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倉院

[拼音]:Junping sixiang

在個體小生產基礎上形成的反對貧富懸殊,要求緩和貧富對立的中國傳統的社會政治觀念。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後一直流傳在士大夫和貧苦民眾之中。其具體內容及社會作用,在不同時期,不同階級中又有所區別。

在地主階級政治家、思想家那裡,均平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緩和貧富矛盾,要求改善貧民生活,抑制富豪的政治主張。孔丘在《論語·季氏》中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認為貧富懸殊終將危及社會安寧,主張各守名分。漢代以後的政治家、思想家更多地從實際出發,抨擊土地兼併,反對財富集中,要求適度調節貧富差距。漢代董仲舒認為“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應該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以此為度,而調均之”(《春秋繁露·度制》),要求適當“調均”貧富。宋代王安石主張抑豪強,伸貧弱,“使貧富均受其利”(《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三十二)。清代龔自珍認為,“貧富不相齊”,土地過分集中,會造成社會動亂,甚至會引起王朝覆滅,所謂“小不相齊,漸至大不相齊;大不相齊,即至喪天下”(《龔自珍全集·平均篇》)。他們都把“均平”作為重要的治平之策。

歷次農民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均平思想,則是一種反對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奪,要求改變地位,取得生活溫飽的樸素的平等、平均思想。秦漢農民起義多以擺脫人身依附關係,反對政治壓迫為目標。唐宋以後的農民起義大都把“均平”作為旗號,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的主張。北宋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說:“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宋史·樊知古傳》)。南宋鐘相、楊麼宣稱:“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三十七)。明末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糧”的主張,開始把均平思想與土地制度聯絡起來。近代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領袖們,制定了完整的平等、平均的綱領──《天朝田畝制度》。該綱領明確宣佈“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為人們描繪了一幅絕對平等、平均的理想藍圖。這種均平思想實際上是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和經濟上的平均。

均平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穩定發展的調節閥,它能夠促進社會變革,維護統治秩序;同時農民群眾也藉以反對封建剝削和壓迫,開展要求平等和平均的鬥爭。它具有素樸的民主主義的因素,鼓舞了後來的民主主義革命者。但是,其中的絕對平均主義因素,又給中國社會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