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葉鐵角蕨

藥材名稱:蔥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宗果(《藏藥志》)。

基源:這百合科蔥屬植物及野蔥的乾燥全草。

原植物:蔥Allium fistulosum L.(A.wakegi Araki)及野蔥Alliumchrysanthum Regel,又名黃花蔥(《藏藥志》)。

歷史:《本經》始載之,列入中品。古代記載的蔥有多種,《圖經本草》中雲:“胡蔥莖葉粗短,根似金燈”,《綱目》中也雲:“漢蔥又名木蔥,其莖粗硬,故有木名”,皆指本種。在《藏藥志》“宗果”藥條下引《晶珠本草》謂:“宗果味辛,安眠、殺蟲、助消化;分田生和山生兩類,葉狀如大蒜,中空呈筒狀,無鱗莖。”據此認為田生的為蔥,山生的為野蔥。

形態:鱗莖單生,圓柱狀,粗1~2cm,很少可達4.5cm;鱗莖外皮白色,稀紅褐色,膜質,不破裂。葉圓筒狀,中空,向頂端漸狹,約與花等長,粗在0.5cm以上。花葶圓柱形,中空,高30~50(~100)cm,中部以下膨大,向頂端漸狹,約在1/3以下被葉鞘;總苞膜質,2裂,傘形花序球狀,多花,較疏散;小花梗纖細,與花被片等長,或為其2~3倍長,基部無小苞片;花白色;花被片長6~8.5mm,近卵形,先端漸尖,具反折的尖頭,外輪的稍短;花絲為花被片長度的1.5~2倍,錐形,在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子房倒卵形,腹縫線基部具不明顯的蜜穴;花柱細長,伸出花被外。花果期4~7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4卷.256~257頁.圖80)

生境與分佈:中國各地廣泛栽培。國外也有栽培。

野蔥與蔥的區別為鱗莖圓柱形或狹卵狀圓柱形,粗達1.5cm,外皮紅褐色至褐色,薄革質,常條裂。葉圓柱形,中空,短於花葶,粗達4mm。花葶中空,下部被葉鞘;含多數花的傘形花序、近球形;花梗細,一般長於花被片;花黃色或淡黃色;花被片長約6mm,先端鈍,外輪稍短;子房倒卵球形,無凹陷的蜜穴。花果期7~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4卷.255頁.圖78)生於海拔2000~4500m的山坡或草地上。分佈於湖北、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及西藏。

化學性質

鱗莖含蒜素(Allicin)[1]、二烯丙基硫醚(Allyl sulfide)[2]、蛋白質、脂肪、糖類、Ca、P、Fe、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和煙酸[1];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moleic acid)[3]、纖維素、半纖維素、原果膠(Protopectm)、水溶性果膠(Pectm)[4]、草酸鈣[6]等。

葉含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多種低聚果糖(Fructose oligosacchardes)、澱粉、半纖維素、α-纖維素、木質素[2]、草酸鈣[5]等。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509。


[2]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2316。


[3] CA 1957;51(22):18651f。


[4] CA 1959;53(22):22275f。


[5] 植物學報 1966;14(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