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菀

藥材名稱:瓦松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瓦塔(《河北藥材》),瓦蔥(《四川中藥志》),瓦蓮花、屋鬆(《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克秀巴(《青藏高原藥物圖鑑》)。

基源:為景天科瓦松屬植物瓦松、晚紅瓦松及黃花瓦松的全草。瓦松屬全世界約13種,中國約10種。

原植物: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Turcz.)Berger[Cotyledon fimbri ata Turcz.;Sedum fimbriatum(Turcz.)Franch.],又名流蘇瓦松(《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瓦花(陝西、江蘇),石釦子(陝西),吊吊草(寧夏)。晚紅瓦松Orostachys erubescens(Maxim.)Ohw1(Umbilicus erubescens Maxim.;Sedum erubescens(Maxim.)Ohwi,又名瓦花、瓦花草(江蘇)。黃花瓦松Orostachys spinosus(L.)C.A.Mey.[Cotyledon spinosa L.;Sedum spinosum(L.)Thunb.]

歷史:瓦松一名始載於《唐本草》,後諸家本草亦多記述,但均限於其性味、功效的論述。

形態:瓦松 二年生肉質草本。一年生植株呈蓮座狀,蓮座葉厚肉質,寬線形,頂端增大為白色軟骨質,半圓形,並具流蘇狀齒;二年生花莖高10~20cm。單葉,稀疏互生,葉片披針形或寬線形,長可達3cm,頂端具尖刺。花序總狀,緊密或於下部分枝呈寬約20cm的塔形;苞片線狀;花梗長達1cm;萼片5,長圓形,長1~3mm,下部連合;花瓣5,紅色,披針狀橢圓形,長5~6mm,寬1.2~1.5mm,頂端漸尖,基部合生;雄蕊10,與花瓣等長或稍短;鱗片5,近四方形,長0.3~0.4mm,頂端稍凹。蓇葖5,長圓形,長約5mm,具細喙。種子多數,卵形,細小。花期8~9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77,圖1883)

生境與分佈:生於低海拔至高海拔地區的山坡石上或瓦屋上。分佈於華北及黑龍江、遼寧、陝西、甘肅、青海、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朝鮮、日本、蒙古、原蘇聯也有分佈。

晚紅瓦松 本種主要特徵為一年生蓮座葉披針形或狹匙形,頂端有長尖刺,早枯;二年生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頂端長漸尖,不具尖刺,有暗紅色斑點。花序穗狀,緊密;萼片披針形或近卵形;花瓣白色,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有紅色小圓斑點。(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77頁,圖1884)生於低山石上或溪溝旁。分佈於安徽、江蘇、浙江。日本、原蘇聯、朝鮮也有分佈。

黃花瓦松本種主要特徵為一年生蓮座葉片長圓形,頂端具一半圓形白色軟骨質的邊,中央有1長刺;二年生葉片寬線形至倒披針形,頂端漸尖,具軟骨質刺。花序穗狀而狹長;萼片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有刺尖及紅色斑點;花瓣黃綠色,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78頁.圖1885)生於海拔600~3700m的山坡石縫中及路邊岩石上。分佈於中國東北及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朝鮮、蒙古、原蘇聯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全草,反覆晒幾次至幹,或鮮用。以花穗帶紅色,老者為好。藥材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鑑別:莖黃褐色或暗棕褐色,長12~20cm,上有多數葉脫落後的疤痕,互動連線成稜形花紋。葉灰綠色或黃褐色,皺縮捲曲,多已脫落,長12~15mm,寬約3mm。莖上部葉間帶有小花,紅褐色,小花柄長短不一。質輕脆,易碎。氣微,味酸。以花穗帶紅色、老者為佳。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黃酮類成分:山柰酚、槲皮素、山柰酚-7-鼠李糖甙、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和槲皮素-3-β-D-葡萄吡喃糖甙,另含景天庚酮糖酐及其異丙叉衍生物[1]。還含景天庚酮糖酐(Sedoheptulosan)及異丙叉景天庚酮糖甙(Isopropyhdene Sedoheptulosan)[2]。

參考文獻

[1]中草藥 1988;19(4):148 。


[2]中草藥 1985;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