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陶瓷

[拼音]:chengzu jishu

[英文]:group technology

用系統分析方法將具有某些相似資訊的事物集合成組來進行處理的一種高效率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英文縮寫GT。成組技術的思想是20~30年代開始產生的,但直到50年代由蘇聯學者С.Π.米特洛凡諾夫進行系統的研究,才形成專門的學科,並在蘇聯推廣應用,隨後又推廣到歐洲、美國和日本。聯邦德國的零件分類編碼系統和英國的成組生產單元進一步推動了成組技術的發展。中國於60年代初引進成組技術。現在各國成組技術分類系統已有近百種。成組技術在發展初期僅作為一項科學的加工工藝,主要應用於機械加工行業中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因此在60年代初中國曾把GT譯成成組加工或成組工藝。早期的成組技術都是指對要加工的零件型別按某些工藝共性或結構共性歸類分組,以便採用共同的工藝裝備,目的是使批量很小的各種零件在工序相同的前提下集中起來構成大批量加工件,從而能採用大批量生產所採用的裝置和加工方法。成組技術與資料處理系統相結合,可從各種型別的零件中準確而迅速地按相似型別整理出零件分類系統。設計部門可根據零件形狀特徵把圖紙集中分類,通過標準化方法減少零件種類,縮短設計時間。加工部門根據零件的形狀、尺寸、加工技術的相似性進行分類,組成加工組,各加工組還可採用專用機床和工夾具,進一步提高機床的專業化自動化程度。按成組技術具體實施範圍的不同,出現了成組設計、成組管理、成組鑄造、成組衝壓等分支。按照相似性歸類成組的資訊不同,出現了零件成組、工藝成組、機床成組等方法。採用成組技術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70年代後,成組技術的發展已超出了機械製造工藝的範圍,成為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技術。它已涉及各類工程技術、計算機技術、系統工程、管理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前沿領域。日本、美國、蘇聯和聯邦德國等許多國家把成組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結合起來發展成柔性製造系統,使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實現高度自動化。全面採用成組技術會從根本上影響企業內部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方式,提高標準化、專業化和自動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