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鄭思肖《自戒》試題閱讀答案附原文翻譯

關於鄭思肖《自戒》試題閱讀答案附原文翻譯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自 戒  鄭思肖

  有行,至貧至賤可以進之;無行,至富至貴不可親之。何也?有行之人,綱紀森然,動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雖貧乏不以為不足,無故與之猶不受,況妄謀乎!忠孝仁義,睦於家,藹於鄉,不以害遺於人,斷無後殃。無行之人,譎佞殘妒,塞於胸間,心目所至,悉犯於理,貪涎滿吻,幷包之心熾然,使得時則以勢劫之矣,雖死且有謀,餘孽猶毒於人,必難終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孫,遺善為閭里傳;卿相無行,亡身、亡家、亡國、亡天下,遺臭為後世笑。敢斷之曰:無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損我者也,實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於此,人將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懼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於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議人,則幾於小人;能自檢其身,則不失為君子。終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塗行焉,凜凜然或恐悖之,玷於父母,願必進於道,期為君子之歸,故書以自戒。

  (選自《鄭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譎佞殘妒,塞於胸間 譎:詭詐

  C.使得時則以勢劫之矣 劫:劫持 D.期為君子之歸 期:希望

  【答案】C

  【解析】“劫”在此解釋為劫持,顯然是錯誤的,運用代入法即可選出來,這裡應該是“搶奪、強取”,如《荊軻刺秦王》“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遺善為閭里傳 為仲卿母所遣

  B.其懼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C.妄以言議人,則幾於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

  D.終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答案】D

  【解析】A項兩個“為”均表被動,B項兩個“之”均為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C項兩個“以”均作介詞,解釋為“用、拿”,D項第一個“其”表反問的語氣詞,第二個“其”代詞,可譯為“它們”。

  7.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行之人”忠孝仁義,修身正己,為人稱道,無論其貧賤富貴,都可結交親近。

  B.作者為人行事緊隨父親足跡,唯恐有所背離,表現了他對父親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寫法上,文章將“有行之人”和“無人之人”進行對比,意在為“自戒”張本。

  D.《自戒》的主旨在於告誡自己並勸諫他人努力加強道德修養,以達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

  【解析】從題目中可以看出,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勸諫他人”。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有行之人,綱紀森然,動皆法度。(3分)

  譯文:

  【答案】有品行的人,綱常法紀嚴明,一舉一動都符合法令制度。

  【解析】得分點“行”“森然”,“法度”名詞作動詞,符合法度。

  (2) 雖貧乏不以為不足,無故與之猶不受,況妄謀乎?(4分)

  【答案】即使貧困也不認為不富足,無緣無故給他東西尚且不接受,何況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呢!

  【解析】得分點“足”“無故”(古今異義)“與”“妄”。

  (3) 得若人而交之,非損我者也,實益我者也。(3分)

  【答案】得到這樣的人並與他交往,不是損害我,實在是對我有好處,

  【解析】得分點是“若”“交”“損”“益”,一否定判斷一肯定判斷句。

  (二)文言文斷句。(3分)

  9.下列文句斷句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於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

  B.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

  C.秦穆之於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於燭之武之/棄晉如涕唾/亦何有於鄭乎

  D.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答案】B

  【解析】這個題目,是以往所未曾出現過的形式,難度增大了很多,它既不是上題閱讀材料中的語段,也不是一個語段,多個語段斷句,等於增加了四段文言材料,估計有很多考生是憑感覺選的答案,很難冷靜地去分析對與錯。但這四段均是對人教版高中必修課文的補充。

  A項出自《答蘇武書》,是對必修四《蘇武傳》的補充,意思是:“您過去憑著單車出使到擁有強兵的敵國,逢上時運不佳,竟至伏劍自刎也不在乎;顛沛流離,含辛茹苦,差點死在北方的荒野。壯年時奉命出使,滿頭白髮而歸。”

  B項是《廉頗藺相如列傳》全文結尾時史遷的總結,其意是:“當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時候,就當時的形式來說,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人卻往往因為膽小而不敢有這樣的表現。相如一旦振奮起他的勇氣,其威力就伸張出來壓倒了敵國。回來後有對廉頗隱忍退讓,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故正確的斷法是“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土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

  C項出自於呂祖謙的《東萊左傳博議》,意思是秦穆公對於晉國來說,相處很長時間了,他們之間的信義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於燭之武說的利益,拋棄晉國就像擤鼻涕吐唾沫,從鄭國又得到了什麼呢?

  D項這句話出自《孟子對滕文公》,這是對《寡人之於國也的延伸閱讀,強調民本思想,意思是“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這護城河,築牢這城牆,與百姓共同守衛城池、國家,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那麼這就可以行得通了。”

  參考譯文:

  有行,即使至貧至賤,處於社會最底層,仍是親近之人;無行,至富至貴,不值得親近。為什麼呢?有行之人,寂然不動時,武道為綱,文理為紀,內斂於制度檔案中,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篡改一個字,謂之“綱紀森然”;君子儒,一旦行動起來,動皆法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恣其所行,且不敢一毫越理犯分)。這種君子,超越世俗的貧富觀,無功不受祿是這類人的操守,君子儒,怎麼會妄謀國家大事!君子儒,以“忠孝仁義”為本,有利於國家,愛惜其家族在故鄉的好名聲,這類人做事嚴密,能為國家培根固本,不遺後患。無行之人,心胸間充滿詭異、獻媚、兇殘、嫉賢妒能之戾氣;一心一意想的是,巧言令色犯奸坐科之事,貪婪的口水都流到嘴外了,詭異、獻媚、兇殘、嫉賢妒能之心,猶如熾烈的火焰,經久不息。如果這種人得勢,國本都會被其劫空。這種人,為爭權奪利,有勇有謀;這種人在位,即使被剷除,其政治影響,難以收回,不慎用了這樣的小人儒,必有餘殃於社稷。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孫,以其美名在故鄉廣為流傳為榮;卿相無行,亡身、亡家、亡國、亡天下,以“遺臭為後世笑”為榮。簡單判斷:無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有行匹夫而交之,不僅無損朝廷名聲,實在有利於向世人昭示朝廷之英明。我擔心的是,這樣的人,或許不臣、不仕、不奉詔,怎麼讓這些德智俱佳的君子,能為我朝所用?與其怕別人拒我,不如找出德智君子為什麼拒絕我的根本所在,明白這個理,就可以找到具體措施了。隨所有人都執懷疑之心,德之棄也,這樣的執政思想,跟小人沒有區別;能自檢有否有失德的言行,則不失君子風範。我要終身信守孔子儒行中的這些精要之處!年輕時,我不太明白這些道理。是我父親的高風亮節,感染了我,我經常警醒自己,唯恐違背父母的教誨給父母臉上抹黑。但願我能以此立志,學聖人之道,成為一個真君子,書以自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