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藤

藥材名稱:麥斛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果上葉、羊奶草、石楊梅、石棗子(《貴州民間方藥集》),子上葉,瓜子蓮、七仙桃(《湖南藥物志》),小釦子蘭(廣東),石豆(《植物名實圖考》),石萸、單葉石棗(《福建中草藥》)。

基源:為蘭科石豆蘭屬植物麥斛的全草。石豆蘭屬全世界約1000種;中國產36種,其中供藥用的約有10種。

原植物:麥斛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

歷史:《唐本草》注云:“石斛……今荊襄、漢中、江左又有2種:一者似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而性冷,一種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酒漬服,乃言勝幹者亦如麥斛,葉在莖端。其餘斛如竹,節間生葉也。”前者是大麥的應是麥斛,其假鱗莖應是長圓形,頂生一葉;雀髀是雀大腿,較麥粒為細長,一端細,兩者葉均生於莖端可能是蘭科石豆蘭亞族的植物。《唐本草》的麥斛似大麥累累相蓮如指麥穗則應密集,則不一定是本種。《植物名實圖考》石草卷之十六載:“石豆生石山石間,似瓜子金(Polypodium drymoglossoides),硬莖初生一蒂,大如豆,上發一葉如瓜子,微長而圓,厚分許,一名石仙桃,一名魚鱉草。”這裡關於石豆的圖說都與本種相符。

形態:附生蘭。根狀莖絲狀匍匐,生絲狀鬚根。假鱗莖卵圓形,狀似麥粒,具縱溝,綠色,肉質,頂生1葉。葉革質、肥厚,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3cm,基狹,綠色或黃綠色,中脈凹陷。從假鱗莖側抽出具有鞘狀鱗片的花莖;花小,白色,直徑約4mm;中萼片卵圓形,短尖,側萼片較中萼片長,卵狀橢圓形;花瓣廣橢圓形,邊緣剪裂,脣瓣短小,卵形,肥厚,和蕊柱基部的突起聯結;蕊柱短粗。花期夏季。(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1023頁.2081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岩石或樹幹上。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晒乾。

鑑別:莖圓柱形,微顯波狀彎曲、稀分枝,長短不一、直徑約0.1cm;表面淡黃棕色,節明顯,節間長約0.1cm。假鱗莖扁長橢圓形、微彎而稍扭曲,長0.5~1.5cm,直徑2~5mm;表面黃綠色,有不規則的深縱溝。葉倒卵狀長橢圓形,多已碎落。基部生多數絲狀鬚根。體輕質實,易折斷、斷面角質狀。氣微,味淡,具粘性。

藥性

性味:甘,涼。 ①《貴州民間藥草》:“甘,寒。” ②《閩東本草》:“甘,涼。” ③《江西草藥》:“寒,甘、辛。”

歸經:入肺、胃二經。《閩東本草》:“入肺、胃二經。”

功效:清熱化痰,生津養胃。

主治:肺熱咳嗽,勞傷咯血,心煩口渴,食慾不振,月經不調,小兒驚癇,跌打損傷,疔瘡。 ①《貴州民間方藥集》:“止虛勞咳嗽,又治風熱咳嗽。” ②《湖南藥物志》:“清熱,消瘀,活血,化痰止咳。治風溼痛,月經不調,頭暈痛,乾咳,牙痛。” ③《閩東本草》:“清熱除煩,生津解渴。治心煩,口渴,肺熱咳嗽,大小便不利,眩暈,疔瘡。”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潤肺化痰,滋陰養胃。治肺結核咳嗽,咯血,慢性氣管炎咳嗽,肺炎恢復期,慢性咽痛,慢性胃炎,胃酸缺乏,食慾不振,遺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急性扁桃體炎:麥斛30g,扛板歸75g.一支黃花15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劑。”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虛熱千咳:麥斛30g,麥芽15g,桑葉9g。水煎服。” ③《貴陽民間藥草》:“治百日咳:麥斛30g,黃連3g,蜂蜜15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江西《草藥手冊》:“治瘡毒:麥斛30g,煎水,紅糖為引,內服。” ②《閩東本草》:“治顏面疔:麥斛60g,加冰糖少許同杵,敷患處。” ③《福建中草藥》:“治風火牙痛:鮮麥斛30~60g,水煎,調食鹽少許服。” ④《中草藥學》:“治慢性胃炎,胃酸缺乏:麥斛3~15g(鮮品15~30g),水煎服。”

食療:①《貴陽民間藥草》:“治肺癆咳:麥斛15g,白折耳15g,燉豬肉250g。湯和肉1次或2次服完,連服3劑。” ②《閩東本草》:“治小兒驚癇,風火咳嗽聲啞:鮮麥斛45~60g,加豬胰1個,冰糖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