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百部

藥材名稱:硬骨藤

名稱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概況

異名:白跌打、水苦楝、羊藥頭、老京藤(《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豆科崖豆藤屬植物綠花崖豆藤的根或根皮。

原植物:綠花崖豆藤Millettia championi Benth.

形態:藤本。莖紅褐色,除花序外幾無毛。羽狀複葉長10~20cm;葉柄長3~5cm,葉軸上面有狹溝;托葉線形,長2~3mm;葉腋有多數被毛的芽苞葉;小葉2(3)對,間隔1.5~3cm,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6cm,寬1.5~3.0cm,先端漸尖至尾,莖部圓形,光亮,側脈5~7對,近葉緣環結,細脈很明顯,兩面均隆起;小葉柄長約3mm;小托葉針刺狀,長約1.5mm。圓錐花序頂生,長15~20cm,生花枝細長直伸,長6~8cm,花序軸密被細柔毛,花密集,單生;苞片卵形,貼萼生,花長約1.2cm;花萼闊鍾狀;萼齒短,鈍圓;花冠黃白色,偶有紅暈,花瓣近等長,旗瓣圓形,無胼胝體,瓣柄長約2mm,翼瓣直,基部具2小耳,龍骨瓣長圓形;雄蕊2體,對旗瓣的1枚離生;花盤筒狀,子房線形,基部狹窄至短柄,花柱甚短,上彎。莢果線形,長6~12cm,寬6.5~1.2cm,扁平,頂端斜尖,基部具短頸,弧形彎曲,果瓣薄,有種子2~3粒;種子凸鏡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40卷.167頁.圖版50∶1~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800m以下山谷岩石、溪邊灌叢間。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

藥性

性味:苦,涼。

功效:涼血散瘀,祛風消腫。

主治:跌打損傷,風溼性關節炎,外用於面神經麻痺。

用法用量:外用:鮮品搗爛,酒炒外敷;或根皮浸酒外搽;或鮮根搗爛,調醋外搽(面神經麻痺)。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廣西本草選編》:“治跌打損傷,風溼關節痛:硬骨藤根皮鮮品適量搗爛,酒炒外敷或用根皮浸酒外搽;治面部神經麻痺:鮮根皮搗爛,調醋搽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