兼學英文。25歲回廈門,以教華人英語和西人華語為業。當時正是提倡維新變法的時候,很多人主張普及教育以求國家富強。盧戇章受到民間方言韻書《十五音》和廈門話教會羅馬字(白話字)的影響,認為要普及教育必須先有一套“字話一律”的切音字(拼音文字)。他認為“國之富強,基於格致,格致之興,基於男婦老幼皆好學識理。其所以能好學識理者,基於切音為字,則字母與切法習完,凡字無師能自讀;基於字話一律,則讀於口遂即達於心;又基於字畫簡易,亦即易於著筆,省費十餘載之光陰;將此光陰專攻於算學、格致、化學,以及種種之實學,何患國不富強也哉”(《切音新字》序)。他經過10年研究,於1892年擬成一個 “兩字合切成音” 的廈門話拼音文字方案,字母採用拉丁字母和它的變體,取名《中國第一快切音新字》,出版課本《一目瞭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腔),在廈門傳授。據說“只須半載,便能持筆抒寫其所欲言”,“旅閩西人亦多傳其學,稱為簡易”(1898年都察院代奏文)。

1898年盧戇章把他的方案呈交清政府審查。戊戌變法失敗被擱置下來。1905年他到北京,再次呈交方案。這時王照的漢字偏旁式切音字方案《官話合聲字母》在北方流行,因此他放棄原來的方案,又用漢字筆畫另訂了一個新方案,寫了一部京音的《中國切音新字》,第三次呈交清政府。但清政府不予採用。他只好回到廈門繼續在民間推行。他在《北京切音教科書》上印了一副對聯:“卅年用盡心機,特為同胞開慧眼;一旦創成字母,願教吾國進文明。”

1913年,“讀音統一會”議訂注音字母。他是福建省代表,堅持他的雙拼式切音字。1915年他用自己的方案出版《中國新字》。1916年又出版《中華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