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唐經幢

[拼音]:Feibianshe

[英文]:Fabian Society

英國社會改良主義團體。1884年1月由一些激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立於倫敦。前期的主要領導人有蕭伯納和韋伯夫婦等人。其名稱來源於以善於使用緩進待機策略著稱的古羅馬統帥Q.費邊的名字。表明他們主張採取緩慢漸進的策略來達到改革社會的目的。

費邊社的思想理論體系,直到19世紀80年代末期它才逐步形成。1889年出版的由蕭伯納主編的《費邊社會主義論文集》第一次集中表達費邊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社會主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種變革只能通過群眾心理緩慢地、逐漸地向著新的原則的轉變,社會改革才能一點一滴地實現。費邊社要求一切重大的社會根本改革,必須是民主主義的、合乎道德的、符合憲法的、和平的變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可以而且正在通過點滴改革逐步向社會主義演進,社會主義者的任務是設法把自己的思想“滲入”到各政黨和各社會階層中去,特別是影響那些起關鍵作用的政治家、公職人員、工會領袖等等,使其確信改革的必要性。費邊社認為由資本主義演進到社會主義,在政治上是實行普選制和議會制度;在經濟上就是實現市政社會主義和組織合作社。市政社會主義是費邊社的重要政策主張,認為只要擴大市政當局對煤氣工業、電力工業、自來水工業和其他公用事業的所有權,加強政府對私人企業的管理就是實行社會主義。

費邊社最初反對建立獨立的工人階級政黨,後來由於工人群眾要求開展獨立的政治行動的呼聲日益強烈,改而支援建立獨立的工人政黨,並在1900年以集體成員身份加入了勞工代表委員會。

1931年由牛津大學教授、費邊社活動家G.D.H.科爾發起,成立新費邊研究社。1939年該社與處於停頓狀態的費邊社合併為新費邊社,科爾為領導人。40年代初,該社成立殖民地局和國際局。1963年兩局合併,主要研究殖民地問題和國際問題。

費邊社始終是個規模不大的社會改良主義研究和宣傳團體,社員通常只有幾百人,1947年一度有社員8000人,地方分社 120多個。從40年代末開始急劇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費邊社會主義逐漸成為工黨的理論和政策基礎。費邊社人數雖少,但影響較大。下院的工黨議員以及許多工黨領導人都是費邊社成員。1952年費邊社出版《新費邊論文集》,試圖在新形勢下為社會改良主義指出道路。費邊社編有《費邊新聞》、《費邊季刊》等定期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