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建築

[拼音]:Dongpinghu Fenhong Gongcheng

[英文]:Dongpinghu Flood Diversion Project

位於黃河下游右岸,山東省梁山、東平、汶上、平陰縣境內,是黃河下游防洪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在黃河發生大洪水時,對消減陶城埠以下洪峰有重大作用。

東平湖為宋代梁山泊演變而來,由於黃河多次決口南徙,梁山泊逐漸淤積萎縮,為居民逐步墾殖。大汶河原經山東大清河流入渤海。1855年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入渤海,大汶河(下游仍稱大清河)遂入黃河。黃河河床逐年淤高,大清河入黃河口淤塞,以致積水成湖,形成黃河的自然滯洪區,民國年間始稱東平湖。1958年,在位山修建攔河閘壩、進湖閘、出湖閘,並加高加固圍堤成為東平湖水庫。由於黃河河道淤積及湖周浸沒等問題,於1962年改為滯洪工程。1963年改造為無壩分洪工程。

分洪工程

(1)分洪區(見圖):總面積627km2。為減少分洪時的淹沒損失,在原運河堤的基礎上加修二級湖堤,劃分為新湖與老湖分洪區,其中老湖區面積209km2,新湖區418km2。東平湖分洪工程在1958年建設時,按水庫要求進行,設計水位46.0m,總庫容40億m3。改為分洪工程後,由於圍堤加固尚未完成,近期運用水位為44.5m,相應容積為30.4億m3,其中老湖區為21.6億m3。扣除底水以及考慮與汶河洪水遭遇,尚有16~18億m3的容積可用來調蓄黃河洪水。

(2)分洪閘和洩洪閘:在臨黃堤上建有石窪、林辛、十里鋪、徐莊、耿山口等五座分洪閘(見彩圖),設計分洪流量為11340m3/s,由於閘上下游淤積,20世紀80年代有效分洪流量為8500m3/s。在大清河陳山口附近建有陳山口、清河門兩座洩洪閘,設計洩洪流量2500m3/s, 退水回黃河。由於黃河河道淤積抬高,湖區退水日益困難,圍堤上還建有碼頭、流長河、司垓排水閘,退水經京杭運河梁濟段入南四湖。

(3)圍堤:分洪區東北以泰山山脈為界,北為臨黃大堤,再沿湖修堤與大清河相銜接,全長107.88km,其中臨黃大堤段長10.47km,山口隔堤19.6km。圍堤一般高8~10m,頂寬10m,修有戧堤,臨水坡有幹砌石護坡防浪。二級湖堤為新湖與老湖區之間隔堤,長26.7km,堤高5~8m,堤頂寬6m,為防風浪,臨水坡修有幹砌石護坡。

避洪工程

據1985年統計,分洪區內有居民27.2萬人,耕地47.0萬畝,水面15萬畝。本著安全和有利分洪,有利於生產的原則,分洪區內一部分居民遷往高處和湖區外築臺定居,一部分居民在湖內修築避水村臺定居,還有一部分居民分散居住在湖內。分洪區修築遷安道路,以便分洪時居民臨時遷出。還修有灌溉、排澇工程,為不分洪時農業生產創造有利的條件。

分洪區運用

原則是控制分洪區以下河道不超過安全洩流量。黃河陶城埠以下防洪標準為 10000m3/s。當花園口發生不超過15000m3/s洪水時,視黃河洪水量和汶河來水大小決定是否分洪。若需分洪,可運用老湖區分洪。當花園口發生15000~22000m3/s洪水時,經分析計算,如老湖區不能解決問題時,則用新湖區;如新老湖區都需運用時,則先開放石窪閘分洪進新湖區;再自上而下順序使用分洪閘進老湖區。分洪後,根據黃河洪水情況,運用陳山口和清河門洩洪閘將湖區分蓄的洪水退入黃河;在不與樑濟運河、南四湖洪澇水遭遇時,也可相機排水入南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