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學

[拼音]:Zhu Junsheng

中國清代文字訓詁學家。字豐芑,號允倩,江蘇吳縣人。生於乾隆五十三年,卒於咸豐六年。博學無書不讀,嫻習經史,擅長詩賦詞章。嘉慶二十三年(1818)舉鄉試,為安徽黟縣訓導。著作甚多,刻版的只有《說文通訓定聲》和《傳經堂文集》10卷。

《說文通訓定聲》凡 18卷, 是一部按古韻部改編《說文解字》的書。作者在《凡例》中說:“六書,形聲之字十居其九。是編就許書五百四十部舍形取聲,貫穿聯綴,離之為一千一百三十七母,比之為十八部,以著文字聲音之原,以正六朝四聲之失。”這裡說的“母”,指的是諧聲字的聲符。全書以諧聲聲符為綱,按音分別歸屬於古韻十八部。同從一個聲符孳衍的字都聯綴在一起,秩然有序。每字之下,先釋《說文》本訓,引群書古注為證,即所謂“說文”;次陳述字的引申義和因文字假借而產生的假借義,即所謂“通訓”;最後舉出上古韻文中的用韻來證明古音,凡同韻相押叫做“古韻”,鄰韻相押叫做“轉音”,闡明字音,即所謂“定聲”。這三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訓”。 “通訓”部分 ,又有“轉註”和“假借”兩項。凡一字數訓,在意義上有連屬的稱為“轉註”,在意義上沒有連屬的稱為“假借”。這跟許慎所說的轉註和假借的定義已經全然不同,獨成一家言。

《說文》中, 字有不見於正篆, 而見於說解中的;有具有偏旁,而沒有正篆的;有隻見於小徐(徐鍇)本的;有別的書引《說文》的。本編都增補在內。其有見於《方言》、《廣雅》和子史傳記中的也別列於每部之後,以備考索。全書共收字 17240字,極為豐富。書前有“檢字”,以便檢查。總之,這部書不是專門為解釋許說而作,乃是在《說文》本訓之外,詳舉其他意義,以辨析何者為引申義,何者為假借義,對研究詞義的發展和轉變大有幫助。

此書始創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歷時十數年,到道光二十八年才完成,二十九年在黟縣學署雕版成書。現在有中華書局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