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刺薊

藥材名稱:石蒜

名稱出處:《圖經本草》

概況

異名:銀鎖匙(《綱目拾遺》引《百草鏡》),一枝箭(《百草鏡》)、(江西),老鴉蒜(《世界得救方》、江西、湖北、陝西、福建)。

基源:為石蒜科石蒜屬植物石蒜的乾燥鱗莖。石蒜屬全世界約6種;中國約4種,均為藥用植物。

原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Amaryllis radiata L Her.),又名龍爪花(江蘇、湖北、陝西),蟑螂花(上海、江蘇、浙江),禿蒜、野蒜(江西),鬼蒜、山蒜、野獨蒜(福建),避蛇生(湖北)。

歷史:石蒜之名最早載於《圖經本草》。《證類本草》引水麻、金燈、石蒜三圖,其文均在石蒜條下,雲:“水麻,生鼎州。其根名石蒜,九月採。又金燈花,其根亦名石蒜,或雲即此類也。”其中鼎州水麻圖似錦葵科植物,而黔州石蒜圖似即本種。《綱目》一書中雲:“石蒜,處處下溼之地有之,春初生葉如蒜秧及山慈菇,葉背面劍脊,四散佈地,七月苗枯,乃於平地抽出一莖如箭幹,長尺許,莖端開花四、五朵,六出,紅色,如山丹花狀而瓣長,黃蕊長鬚,其根狀如蒜,皮色紫赤,肉白色,此有毒。”所述為本種。本品為較常用中藥。過去多用於外敷,近代用作製取澱粉和提取加蘭他敏、石蒜鹼等原料。藥材主產於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銷中國各地。

形態:多年生草本,鱗莖近球形,直徑1~3cm。秋季出葉,葉狹帶狀,長約15cm,寬約0.5cm,頂端鈍,深綠色,中間有粉綠色帶。花莖高約30cm;總苞片2枚,披針形,長約3.5cm,寬約0.5cm;傘形花序有花4~7朵:花鮮紅色;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約3cm,寬約0.5cm;強度皺縮和反捲,花被筒綠色,長約0.5cm雄蕊顯著伸出於花被外,比花被長2倍左右;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胚珠數枚,花柱細長,有1極小的頭柱狀頭。蒴果背裂。種子多數。花期8~10月,果熟期10~11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371頁.圖289)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地陰溼處,林緣,荒山,路邊較多;庭園也有栽培。分佈於甘肅、陝西、華東、華中及西南各地。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在排水良好、土質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和溫暖陰溼環境栽種。用鱗莖繁殖,春季或秋季均可種植。通常結合收穫,選取小鱗莖作種,按行距20cm開溝,深3~5cm,每隔10~13cm株距栽種鱗莖。栽後覆土,稍加鎮壓,如遇乾旱需澆水保溼。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可用人畜糞水追施1~2次。倒苗休眠時,可施堆肥或廄肥,並行培土。

採集:秋後採收,洗淨,陰乾。藥材產於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

鑑別

性狀:鱗莖廣橢圓形或三面狀卵形,長4~5cm,直徑2.5~4cm,上端留有葉基,基部著生多數白色細長的鬚根;表面由2~3層黑棕色乾枯膜質鱗片包被,內部有10多層白色富粘性的肉質鱗片,生於短縮的鱗莖盤上,中心有黃白色的芽。氣特異,味甚苦。

理化:取樣品粉末10g,用乙醇50ml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10ml,加乙醇40ml沉澱,濾過,濾液減壓至幹,用乙醇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8∶1∶1)為展開劑,以石蒜鹼,偽石蒜鹼為對照。展距6cm,用碘薰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67)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多種生物鹼,主要有高石蒜鹼(Homolycorine)、石蒜裂鹼(Lycorenine)、多花水仙鹼(Tazettine)、石蒜胺鹼(力可拉敏,Lycoramine)、石蒜鹼(Lycorine)、偽石蒜鹼(Pseudolycorine)和雪花蓮胺鹼(加蘭他敏,Galanthamine)。還含雨石蒜鹼(Pluviine)、去甲雨石蒜鹼(Norpluviine)、去甲基高石蒜鹼(Demethylhmolycorine)、小星蒜鹼(Hipptastrine)、表雪花蓮胺鹼(2-Epigalanthamine)、條紋鹼(Vittatine)、網球花定(Haemanthidine)、雙氫石蒜鹼(Dihydrolycorine)和祛痰鹼(Sekisanine)等。又含兩種抑制植物生長和抗癌作用的成分石蒜西定醇(Lycorictdinol)、石蒜西定(Lycorcidine)[1,2]。另含石蒜葡萄糖甘露聚糖(Lycoris-R-glucomannan),為D-甘露糖和D-葡萄糖組成的粘多糖,分子量為468000[3]。此外,含澱粉約20%[1]。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0。


[2] 湖北中草藥志.第1冊.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262。


[3] CA 1983;98:10429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