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學更應該讓學生學會反思“學”

反思教學更應該讓學生學會反思“學”

  目前,新課程改革進入反思階段,反思教學作為新課程倡導的嶄新的教學方式,我們也要反思:教與學本是統一的,在反思教學中,教師要反思“教”,學生是否該反思“學”。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關注、推崇和提倡反思教學,其實焦點往往定格在教師身上。既然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那麼反思教學的主體也應該是學生。如果學生沒有反思意識缺乏反思能力,反思教學依然是教師的獨角戲。從反思教學理論看,反思教學應該是雙焦點,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其目標是“教師學會教”和“學生學會學”。毋庸置疑,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教學在喚醒教師自主意識、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形成教師教育智慧具有重大內驅推力,但是我們千萬不可忽視反思教學對學生髮展成長的意義,千萬不可忽視學生在反思教學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在反思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反思“學”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我們必須改變目前在反思教學實踐中“只見教師不見學生”的局面。筆者擬從學生為什麼要反思、學生反思什麼、學生怎麼反思等方面做一些探討,以求反思教學的全面推進和完整演繹。

  美國教育理論家杜威認為,人類有不同的思維活動方式,“思維的較好方式叫反思思維,這種思維乃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反覆的、嚴肅的、持續不斷的深思。”應該說,學生比教師更需要反思,更需要反思思維,因為反思思維是主動的,學生要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尋找相關資訊,自己想明白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的從老師那裡獲得答案。反思思維也是持續的和周密的思維,能改變學生原有思維的不良傾向,如:輕信結論、迷信權威、喜歡武斷等,經過反思,讓學生學會虛心、專心、責任心等反思態度。

  教師的反思是為了教好,學生的反思是為了學好,教好學好是反思教學的目的`。教師的反思教學一定程度改善或者完善了自己的教學行為,這也客觀上營造了學生的反思條件,有利於學生改善或者完善自己的學習行為。

  在反思情境下,學生學習行為的最佳化,促進了學生的智力的發展和學習興趣的提高。學生對自己的探究過程以及自己收穫的點滴成功進行反思,也就進行了有效學習。若將反思教學與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有效結合,將反思融入學習過程,學生的主動性和持續的學習能力必定大大提高。有的專家認為,“沒有反思就難有自我的認錯糾偏”,認錯糾偏恰恰是學生主體性積極發揮的過程,若學生能積極反思,就不再是教學的從屬者和知識的容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行為方式,與老師對話,與學伴交流,不迷信不盲從,主動探求新的學習和生活領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生命的意義。如此看來,反思不但能提高教學效率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當學習效能提高後,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大大增強,學習的熱情和人生態度就會在正向上發展。

  可見,學生學會反思“學”,有利於學生形成反思思維,最佳化學習方式,改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能;學生學會反思“學”,更有利於學生明晰人生方向,激發內在潛能,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所以,在反思教學中,更應讓學生學會反思“學”。那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思什麼呢?

  我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首先反思“為什麼學”。反思“為什麼學”,主要解決學習的原動力問題。愛因斯坦說學習目的一是為了生存,二是為了興趣,三是為了探尋真理,也有人認為學習的目的是掌握謀生的技能,解決思想的疑惑,尋求自身的價值。周恩來總理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對人生方向的反思,不解決“為什麼學”,就無法使學生獲得學習過程的認同。學習動力無源,學習就不可持續。誠然,不學習就沒有競爭力,沒有競爭力就無法找到體面的工作,這是當前不可否認的社會現實。可是,如果我們把學習目標侷限在高工資、好工作上,學生的內涵發展就會具有功利性的特徵。功利性沒有錯,但功利性只是解決了生存問題,生命的意義、價值更值得深思。愛因斯坦若僅僅為了生存、為了謀生,估計不會成為科學家;周恩來若沒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民族情懷,估計也不會成為開國總理。所以,學生的反思首先必須反思自己的人生設計,反思自己的生命價值,反思自己的理想、反思自己的社會融合度和領導力。

  學生在反思“為什麼學”,解決學習目和人生方向後,還要反思“學什麼”、“怎麼學”、反思“學怎樣”。

  “學什麼”是學習內容,“怎麼學”是學習方法,“學怎樣”是學習效果。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規定的學習任務就是學生的學習內容。在新課程推進的過程中,我們還要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任務不僅僅是教科書上的學習內容,還應該包括社會實踐等課題。一般認為,成長就是在反思中進行的。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經驗+反思=成長。他雖然指的是教師,但是對於學生同樣如此。學生學習的過程,是經驗積累的過程,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反思學習內容,不反思學習方法,也不對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就沒有經驗積累,就不能健康可持續成長。所以,學生不反思“學”,就無法為自己的持續發展提供可能性;學生不反思“學什麼”,沒有規定的學習任務,就無法順暢完成學習內容,沒有任務的學習往往讓學生產生厭倦;學生不反思“怎麼學”,就不能尋找科學有效甚至高效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不反思“怎樣學”,就會盲目求學、緣木求魚,就不知道如何認錯糾偏,知識的體系便無法形成。當然,學生還要學會反思自己的預習效果、聽課狀態、課堂接受能力以及參與能力、互動能力和影響力,反思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時間的安排,反思自己的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價值觀,反思教師對自己的評價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反思的內容,那麼學生怎麼反思呢?

  一方面,教師要助力學生學會反思。教師要幫助學生反思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變成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按照教師創設的情境積極體驗,從而使學生自己對學習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快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適應變化多端的課堂現場。教師要將預設目標變成生成目標,使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並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態,適時調整。教師要與學

  生一起反思學習目標達成情況,俯下身子與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對話。課堂是師生反思的主陣地,課餘是學生反思的演習場,社會是我們反思的大舞臺。當師生把課堂作為反思教與學,檢驗教與學,審視教與學,促進教與學的主陣地的時候,我們的課堂極其容易成為高效課堂、魅力課堂。我們常常忽視課餘反思的能量,佔用學生時間上課補課,學生沒有反思的時間,沒有反思的空間,也就沒有了反思“學”的演習場。把屬於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也能在“上山下鄉”的大舞臺中深化反思的思維厚度,尊重學生自己在反思教學中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相信學生就能在師生交流、生生互動中學會反思,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