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拼音]:Le Kebuxiye

[英文]:Le Corbusier (1887~1965)

現代建築大師。原名 Charles-Edouard Jeunneret。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一個鐘錶製造者家庭。早年學習雕刻藝術,青年時期曾遊歷歐洲一些國家,瞭解歐洲各地的建築。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在巴黎建築師A.佩雷和柏林建築師P.貝倫斯處工作,受到新建築思想的影響。1917年移居法國,1920年改用筆名勒·柯布西耶,1930年入法國籍。1928年,他同W.格羅皮烏斯、L.密斯·範·德·羅等人組織國際現代建築協會。他多次參加各國的建築設計競賽,並多次獲得榮譽學位。1965年8月27日在美國裡維埃拉逝世。

倡導新建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大規模重建工作中,現代主義建築在歐洲興起,勒·柯布西耶是主要倡導者。1920年起,他發表了一系列鼓吹建築創新的文章,後來彙集出版《走向新建築》(1923)一書。他認為輪船、汽車和飛機是表現新時代精神的產品,但是建築和建築師落後了。他說“建築藝術被習慣勢力所束縛”,必須創造新時代的新建築,建築要走工業化的道路;甚至說“住房是居住的機器”,建築師要向工程師的理性學習。但他同時又把建築看作“純粹的精神創造”,一再強調建築師是造型藝術家。勒·柯布西耶的革新思想和獨特見解對當時的學院派建築思想是有力的衝擊。

1926年,勒·柯布西耶從現代建築採用框架結構這一條件出發,提出了“新建築的五個特色”:

(1)房屋底層採用獨立支柱;

(2)屋頂花園;

(3)自由的平面;

(4)橫向長窗;

(5)自由的立面(圖1,右側一組為新建築)。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代表作品如庫克住宅(1926)、薩伏伊別墅、巴黎大學瑞士學生宿舍(1932,圖2)以及他參與設計的巴西教育衛生部大廈(1936~1945)等,都反映了他的建築觀點。這些作品比較符合現代技術和社會經濟條件,造型活潑新穎,對現代建築影響很大。

城市規劃思想

勒·柯布西耶主張採用新的城市規劃原則和建築方案。1922年他提出一個 300萬人口的城市規劃方案(見“現代城市”設想)。設想城市中有可以應用現代交通工具的整齊的道路網,中心區有摩天樓,外圍是高層和多層樓房,高樓之間有寬闊的綠地。1925年,他又為巴黎市中心區改建提出了稱為“伏瓦生規劃”的方案。以後又為安特衛普、斯德哥爾摩和阿爾及爾等城市制訂改建規劃。這些規劃都貫徹城市功能分割槽的原則,採用高層建築以減少建築佔地面積,增加遊憩、體育活動用的城市綠地。道路按功能分級佈置,有立體交叉等設施。這些方案,當時往往被認為帶有空想性質而被擱置。直到50年代,勒·柯布西耶主持制定印度昌迪加爾規劃時,他的城市規劃的原則才得到了實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作品

戰後時期,國際建築界探索新的建築理論和方法的思潮非常活躍。勒·柯布西耶又走在前面,他的建築風格也有明顯變化。他設計的馬賽公寓大樓(1952年建成,見彩圖)是一座綜合性的、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的高層建築。大樓的外牆面是脫模以後不加修飾的粗糙的混凝土面,造型粗獷沉重,被稱為“粗野主義”的建築風格。1955年建成的法國朗香教堂是座形象獨特並具有神祕的象徵性的小型宗教建築。這些作品對現代建築的演變產生重要影響。有人甚至說現代主義建築的任何東西都可在勒·柯布西耶的作品、草圖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