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血流

藥材名稱:大茜草

名稱出處:《雲南藥用植物名錄》

概況

異名:大葉茜草(《全國中草藥彙編》),沙糖根、小血散(雲南麗江)。

基源:為茜草科茜草屬植物大茜草的幹根。茜草屬全世界有60餘種,中國有10餘種。

原植物:大茜草Rubia leiocaulis(Franch.)Diels

形態:多年生草本,通常近直立。高1m左右;很少攀緣狀。莖和分枝均有直槽,近無毛,平滑或有微小倒刺;根狀莖橫走,多分枝;地上莖刺較少。葉紙質或薄革質,四枚輪生,葉片長圓形、菱狀長圓形、長圓狀卵形,長3~6.5cm,寬1.5~3cm,頂端短漸尖或近急尖,基部楔形或淺心形,邊稍反捲而粗糙,通常僅下面脈上疏生短硬毛,基出脈3~5條;葉柄長1~3cm,有時近無柄。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通常比葉稍短,花疏散;總花梗長可達3~4cm;花小,白色,直徑約3.5mm;花冠裂片卵形,頂端收縮、漸尖,常近反折。漿果小,球狀,直徑約4mm,黑色。花期6~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276頁.圖596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100~3000m的山地林中。分佈於貴州、雲南。

生藥

採集:春、秋季採挖,除去莖苗及泥沙,晒乾或烘乾。藥材產於四川、貴州、雲南。

鑑別:根莖橫走,彎曲,呈結節狀,長10~20cm,直徑1~3mm;表面紅褐色,有縱溝,節上常帶細長的莖及鬚根,節間長1~2cm,有時皮部皺縮。質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紅色,木部色較淺。氣微,味淡。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蒽醌0.66%(四川產),其中結合型為0.48%,遊離型為0.18%[1]。1-羥基2-羥甲基蒽醌(1-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1-羥基-2-甲基蒽醌、1,4-二羥基-2-甲基蒽醌和大葉茜草素(Rubimaillin),即3’-甲氧羰基-4’羥基-6,6-二甲基萘並(1’,2’-2,3)吡喃[2]。

參考文獻

[1] 中藥志.第2冊.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153 。


[2] 藥學學報 1985;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