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通

藥材名稱:錦燈籠

名稱出處:《中國藥典1990年版》

概況

異名:酸漿(《本經》),紅姑娘(東北、河北、北京、天津),天泡果(四川),打拍草、燈籠花(《救荒本草》)。

基源:為茄科酸漿屬植物掛金燈的乾燥縮萼或帶果實的宿萼。

原植物:掛金燈Physalis alkekengi L.var.franchetii(Mast.)Makino(P.franchetii Mast.;P.francheti Mast.var.bunyardii Makino)

歷史:酸漿始載於《本經》。陶弘景雲:“處處人家多有。葉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黃赤色,小兒食之,能除熱亦主黃病多效。”《綱目》雲:“酸漿,以子之味名也。……燕京(今北京)野果名紅姑娘,外垂絳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再參考其附圖,即是本品。”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地上莖直立,高35~80cm,莖下部常帶紫色,上部不分枝而略作“之”字形曲折,節間略膨大。葉在莖下部者互生,在中、上部者常二葉同生一節呈假對生;葉柄長1.5~3cm;葉片廣卵形,長6~12cm,寬5~9cm,先端尖,基部圓形至楔形而驟狹下延至葉柄上部,葉緣不規則波狀或具疏淺缺刻。花單生葉腋,長0.8~1.6cm,花萼鍾狀、綠色,長5~6mm,萼齒5,三角形;花冠廣鍾狀,白色,直徑1.5~2cm,裂片5,闊而短,外有短毛;雄蕊5,短於花冠,花絲基部扁闊,著生於花冠近基部,花葯黃色,縱裂。果梗長2~3cm;宿萼呈闊卵形囊狀,直徑2.5~3.5cm,橙紅色至硃紅色,薄革質,先端尖;漿果封於宿萼囊中,球形,直徑1.5cm,橙紅色至硃紅色,光滑。種子多數,扁平闊卵形,黃色。花期6~10月,果期7~11月。(圖見《中藥志》.第3冊.39頁.彩圖39)

生境與分佈:常生於田野、溝邊、山坡草地、林下或路旁水邊;也有栽培。除中國西藏外,各省、區廣有分佈。朝鮮、日本也有。

生藥

栽培:宜溫暖、潮溼的環境,能耐寒。一般肥沃、溼潤的壤土均可種植。用種子繁殖,3~4月播種。按株行距33×26cm開淺穴,點播。將種子拌入細土後疏播,每畝用種量0.5kg左右。播後覆薄土,保持土壤溼潤。出苗後,結合鬆土除草進行間苗,每穴定苗1~2株。生長期中.用人畜糞水或氮素化肥追肥1~2次。乾旱時及時澆水,以免影響開花。

採集:秋季宿萼自基部至先端由綠變紅時,連同漿果摘下,除去或保留漿果,晒乾。藥材主產於中國東北、華北。

鑑別

性狀:本品常被破碎或壓扁。完整的宿萼膨脹如具五角的闊卵形囊狀物,長3~4cm,直徑2.5~3.5cm,橙紅色至硃紅色,有時中、上部色較淺;表面具縱肋10條,肋間網狀脈明顯,先端尖、閉合或5微裂,基部平截或略內凹,著生長2~3cm的果梗。體輕、薄革質。如漿果未除去,撕去宿萼,可見漿果1枚,完整者圓球形,直徑1.2~1.5cm,表面光滑,橙紅色至硃紅色,但常乾癟或壓破,基部與宿萼基部相連;種子多數,扁平闊卵形,具鉤狀小尖頭,長近2mm,淡黃色,表面密佈細微網紋。氣微,略似菸草,宿萼味淡而微辛、苦,漿果微甜而微酸。以個大、整齊、色鮮紅者為佳。

顯微 宿萼(中部)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皆切向延長,外被角質層,下表皮有少數腺毛、非腺毛與氣孔。主脈上凹下凸,上、下表皮內側各有少許厚角細胞,維管束半月形、雙韌形。葉內分化不明顯,細胞為長多角形,其內充滿橙紅色顆粒,細胞間隙大形,以葉肉的下半部為多。漿果橫切面:外果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長徑58~85μm,短徑8~9μm,外被角質層。中果皮廣闊,其中散有小形雙韌形維管束,導管直徑12~20μm。種子橫切面:種皮最外為1列石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類方形,徑向長48~54μm,壁作u字形增厚,外壁甚薄,非木化,常皺縮,側壁及內壁均增厚並木化;石細胞層頂面觀呈網狀,細胞為不規則多角形,長徑110~160μm,短徑25~98μm,壁波狀彎曲,互相鑲嵌。石細胞層下方為若干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皆已頹廢破碎。胚乳細胞多角形,含有大量糊粉粒及脂肪油滴。胚根及子葉位於橫切面兩端,其組織皆已略有分化。(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673、674頁.圖427、429、430)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酸漿苦素A(Physalin A)、酸漿苦素B、酸漿苦素C、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1]。

漿果含甾醇類化合物:酸漿醇(Physanol)A、B;種子油的不皂化物中分離得多種4α-甲基甾醇,主要為禾本甾醇(Gramisterol)和鈍葉醇(Obtusifoliol)等,此外,還有膽甾醇和24-乙基膽甾醇等多種4-醯甲基甾醇,以及多種三萜-3β-一元醇:環木波羅烷醇(Cycloartanol)、環木波羅烯醇(Cycloartenol)和羊毛脂-8-烯-3β-醇(Lanost-8-en-3β-ol)[2]。另外,果實中還含有枸櫞酸、草酸、維生素C和酸漿紅色素(Physalien);花萼含α-胡蘿蔔素、酸漿黃質(Physoxanthin)及葉黃素(Lutein)等[3]。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532。


[2] 中藥志.第3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670。


[3] 南京藥學院.中草藥學.下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