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野蘑菇

名稱出處:《中國的真菌》

概況

基源:為蘑菇科蘑菇屬真菌野蘑菇的子實體。

原植物: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 Schaeff.ex Fr.,又名雜蘑(山西),耕地蘑菰(《福建菌類圖鑑》),蘑菇蕈、草地蘑菇(《新華本草綱要》)。

形態:子實體單生;菌蓋直徑5~20cm,扁半球形,後變平展,表面近白色,乾燥,平滑,邊緣早期內彎,後平伸;菌肉厚,白色,柔韌;菌褶離生,稠密,早期白色,漸變粉紅色,最後呈黑褐色;菌柄長4~12cm,直徑1.5~3cm,內實,光滑,上部圓柱形,基部膨大,色與菌蓋相同;菌環生柄之上部至中部,大,厚,雙層。孢子光滑,橢圓形,6.6~9.5×5.7~6.6μm;褶緣有不孕細胞。(圖見《中國藥用真菌》.223頁.圖86)

生境與分佈:生於草原曠野草叢中。分佈於河北、內蒙古、山西、青海、新疆、山東等省區。

化學性質

全體含蘑菇氨酸、維生素B及C。

參考文獻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