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

[拼音]:Sanmenxia Shuili Shuniu

[英文]:Sanmenxia Water Control Project

位於中國黃河中游、河南省三門峽市和山西省平陸縣境內,以防洪為主,兼防凌、灌溉、發電和供水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見彩圖)。對下游關係重大。壩址控制流域面積688400km2,佔黃河全流域面積的92%。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19億m3。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t。壩址地形險峻,河床中原有鬼島、神島將黃河分為三股水流,自左至右分別稱為人門、神門和鬼門,因名三門峽。河床岩層為中生代侵入的閃長玢岩,質地堅硬。地質條件好,為建造水利樞紐的優良壩址。

1954年編制的黃河規劃,決定興建三門峽水利樞紐為第一期工程,任務是蓄水攔沙,綜合利用。水庫庫容360億m3。樞紐建築物包括:混凝土重力壩,壩高 106m,主壩長713m,壩內設定斷面尺寸為3m×8m的洩水孔12個和斷面尺寸為9m×12m的表面溢流孔2個,在最高水位時洩量為6000m3/s;水電站廠房1座,裝機8臺,總裝機容量116萬kW;升壓開關站2座。工程於1957年開工,1960年大壩及水電站廠房基本建成。蓄水後發生嚴重的泥沙淤積,並使上游渭河口亦受到淤積堵塞的危害。為此,自1964~1978年間對工程進行了兩次改建。改建的目的是解決水庫淤積問題和使樞紐發揮綜合利用效益。其工程措施為:

(1)增大樞紐的洩水排沙能力,即在左岸修建了兩條洩洪隧洞,將原建的8條發電引水鋼管中的3條改建為洩洪排沙鋼管,並重新掏開壩下已封堵的8個施工導流底孔,作為洩洪排沙之用;

(2)實行低水頭髮電,為此將電站進水口降低13m,安裝5臺軸流轉槳式水輪機機組,總裝機容量為25萬kW,年發電量13億kW·h。上述措施結合採用“蓄清排渾”的水庫運用方式,即非汛期抬高水頭蓄水發電、灌溉,汛期降低水位排沙,使水庫基本作到衝淤平衡,保持有效庫容,並收到綜合利用效益,改建工程獲得成功。

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提供了深刻的教訓和有益的經驗。教訓主要是規劃指導思想上的失誤:把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對減少泥沙的速度和作用估計得過快和過高;對水庫淤積的規律認識不足特別是沒有估計到淤積部位向上遊迅速延伸,形成“翹尾巴”的情況。主要經驗可以歸納為:

(1)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庫的規劃必須把泥沙處理放在首位,採取“蓄清排渾”的執行方式,保持較大的洩水規模,進行水沙調節,提高綜合利用效益;

(2)洩水、排沙、排汙建築物和發電引水建築物的佈置應有利於排沙、排汙,防止進水口前淤積和減少通過機組的泥沙量;

(3)泥沙將對洩水建築物和水輪發電機組的過水流部件帶來嚴重的磨蝕問題,對此在設計、製造上必需充分考慮,採取相應的抗磨措施;

(4)在改建工程設計和施工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改建底孔的特種深水圍堰設計,是一種創新,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參考文章

三門峽水利樞紐(SanmenxiaWaterControlProject)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