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

[拼音]:shehui cujin

[英文]:social facilitation

一種個體的作業績效因他人在場而有所提高的社會現象。又稱社會助長。他人在場包括實際在場、隱含在場、想像在場3種。19世紀末,N.特里普利特就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他通過對 3種條件下自行車競賽成績的測量,發現多人在一起競賽時,速度最快;無伴隨的單個運動員競賽速度最慢。研究者認為可能由於他人的存在而提高了參賽者的速度。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者進行了一項社會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即瞭解兒童是否因有他人在場而提高了活動效率。結果發現,在同他人一起完成任務的條件下,讓兒童在實驗室中纏繞釣魚絲,他們會幹得更為努力。後來的許多類似研究也得到了這種結果。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R.扎雲克1965年通過現場實驗研究,對社會促進現象作出瞭解釋,提出“社會促進的驅力水平理論”。認為他人在場時,可以提高個體的驅力水平。驅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的優勢反應更易於表現出來,如運動員在體育競賽條件下大多能提高效率。扎雲克的理論還認為,如果作業活動是複雜的、生疏的和技術性的,就會因為他人在場導致驅力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工作效率。這是與社會促進相反的另一種現象,叫做社會抑制或社會促退。例如,當人們學習新行為或是在從事複雜的智力活動時,若有他人在場,則績效降低;如果複雜反應經過訓練,成為個體熟練的優勢反應,又會出現社會促進現象。為進一步對這種社會抑制現象作出解釋,70年代有人提出“分心—衝突模型”。認為他人的存在之所以會提高個體驅力水平,或降低工作績效,是因為此時引起了個體兩種基本傾向之間的衝突,即注意周圍的觀眾或一起活動的人與注意自己不熟練的作業之間的衝突,造成分心,並導致工作績效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