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芙蓉

藥材名稱:大黃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黃良、火參(《吳普本草》),將軍(《李當之藥錄》),川軍(《中藥材手冊》),香大黃、馬蹄金(《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蓼科大黃屬植物部分種類的根莖及根。大黃屬全世界約60種,中國約50種。

原植物:正品大黃以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Rheum potaniniii A.Los.),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中藥志》)為主。唐古特大黃Rheum palmatum L.var.tangutiicum Maxim.ex Rgl.(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Rheum palmatum L.var.dissectum Stapf rubiflora Stapf),又名雞爪大黃(《中藥志》)為次。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又名馬蹄大黃、南大黃(《中藥志》)更次。

歷史:大黃始載於《本經》,在《別錄》一書中亦載有:“……一名黃良,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二月、八月採根火幹。”《吳普本草》中對大黃的形態進行了描述,謂:“大黃或生蜀郡北部,或隴西,二月卷生,生黃赤葉,四四相當,黃莖高三尺許,三月華黃,五月實黑,三月採根,根有黃汁。”蜀郡北部指今川北一帶,隴西相當於甘肅西部或西南一帶。如果這裡描述的是我們現在用的大黃,從花黃和產地判斷,最大可能是藥用大黃。但是其中也有些疑點,如大黃並沒有明確的四葉輪生,其果實並非黑色,根據其記載尚難準確的肯定就是今日的大黃。《本草經集註》中稱:“今採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雖非河西、隴西、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黑。”顯然仍以《別錄》正文所說的大黃為上等。南北朝時,西北大黃到不了南朝,只好採用產於益州北部汶山(今四川松潘、茂縣一帶)的大黃,從現在野生大黃的資源來看,應是指藥用大黃。在唐《新修本草》中雲:“幽、並以北漸細,氣力不如蜀中者。今生宕州,涼州,西羌,蜀地皆有,……陶稱蜀地者不如隴西,誤也。”可見蜀大黃在唐代已成為正品大黃。幽並乃是指今河北山西一帶,從現在野生大黃的分佈來看,當是波葉大黃和華北大黃的產地。宕州(今甘肅岷縣南部,相當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與川北松潘相望),涼州(今甘肅武威),西羌(包括青海或部分藏北地區)以及蜀地則是掌葉大黃,雞爪大黃和藥用大黃的主要產區。唐《新修本草》中記述了大黃植物的形態雲:“葉、子、莖並似羊蹄,但粗長而厚,其根細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長二尺。”當是指藥用大黃。而宋代《圖經本草》中雲:“大黃、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蜀川、河東、陝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錦紋者佳,其次秦隴來者謂之土蕃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也如芋,四月開黃花,也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去黑皮火幹。”《綱目》中載:“宋祁益州方物圖,言蜀大山中多有之,赤莖大葉,根巨如碗,藥市以大者為枕,紫地錦紋也。今人以莊浪出者為最,莊浪即古涇原隴西地,與《別錄》相合”從以上的本草引證來看以及根據幾部主要本草所附的大黃圖看,可以發現除個別以外,基生葉有明顯的掌狀缺刻和有巨大的塊狀根莖。從上述的特徵可以判斷我國古代的大黃主要應該屬於掌葉組,而且很可能就是藥用大黃和掌葉大黃,一千多年以來中藥的正品大黃基本上就是這幾種。另從文獻資料來看,長期以來就有混亂的種類,如《新修本草》中所記載的產於幽,並以北漸細,氣力不如蜀中者。”從現在瞭解的資料來看,幽並以北的大黃與蜀大黃為不同的種,很可能是波葉大黃或華北大黃。20世紀初葉,我國對大黃開始進行了化學研究,從40年代起,有人進行實驗藥理學的研究,並不斷有新的生物活性物質發現,除了瀉下作用以外,大黃已成為一個具有多種生物效應的中藥,受到國內外科學工作者的重視。最近以來,大黃的退熱,止血、消炎以及在治療尿毒症方面也有了新發現。

形態: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m左右。根莖及根肥厚,黃褐色。莖直立,光滑無毛,中空。基生葉有肉質粗狀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徑可達40cm,掌狀半裂,裂片3~5(-7),每1裂片有時再羽裂或具粗齒,基部略呈心臟形;莖生葉較小,具短柄;托葉鞘狀,膜質,密生短柔毛。圓錐花序頂生,數朵成簇,紫紅色;花梗纖細,中下部有關節;花被片6,2輪,內輪橢圓形,長約1.5mm;雄蕊9,花葯稍外露;花柱3,柱頭頭狀。果枝多聚攏,瘦果有3稜,沿稜生翅,長8~11mm,寬6~7mm,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彩圖2)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地林緣或草坡,野生或栽培。分佈於陝西、甘肅東南部、青海、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

唐古特大黃與掌葉大黃的主要區別為葉片深3裂,呈細長羽片狀。花序分枝緊密,常直立,緊貼於莖上。(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25頁.圖18)分佈於甘肅、青海、西藏東北部。

藥用大黃與以上兩種大黃的主要區別是葉淺裂,淺裂片呈大齒形或寬三角形,花較大,黃白色,花蕾橢圓形果枝開展。(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26頁.圖19)生於山地林緣或草坡,野生或栽培。分佈於湖北西部、河南西部、陝西南部、四川、貴州及雲南西北部。

生藥

栽培:宜於涼爽溼潤氣候,耐寒,怕高溫多溼;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及石灰質壤土種植為好。忌連作。用種子繁殖,春播、秋播均可,以秋播為宜。秋播於7月中、下旬採種後立即進行,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按行株距67×50cm開穴,每穴下種子5~8粒,覆土2cm左右。育苗:多半採用條播,按行距23~27cm開溝,深3~5cm,播幅約10cm,播後覆細土或草木灰,以不見種子為宜,然後蓋草保溼,每畝用種量4~5kg。乾旱時播種,播前需用溫水浸種催芽,播後須澆水保溼。苗出齊後,注意除草;及時揭去育苗地的蓋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勻苗、間苗,適時追施人畜糞水1~2次。當苗高7~10cm時,直播者每穴留有1株壯苗;育苗地於秋季移栽定植,行株距同直播法,每穴栽苗1株。此外,亦可用子芽繁殖。在生長期間要常除草、鬆土和追肥,多施磷鉀肥,適當追施氮肥。在7~8月間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生根腐病、瘡痂病、葉斑病及輪紋病,應注意綜合防治方法,選擇地勢較高的地塊,進行輪作;保持栽田排水良好;發病前噴射1.1100的波爾多液;及時拔除病株或受害葉片,並用石灰消毒土壤。金龜子、斜紋夜蛾幼蟲為害,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蚜蟲,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射。

採集:9~10月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颳去粗皮及頂芽,風乾、烘乾或切片晒乾。掌葉大黃主產於甘肅岷縣、文縣、禮縣、臨縣、武威,青海同仁、同德、貴德,西藏昌都與那曲地區,四川阿壩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唐古特大黃主產於青海、甘肅祁連山北麓,西藏東北部及四川西北部亦有少量。藥用大黃產於四川北部、東部及南部盆地邊緣,貴州北部、西部、雲南西北部,湖北西部,陝西南部。

鑑別

性狀:根莖圓柱形、馬蹄形、腰鼓形或卵形,或縱剖為半圓柱形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平滑,可見類白色的網狀紋理(系類白色的薄壁組織夾有棕紅色的射線),殘留外皮或外皮未去盡者表面暗棕色,有縱橫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較鬆軟,橫斷面淡橙紅色,顆粒性,皮部極狹,可見暗色形成層環紋,其內側有細密的棕紅色射線,髓佔絕大部分,有多數星點(異型維管束)成環或散在,星點直徑2~4cm。氣清香,味苦,微澀,嚼之有砂粒感,並使唾液染成黃色。根圓柱形或類圓柱形,大小不等;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時可見黃棕色與白色相間的網狀紋理。質較堅實,斷面黃色至橙黃色,形成層環明顯,木部發達,射線橙紅色,髓小或無。3種大黃均以質堅實、氣清香、味苦而微澀者為佳。

顯微 根橫切面:根木栓層及皮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篩管群明顯;薄壁組織發達。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含棕色物;導管非木化,常1至數個相聚,稀疏排列。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並含多數澱粉粒。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粘液腔,內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木質部位於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於形成層內方,射線呈星狀射出。 ①掌葉大黃粉末棕黃色,氣微而特殊,味苦澀。 1)草酸鈣簇晶極多,一般極大,直徑21~135μm,稜角大多短鈍,有的寬大;長尖或細尖,有的邊緣稜角不清晰;另有簇晶呈不規則矩圓形或類長方形,也有一邊較平截。 2)網紋導管和具緣紋孔導管多見,直徑約至140μm,非木化;具緣紋孔橢圓形或斜方形,紋孔緣不甚明顯,有的橫向延長呈網狀具緣紋孔導管;也有螺紋導管,小者直徑約11μm;偶見環紋導管。 3)澱粉粒單粒大多圓球形,少數長圓形、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3~32μm,臍點多明顯,星狀、十字狀、三叉狀、人字狀、裂縫狀或點狀,大粒層紋明顯;復粒較多,由2~7分粒組成,由2分粒組成的復粒大小懸殊,大者長約至49μm。(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78) ②唐古特大黃粉末棕黃色,氣微而特殊,味苦澀。 1)草酸鈣簇晶,類長方形或類方形,大小直徑20~106μm,稜角大多寬而較尖,長短參差不齊,有的稜角短鈍且不甚清晰;也有結晶一邊平截似半簇晶狀,或類似方晶。 2)導管主為網紋導管,也有螺紋導管,具緣紋孔導管較少,直徑11~126(~144)μm,非木化;有的導管分子甚短,長僅54μm,於近導管分子端壁處具緣紋孔較易見到;偶見螺紋導管的螺紋交錯或有連扣的環紋增厚。 3)澱粉粒極多,單粒類圓形或類長圓形,直徑3~25μm,層紋不明顯;復粒由2~10(~12)分粒組成。(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79) ③藥用大黃粉末深黃棕色,氣微而特殊,味苦澀。 1)草酸鈣簇晶較多,大小不一,一般極大,直徑35~155μm,稜角大多較寬而短尖,有的稜角細小,或稜角較尖而長短不齊;另有簇晶呈不規則矩圓形,稜角鈍方或邊緣稜角不甚清晰;也有簇晶呈類三角形。 2)導管以具緣紋孔導管及網狀具緣紋孔導管為多見,也有網紋導管,直徑約至160μm,稀至190μm,非木化;具緣紋孔大小不一,橢圓形、斜方形、六角形或橫向延長,排列緊密;導管分子長短不一,有的長僅100μm,導管分子形狀及相接形式亦不定,有的穿孔板位於側壁,端壁尾尖。螺紋導管較少,細小者直徑約16μm。 3)澱粉粒較多。單粒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5~44μm,臍點裂縫狀、點狀、人字狀、三叉狀或十字狀,有的不明顯,大粒層紋粗而較稀;復粒較多見,由2~8分粒組成,有的分粒大小懸殊。(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80)

理化:大黃的薄層色譜 ①取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藥用大黃樣品粉末各0.1g,分別加甲醇20ml,冷浸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置具塞試管中,於水浴上蒸去甲醇,殘渣加水5ml溶解後,滴加鹽酸0.5ml於水浴上水解30分鐘,取出試管,立即用流水冷卻,水解液用乙醚15m1分兩次提取,合併乙醚提取液,蒸去乙醚,殘渣加氯仿1ml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及大黃酚對照品,加氯仿溶解,製成一定濃度的混合對照品溶液。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板上,使成條狀,以苯-甲酸乙酯-甲醇-甲酸-水(3∶1∶0.2∶0.05∶0.5)的上層液為第一次展開劑,以大黃酚、大黃素甲醚、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酸為對照。展距7cm,取出,晾乾,再以己烷-石油醚(60~90℃)-甲酸乙酯-甲酸-水(3∶1∶1.5∶0.10.5)的上層液為第一次展開劑,以大黃酚、大黃素甲醚、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酸為對照。展距15cm,取出,晾乾,在紫外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與對照品均顯5個黃色熒光條斑。(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4-1) ②取樣品粉末0.1g,加甲醇6ml,振搖2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幹,殘渣加甲醇0.5ml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先以乙酸乙酯-甲醇-水(77:13:10)為展開劑,以大黃素、大黃酚為對照。展開6cm時取出,揮幹,重複1次,再以苯-乙酸乙酯-甲酸(70.30·10)為展開劑,以大黃素、大黃酚為對照,展開10cm,置紫外光燈下檢視,噴10%氫氧化鉀-甲醇溶液,斑點大多數顯紅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4-2)

加工炮製:常用炮製品有大黃片、酒大黃、酒熟大黃、大黃炭、醋大黃、清寧片等。 ①大黃片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略浸,撈出,淋潤至透時,切厚片或小方塊,晾乾或低溫乾燥。 ②酒大黃 取大黃片,用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大黃片100kg,用黃酒10kg。 ③酒熟大黃 取大黃片或塊,用黃酒拌勻,悶約1~2小時至酒被吸盡,裝入燉藥罐或適宜容器內,蓋嚴,隔水燉約24~32小時或置木甑內蒸至內外均呈黑色為度,取出晒乾。每大黃片或塊100kg,用黃酒30kg。 ④大黃炭 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深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⑤醋大黃 取大黃片,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大黃片100kg,用米醋15kg。 ⑥清寧片 取大黃片或塊,置鍋內,加水滿過藥材,用武火加熱,煮約2小時至爛時,加入黃酒(100∶30)攪拌,再煮成泥狀,取出晒乾,粉碎。取過100目篩細粉,再與黃酒、煉蜜混合成團塊狀,置籠屜內蒸約2小時至透,取出揉勻,搓成直徑約14mm的圓條,於50~55℃低溫乾燥,烘至七成干時,裝入容器內,悶約10天至內外溼度一致,手摸有挺勁,取出,切厚片,晾乾。每大黃100kg,用黃酒75kg,煉蜜40kg。

此外,尚有鹽制、蜜制、藥汁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酒大黃、酒熟大黃、醋大黃、清寧片,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從各種大黃中已分離並鑑定的化合物達130餘種,包括蒽醌及其甙類、蒽酮類、雙蒽酮及其甙類、茋類及其甙和沒食子酸酯、萘類衍生物、色滿酮及其甙類、苯基丁酮類、鞣質類等。其中蒽醌類為其重要的代表性成分。遊離蒽醌主要有:大黃酸(Rhein)、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大黃酚(Chrysophanol)等。蒽醌甙類主要有:大黃酚-1-葡萄糖甙、大黃酚-8-葡萄糖甙、大黃素-1-葡萄糖甙、大黃素-8-葡萄糖甙、大黃素甲醚-8-葡萄糖甙、大黃素甲醚-8-龍膽雙糖甙、蘆薈大黃素-8-葡萄糖甙、蘆薈大黃素-3-葡萄糖甙、大黃酸-8-葡萄糖甙等。雙蒽酮甙類化合物有番瀉甙(Sennoside)A,B,C,D,E,F等。芪及其甙類化合物有土大黃甙(Rhaponticin)、土大黃甙元(Rhapontigenin)和去氧土大黃甙(Deoxyrhaponticin)等。大黃中所含多種鞣質既有可水解型鞣質,又有縮合型鞣質[4]。屬水解型的鞣質及相關化合物有多種沒食子醯葡萄糖和1-0沒食子醯基-6-0-桂皮醯基-β-D-葡萄糖(1)等。屬縮合型鞣質及其相關化合物有兒茶素、表兒茶素及其多聚體。此外大黃中還含有多種苯基丁酮甙類化合物等[1~3]。

參考文獻

[1] Chcm Pharm Bull 1986;34(8):3208,4083 。


[2] Phytochemistry 1988;27(5):1469,1473 。


[3] 大黃.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88:77 。


[4] 藥學雜誌(日) 1983;10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