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翻譯賞析

《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翻譯賞析

  《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作者為宋朝文學家蘇軾。其全文如下: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紈,淚偷彈。且盡一尊,收淚唱陽關。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

  畫堂新構近孤山。曲欄幹,為誰安。飛絮落花,春色屬明年。欲棹小舟尋舊事,無處問,水連天。

  【前言】

  《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這首詞作於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是蘇軾早期送別詞中的佳作。詞中傳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氣,代她向即將由杭州調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陳襄(字述古)表示惜別之意。此詞風格柔婉卻又哀而不傷,豔而不俗。作者對於歌妓的情態和心理描摹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讀來令人感嘆不已。

  【註釋】

  ⑹漫:助詞。有隨意,任由等義。帝城:指南都,陳述古將由杭州調任那裡。

  ⑺天易見,見君難:化用“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語,言再到陳述古不容易了。

  ⑻畫堂:指孤山寺內與竹閣相連投的柏堂。

  ⑼屬:同“囑”,囑託。

  ⑽棹:船槳。這裡作動詞用,意為划船。

  ⑹漫:助詞。有隨意,任由等義。帝城:指南都,陳述古將由杭州調任那裡。

  ⑺天易見,見君難:化用“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語,言再到陳述古不容易了。

  ⑻畫堂:指孤山寺內與竹閣相連投的柏堂。

  ⑼屬:同“囑”,囑託。

  ⑽棹:船槳。這裡作動詞用,意為划船。

  【翻譯】

  美人為離別心情難受,卻又怕人看見被取笑,手執白紈扇掩遮面容,讓淚珠兒暗暗流下。請再飲一杯酒,收起離別的'淚,我歌一曲《陽關》。謾說帝城遙遙天一樣遠,天再遠也易見,再見到你難上難!

  畫堂新建色彩斑斕,依山傍水在孤山上,還有精巧玲瓏的曲欄幹。可以憑欄遠眺西湖景色。可是你一離去,畫堂欄干將為誰安置?眼前花絮飄落,與春色相逢只有待來年。明年春日駕著小舟尋覓舊跡,怕也難尋到往日歡蹤,天連水,水連天,往事渺茫無處尋訪。

  【鑑賞】

  上片描述歌妓餞別時的情景,首句表現她送別陳襄時的悲傷情態。“翠蛾”即蛾眉,借指婦女。“黛”本是一種黑色顏料,古代女子用來畫眉,這裡借指眉。“羞黛”為眉目含羞之態。“霜紈”指潔白如霜的紈扇。她因這次離別而傷心流淚,卻又似感羞愧,怕被人知道而取笑,於是用紈扇掩面而偷偷彈淚。她強制住眼淚,壓抑著情感,唱起《陽關曲》,殷勤勸陳襄且盡離尊。《陽關曲》即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入樂府後所稱,亦名《渭城曲》,用於送別場合。上闋的結三句是歌妓為陳襄勸酒時的贈別之語:“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這次陳襄赴應天府任,其地為北宋之“南京”,亦可稱“帝城”。她曲折地表達自己留戀之情,認為帝城雖然有如天遠,但此後見天容易,再見賢太守卻不易了。

  下片模寫歌妓的相思之情。“畫堂”當指孤山寺內與竹閣相連線的柏堂。蘇詩《孤山二詠並引》雲:“孤山有陳時柏二株,其一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為兒時已見其枯矣,然堅悍如金石,愈於未枯者。僧志詮作堂於其側,名之曰柏堂。堂與白公居易竹閣相連屬。”蘇軾詠柏堂詩有“忽驚華構依巖出”句,詩作於熙寧六年六月以後,可見柏堂確為“新構”,建成始一年,而且可能由陳襄支援建造的(陳襄於熙寧五年五月到任)。此宴別陳襄,自然有“樓觀甫成人已去”之感。官妓想象,如果這位風浪太守不離任,或許還可同她於畫堂之曲欄徘徊觀眺呢!由此免不了勾起一些往事的回憶。上年春天,蘇軾與陳襄等僚友曾數次遊湖,吟詩作詞。蘇軾《有以官法酒見餉者因用前韻求述古為移廚飲湖上》詩有“遊舫已妝吳榜穩,舞衫初試越羅新”;後作《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詩亦有“三月鶯花付與公”之句,清人紀昀以為“此應為官妓而發”。可見當時遊湖都有官妓歌舞相伴。她回憶起上年暮春時節與太守遊湖的一些難忘情景,嘆息“春色屬明年”,下年將不會歡聚一起了。結尾處含蘊空靈而情意無窮。想象明年春日,當她再駕著小船西湖尋覓舊跡歡蹤,“無處問,水連天”,情事已經渺茫,唯有倍加想念與傷心而已。

  此詞上片寫人,下片寫景,兩片之間看似無甚聯絡,其實上片由人及情,下片借景寓情,人與景都服從於離愁、別情的抒發,語似脫而意實聯。從風格上看,此詞近於婉約,感情細膩,但“天易見,見君難”、“無處問,水連天”等句,於委婉中仍透粗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