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香草

藥材名稱:赤銅屑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銅落、銅花、銅粉銅砂(《綱目》),紅銅末(《本草匯言》)。

基源:赤銅屑為自然元素類礦物白然銅(Cu)打落下的或煅銅時落下的碎屑。

歷史:赤銅屑最早記載的是《唐本草》。李時珍釋名謂:“紅銅。屑名銅落、銅末、銅花、銅粉、銅砂、”又謂:“銅有赤銅、白銅、青銅。赤銅出川、廣、雲、貴諸處山中,……惟赤銅為用最多,且可入藥”此說表明了當時就知銅有幾個品種,並強調指出只有“紅銅”可入藥用;還指出赤銅之產地,四川和雲南至今為白然銅的產地。由此可以認為古代的“赤銅”與現今礦物自然銅基本相符。也可能還有赤銅礦(CuO)。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赤銅礦遇含有硫酸水溶液而變化成銅(Cu);而自然銅經變化則生成赤銅礦(CuO),有時亦常與自然銅伴生。

形態:自然銅屬等軸晶系。晶體呈立方體形,但少見。通常呈不規則之粒狀、塊狀、鱗片狀、樹枝狀集合體。銅紅色;條痕銅紅色。金屬光澤。硬度25~3。密度8.5~89g/cm3。無解理,斷面呈鋸齒狀。

產狀:自然銅為各種地質過程中還原條件下的產物。自然銅最為常見的是形成於含銅硫化物礦床氧化帶,系含銅硫化物氧化後所形成的硫酸銅溶液被其它硫酸鹽或硫化物所還原而成,或由氧化銅遇含有硫酸的水溶液變化而成。

產地 產於陝西、湖北、湖南、雲南、四川、山西、安徽等地。

生藥

鑑別

性狀:赤銅屑多呈片狀或條狀,厚薄或粗細不一。黃紅色,具金屬光澤。重、質硬較韌。氣微,味淡。

理化:①本品溶於硝酸,產生褐色氧化氮氣體,溶液顯綠色。 ②取 ①溶液加氫氧化銨溶液,變為深藍色。

加工炮製:《綱目》:赤銅屑“以水淘淨,用好酒入砂鍋內炒見火星,取研末用。”

化學性質

自然銅主要成分為銅 常含有少許Fe、Au、Ag等。

參考文獻

礦物學 商物印書館 1957:19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