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植物

[拼音]:yubing

[英文]:fish disease

致病因素作用於魚體時魚的正常生命活動受擾亂的現象。魚病廣義上還包括其他水生動物的病害。由於魚病的流行對漁業生產的威脅十分嚴重,故研究魚病的病原、病因、發病機理和防治手段,以控制其流行,具有重要經濟意義。

防治簡史

中國在公元前 5世紀時的《養魚經》中,就指出養魚的周圍環境必須適合養殖魚類的生活習性,魚才能健康成長。至北宋,蘇軾的《物類相感志》中有“魚瘦而生白點者名蝨,用楓樹皮投水中則愈”的記載,其中的“蝨”就是常見的魚寄生蟲小瓜蟲。明代《農政全書》載有“魚蝨如小豆大,似團魚,……凡取魚,見魚瘦,宜細檢視之,有,則以松毛遍池中浮之,則除”。進一步描述了魚類寄生蟲鯴的形態和防治方法。

將魚病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始於19世紀。20世紀30年代國際上很多學者對癤瘡病、粘細菌性魚病的病原學、病理學、流行病學和藥物防治等作了較多的研究。50年代後歐、美國家又研究了普遍流行的魚類寄生蟲病,如由粘孢子蟲引起的旋轉病、小瓜蟲病、車輪蟲病、復口吸蟲病和錨頭鰠病等的生物學和防治方法。與此同時,在K.沃爾夫1957年首次分離到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IPNV)後,國際上開始了對魚類病毒的系統研究,除分離病毒病原、研究病毒病的發生和傳播外,還重點研製弱毒化、非活化疫苗以進行預防。

中國於1953年由倪達書在浙江建立了第一個魚病研究機構──菱湖魚病工作站。此後全國各地對細菌性腸炎病、赤皮病、斜管蟲病、小瓜蟲病等20餘種主要魚病的病原生物學、病理學和流行病學等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防治方法,還進行了全國主要河流、湖泊的魚病病原區系調查和疫苗研製等。

種類

按不同的病原大致可分為傳染性魚病、侵襲性魚病和非寄生物引起的魚病3大類。

傳染性魚病

由病毒或細菌、真菌等植物性病原引起。廣義上還包括寄生的單細胞藻類引起的疾病。這類魚病所造成的損失約佔魚病總體損失的60%。

(1)病毒性魚病。往往引起魚類大量死亡,對淡水養魚業影響嚴重。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根據病毒的形態及其寄生在細胞內所形成的包涵體的位置,可作出病理學診斷。中國淡水魚病毒病主要有草魚出血病、青魚出血病和鯉痘瘡病等。

(2)細菌性魚病。由於魚體面板能分泌粘液,魚體內又有一定的免疫力,細菌通常難以侵入。但當水體中魚類密度增加、水質條件惡化、飼養管理不當、魚體有損傷、魚類抵抗力降低時,細菌性魚病也常發生和流行,造成魚類大量死亡。中國淡水魚的細菌性魚病,主要有粘細菌性爛鰓病、白頭白嘴病、赤皮病、列印病等,多數可防治。

(3)真菌性魚病。由水生真菌寄生於魚的面板、鰓或卵上引起。中國主要有膚黴病、鰓黴病等。但健康和未受傷的魚體通常不受感染。

(4)寄生藻類引起的魚病。只有極少數單細胞藻類可成為寄生性的病原,使草魚、鰱、鱅、金魚等致病。在中國僅發現嗜酸卵甲藻(Oodiniumacidophilum)病,發生在酸性水質的魚池中。

侵襲性魚病

由動物性病原引起。按病原通常有下列幾類:

(1)原生動物病。如小瓜蟲、魚波豆蟲、斜管蟲、車輪蟲等寄生於體表,能使魚患病,嚴重時引起魚類大量死亡。

(2)單殖吸蟲病。單殖吸蟲除少數營腔寄生外,絕大部分寄生在魚類體表和鰓上,如三代蟲、指環蟲、雙身蟲等。尤其是在魚苗、魚種階段,常因大量寄生而影響魚的生長髮育,甚至引起幼魚大批死亡。

(3)複殖吸蟲病。除少數種類的複殖吸蟲寄生在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外,絕大多數均寄生在脊椎動物體內。其中大部分對魚為害不大。但有些種類如復口吸蟲、側殖吸蟲等大量寄生時,可使草魚、青魚、鰱、鱅等大量死亡。

(4)絛蟲病。在中國魚類中,已發現寄生的絛蟲種類不多;但在廣東和廣西,草魚種往往遭受九江頭槽絛蟲嚴重感染,能引起大量死亡。中國各地水庫和湖泊魚類常患舌狀絛蟲病或雙線絛蟲病,對產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5)線蟲病。寄生於魚類的線蟲種類較多,既有成蟲,也有幼蟲。幼蟲多在魚體內形成胞囊,要轉寄生在食魚的鳥、獸體中才能發育為成蟲。在中國魚類受毛細線蟲、嗜子宮線蟲、華魚線蟲等嚴重感染時能引起魚病甚至死亡。

(6)棘頭蟲病。棘頭蟲是專性的內寄生蟲,多數種類的成蟲寄生在各種脊椎動物的消化道中。在中國的魚類中已發現的棘頭蟲種類不多,鯉長棘吻蟲對鯉,烏蘇裡似棘頭吻蟲對草魚魚種都可導致死亡。

(7)蛭病。蛭類俗稱螞蟥。有些發現在魚體上,吸食寄主的血液或體液。但中國魚類中蛭類寄生的種類和數量都很少,危害不大。

(8)鉤介幼蟲病。常寄生於魚苗體表,使其嘴部無法開合、不能攝食而死亡,但對較大的魚種則危害較小。

(9)甲殼動物病。甲殼動物通常寄生在魚體的鰭條、體表、鼻、口腔和鰓上,只有個別種類寄生在魚體內。對魚類為害最大的是中華鰠、錨頭鰠、鯴和魚怪(見表)。

非寄生物引起的魚病

包括由物理、化學因素或其他非寄生的有害生物(包括各種天敵)引起的魚病。物理因素主要是魚類在養殖、捕撈、運輸過程中受到壓傷、碰傷、擦傷等可引致面板壞死和繼發性魚病(赤皮病、膚黴病等),最後致死。化學因素指遭汙染的水體中農藥、重金屬、石油、酚類及其他有毒物質可致魚畸變或死亡。少數藻類被魚吞食後不能消化而產生有毒物質,或其代謝產物含有毒素,可引起魚類中毒死亡。中國常見的有害藻類有銅綠微囊藻、水花微囊藻、裸甲藻、三毛金藻等。魚類的敵害主要有青泥苔(絲狀綠藻)、水螅、蚌蝦(蚌殼蟲)、水蜈蚣等水生昆蟲,倅等凶猛性魚類,以及虎紋蛙、水蛇、水鳥和吃魚的水鼠、水獺等。

防治

主要採用科學放養、提高魚體抗病力、控制病原及施用藥物等措施。

科學放養

養魚場水源要充足、清潔、不受汙染,水的理化特性應適合於魚類習性。為此,魚塘要獨立從進水渠道進水,定期加註新水,池水不能排入其他魚池,以防止魚病蔓延。放養魚類時,多種魚混養可降低只發生於某種魚類的寄生蟲病的發病率;密養而不使密度過高,可以既保證一定的單位面積產量又防止魚類接觸過分密切而導致病原高度傳染。投餌要定質、定量、定位、定時,要定期檢查魚情,消除池中的雜草、殘餌、死魚及寄生蟲中間宿主等,防止病害發生和蔓延。

提高魚體抗病力

給魚體注射和口服疫苗、噴疫苗霧化液或將魚體浸入疫苗液可使魚體獲得免疫力。疫苗一般從病魚病灶部位分離出病原體大量培養並經滅活等工序製成;有時也可直接將病魚臟器研磨、濾去殘渣、將濾液滅活後製得。通過人工選擇或雜交方法培育抗病力強的魚品種,則是預防魚病的積極手段。

控制病原

魚池放養前要清整池塘,即排乾池水、除去池底表層汙泥、進行日晒和除去池邊雜草等,以消滅病原體和寄生蟲產卵場所。也可以生石灰、漂白粉、茶餅等撒入池中進行藥物清塘。所投水草餌料和糞肥、魚類食餌場所及養殖工具等在投餌或使用前要用漂白粉等消毒。

為防止病原體的國際間傳播,對進出口魚類要進行檢疫。中國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動植物檢疫條例》、《口岸淡水魚類檢疫暫行規定》,確定了檢疫的範圍、物件、方法和處理方法。凡對魚類危害極大而又缺少有效防治方法的病原,例如鮭鱒魚類的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引起旋轉病的腦粘體蟲(Myxosoma cerebralis)等都列為主要檢疫物件。

施用藥物

用於預防和治療魚病的藥物主要有鹵素類(漂白粉、氯化鈉、碘等)、重金屬鹽類(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氯化銅、重鉻酸鉀等)、磺胺類(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呱等)、呋喃類(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等)、有機磷殺蟲劑(敵百蟲等)、抗生素(青黴素、鏈黴素、氯黴素、金黴素、土黴素、紅黴素等)、中草藥(烏桕、大黃、大蒜、地錦草、鐵莧菜等),以及其他有殺菌作用的孔雀綠和美藍等染料、生石灰、硫磺、硼砂、高錳酸鉀等。

施藥方法通常有以下4種:

(1)掛袋(簍)法。將盛有藥物的袋或簍懸掛在魚池的食臺或食場周圍水體中,形成藥物作用區域,魚在能忍受的藥物濃度範圍內,自動地進出該區域而受到藥物的作用,以殺死體表和鰓部的病原。一般用作預防或早期的治療。常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掛袋防治草魚車輪蟲病、中華鰠病等,用漂白粉掛簍防治青魚、草魚的赤皮病、爛鰓病等。

(2)浸洗法。將魚浸入具有較高濃度藥物的容器中,以較短的時間強制給藥,從而殺滅魚體表或鰓部的病原體而對魚本身無害。常用食鹽2%濃度、呋喃西林20ppm濃度防治粘細菌性白頭白嘴病、爛鰓病等,用高錳酸鉀 10~20ppm濃度防治三代蟲病、指環蟲病等。

(3)遍灑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即用對某種病原有殺滅效果、而對魚體本身安全的藥物濃度,遍灑魚池,以殺滅魚類體表、鰓部和水體中的病原。使用此法須準確計算池水的體積和用藥量。常用硫酸銅0.5ppmm和硫酸亞鐵0.2ppm合劑,治療車輪蟲病、魚波豆蟲病、斜管蟲病、中華鰠病等;用大黃2.5~3.75ppm濃度,治療粘細菌性白頭白嘴病、爛鰓病等;用晶體敵百蟲0.25~0.5ppm濃度治療指環蟲病、鯴病等。

(4)口服法。將藥物拌在餌料內做成適口顆粒餵魚,是對內臟器官病的一種藥物預防和治療方法。常用生大蒜和食鹽、磺胺脒防治青魚、草魚腸炎,用磺胺噻唑或硫磺粉、碘片合劑防治青魚球蟲病。

(5)注射法。如通過注射疫苗預防一些病毒性或細菌性魚病,注射青黴素、鏈黴素治療草魚、鰱、鱅親魚的列印病和產後受傷等。

參考文章

豬糞乾燥後餵魚病少效益高豬豬糞餵魚病少效益高豬姜在治療魚病中的巧妙作用介紹水產/漁業魚病防治的幾種技術方法介紹水產/漁業常見魚病的流行情況及防治水產/漁業高溫魚病易暴發 分類防治效果佳水產/漁業魚病綜合防控技術水產/漁業大水面、深水位池塘魚病的預防措施水產/漁業魚病防治六種常用給藥方法水產/漁業水溫高時如何科學防魚病發生水產/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