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斯,S.

[拼音]:Nanjing Bowuyuan

[英文]:Nanjing Museum

中國省級歷史藝術博物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門內,佔地 8.3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中西合式,門廳為仿遼代建築式樣。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民政府根據蔡元培和各學術團體的倡議於1933年4月在南京建立。原計劃分自然、人文、工藝三館,1937年基本建成人文館。抗日戰爭爆發後內遷雲南、四川。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遷回南京。1948年冬,部分人員和藏品遷往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3月改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同年8月正式定名為南京博物院。徐平羽為首任院長,曾昭燏為副院長。原藏自然標本、工藝標本撥交給其他有關博物館收藏。

該院收藏保管的藏品,包括考古發掘品、歷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繪畫、書法、工藝品、碑帖、文獻資料、外國文物等 41.5萬多件,其中一級品 718 件。藏品的時代,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迄近現代。藏品來源包括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藏品229161件,其中一部分是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和民族組發掘、採集;另一部分是前古物陳列所移交的清代熱河、奉天兩行宮宮廷文物,多為瓷器、各種擺設工藝品;少數為收購、接收的專藏以及由22個國家贈送和有關單位撥交的外國文物等。其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年收藏,以江蘇地區考古發掘品為大宗。其中較珍貴的有:吳縣草鞋山和武進縣寺墩等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玉琮、玉璧;丹徒春秋墓出土的屍祭缶,器蓋銘文記載著吳國三代四王的名字;盱眙南窯莊發現的陳璋壺,為戰國時代齊國獲自燕國的王室用器,全器由器身和外套合成,外套稍殘,飾96條捲曲起伏的長龍和 576枚梅花釘,橫箍上飾錯金流雲紋,壺口沿和圈足外刻有表示其容量等的銘文。同出的金獸,出土時蓋於銅壺之上,長17.8 釐米,通高 10.2釐米,重9000克;南京郊區出土的南朝模製磚畫《竹林七賢》。在 3萬多件宋、元、明、清書畫中,以明、清兩代的藏品見長,畫派較全,佳作較多。精品包括宋朱熹與某侍郎書札卷、元黃公望《富春大嶺圖軸》、元吳鎮《鬆泉圖卷》、明徐渭《雜花圖》卷、明文徵明《中庭步月圖軸》以及清龔賢的《水墨溪山煙樹圖軸》等。另有代表 11 個民族的民族文物2233件。還有相當數量的明清碑刻資料和近現代珍貴歷史文獻,如僅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江蘇地區的革命文物資料等就有 1.7萬多件。

該院有9個陳列廳,面積3712平方米。其中7個廳設有基本陳列“江蘇歷史陳列”,展示了江蘇地區從原始社會到近代的數千年曆史發展的歷程,著重反映了江蘇地方歷史的文化特色。另兩個廳每年舉辦10個以上重要文物、繪畫和工藝品展覽。該院還舉辦流動展覽,如深入工廠、農村進行宣傳,配合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到日本等國舉辦“南京博物院藝術展”等。此外,該院還舉辦了近代史專題講座,到大中學校、工廠講課,通過電臺、電視臺和報紙進行歷史、文物、繪畫藝術等知識的普及工作。也聘請院內外專家、學者講授各種專題歷史知識。該院每年觀眾20~40萬人次。

該院編輯出版的大型專著、圖冊有:《南唐二陵》、《沂南漢畫像石墓發掘報告》、《中國博物館》大型叢書《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藏畫》、《南京博物院藏畫選集》,以及《江蘇明清碑刻資料選編》、《江蘇彩陶》、《元朝藝術》等數十種。定期出版的刊物有《南京博物院》(年刊)。該院還是江蘇省考古學會、江蘇省博物館學會、江蘇省民俗學會的常設機構所在地,與 3個學會聯合出版學術刊物《東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