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形天線

[拼音]:gendiao

[英文]:carving root

以各種樹木或竹子的根樁為原料雕刻人物、動物等形象,通常也指用根樁雕刻成的雕塑工藝品。又稱根藝或樹根造型。

沿革

據《齊書》記載,南齊高帝曾將竹根雕刻的“如意”贈與隱士。唐代詩人韓愈曾寫詩描寫根雕人物,當時還有用樹根加工的木枕。宋代,根雕藝術更加成熟,《太平廣記》中記述了樹根雕刻的獅子,其“毛爪眼耳足尾無不悉具”。明代張岱所著的《陶庵夢憶》也記載根雕“木龍”,狀如龍,遍體波紋如鱗,重500kg。明正德、嘉靖年間(1506~1566),江蘇嘉定(今上海)竹刻藝術家朱鬆鄰及其子朱小松、孫朱三鬆也擅長以竹根的自然形態雕刻人物、蟾蜍等。清代,根雕名家輩出,作品廣佈於世。《觚剩》說,老樹“產於幽崖、邃谷者,歷時既久,蟠根屈曲,變幻象形”,經雕刻後被好事之家“置為几案清玩,然工巧天成”。近代學者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記載明至清代根雕名家50多人。北京頤和園等處藏有不少清代根雕作品。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根雕有了很大發展。1986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成立根藝研究會,組織並指導根雕創作。中國根雕作品先後到美國、歐洲、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覽,受到矚目。

創作方法和特色

雕是作者根據樹根、竹根的樹皮、枝杈、疤節、疙瘩、孔洞、以及腐朽的紋跡等天然形狀、質地、紋理、色澤等,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經過巧妙構思後,稍加雕刻和藝術加工而成。根雕注重傳神,不求形似和逼真,以表現自然天趣為妙。

根雕製作一般分為取捨、整形、拼接、雕刻以及後處理等工序。

(1)取捨,是在根樁的自然形態中發現題材,取其意象所需的造型,捨去其多餘的部位。

(2)整形,是按照所需表現的藝術形象,將根樁加以整理,可採用屈伸、扭曲、烘烤等方法。

(3)拼接,是在自然形態不夠完美時,適當加以拼接,以彌補不足。

(4)雕刻,是在作品的區域性或關鍵部位稍加刀斧,施以雕鑿,猶如畫龍點睛。

(5)後處理,包括配底座、色彩處理等。色彩以保留根樁表面自然色澤為主,充分發揮其材質、紋理的美。底座要與作品相協調,以取得完整的藝術效果。

根雕作品的題材廣泛,無所不包。作品的規格依據根樁的大小而定。品種有几案、桌椅、屏風、手杖等實用品和供居室雅玩、陳列的欣賞品。

參考文章

根雕的由來美術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