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一章原生動物門教案

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一章原生動物門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瞭解原生動物門的特徵和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2.透過組織學生觀察草履蟲的形態和結構,以及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解釋實驗結果的能力。

  3.透過學習原生動物門的特徵,向學生滲透進化論的思想;通過了解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1)本章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從書本上學習到動物學的知識。按著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原生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透過講解原生動物的代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點,使學生了解最原始的動物所具有的特徵,可為後續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透過重點內容的講解,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到:細胞不僅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也是構成動物體的基本單位。但是動物細胞是有別於植物細胞的。對比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加深對細胞結構的瞭解,使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3)草履蟲雖然是低等動物,但它有著與高等動物一樣的營養方式——異養。透過實驗觀察還可以知道,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反應靈敏。總結草履蟲生理活動特點,對比植物體的生理活動特點,可以加深學生對動物與植物本質特徵的理解。

  2.草履蟲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終產物的排出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動物的營養方式與植物的營養方式不一樣。動物必須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草履蟲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細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爛的有機物。這些食物靠草履蟲口溝處纖毛的擺動,彙集到口溝處的胞口,由胞口進入管狀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漸形成食物泡。當食物泡足夠大時,就從胞咽處脫落,落入草履蟲的'細胞質中。

  食物泡隨著細胞質的流動,在體內沿一定的方向執行著。最初從草履蟲身體的後端向前移動,再從前端向後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草履蟲體內的酶,把食物泡內的食物逐漸消化,經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細胞質吸收,這時食物泡也逐漸地變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在食物泡內,順著細胞質的移動,由身體後端的胞肛排出體外。

  由此看來,草履蟲整個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與植物體是截然不同的。教師要在講清草履蟲形態、結構的基礎上,講解草履蟲營養物質的攝入、消化、吸收及殘渣排出的過程。這些內容對剛剛接觸動物學的學生講,是顯得繁瑣。特別是在一節課上,既要記住一系列名詞,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過程,確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能在要求的範圍內,深入淺出地講明其中的概念、特點。

  (2)草履蟲代謝廢物的排出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內容。對草履蟲體內的兩個伸縮泡和它周圍的收集管的認識,一些學生容易理解成平面的結構。教師可以藉助於模型或看錄影片進行講解,說明伸縮泡是一種泡狀的結構,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縮。當收集管收集了細胞內的代謝廢物(多餘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縮泡後,伸縮泡逐漸漲大,到一定程度後,經過表膜小孔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教師在講課中一定要使學生分清: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叫“排洩”;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叫“排遺”。學生很容易將“排洩”和“排遺”相混淆。教師可以進一步講明:排洩是將細胞內的參與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而排遺是將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殘渣排出體外,這些殘渣沒有進入細胞內參與代謝的過程。

  3.在顯微鏡下找到草履蟲,並能認識相應的結構,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因為:

  “觀察草履蟲”是學生做的第一個動物實驗。在顯微鏡下觀察既小又活動的草履蟲確實不容易。要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①課前組織一部分學生進行草履蟲的培養,準備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蟲培養液。②教師示範或看錄影後,再讓學生進行實驗,效果會更好。③注意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2課時

  二、第一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把講課與實驗結合起來,透過實驗、提出問題、引導思考,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種教法比先講課後實驗的傳統教法更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有助於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所以,本節課可以這樣開始:

  首先,教師取出一瓶裝有豐富有機質的河水給學生看。然後,請學生從中取一滴製成臨時裝片在顯微下觀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用顯微投影儀與學生一起製作一張臨時裝片,然後與學生一起討論。在顯微鏡下能看到什麼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還有動物。教師向學生介紹:我們這裡看到的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叫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分佈很廣,有自由生活的種類(海水、淡水、空氣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種類。它的體內有些特化的結構,用來維持它的生命和延續後代。下面我們以原生動物中的代表——草履蟲為例,來研究一下它的形態和結構。

  2.關於草履蟲的形態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

  首先,讓學生用肉眼觀察試管中有一定濃度的草履蟲培養液。使學生對草履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那些個體微小、能夠移動的小白點就是草履蟲,它們喜歡聚集在培養液的上方。它的形態結構特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讓學生從培養液的上方取一滴液體,製成臨時裝片。在製作裝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為了避免草履蟲在視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麼辦法阻止它。為什麼要把少許棉花纖維放在滴有培養液的載玻片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觀察裝片的同時,可以播放草履蟲形態的錄影片,以幫助學生準確製片和得出正確的結論。還可以請學生把草履蟲的形態畫在黑板上。

  第三,教師可以對草履蟲名字的由來,做補充說明;也可以用草履蟲的模型進一步定位草履蟲的形態或在黑板上對學生畫出的形態進行修改,以備講結構時用。

  3.關於草履蟲的結構的教學,可以緊接形態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問學生:草履蟲的身體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它的細胞結構與植物細胞結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證明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結合掛圖或自畫板圖帶領學生把草履蟲的結構弄清楚。還可以給學生放錄影,使學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全身佈滿纖毛,身體一側有口溝,其旋轉運動的特點以及在佈滿棉花纖維的水中鑽來鑽去的樣子。此外,還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身體內的食物泡、伸縮泡、細胞核等結構。

  講結構時,應有意識地提示學生:①草履蟲的原始特點。②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差異。

  4.關於草履蟲的生理特點的教學,可以與植物對比地進行講解。

  教師可以問學生:綠色植物是怎樣獲取營養的?草履蟲又是怎樣獲取營養的呢?由此來啟發學生理解:自養與異養的概念以及草履蟲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殘渣的過程。並明確給出排遣的概念。

  關於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動路線,教師可畫板圖說明,並請學生用高倍鏡觀察一個草履蟲體內食物泡的移動情況。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樣?哪兒的最大,哪兒的最小?為什麼?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放錄影說明,特別是排遺的過程。教師要告訴學生:草履蟲的消化方式是細胞內消化。

  關於草履蟲的呼吸,教師可以藉助板圖說明:草履蟲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是透過整個身體表膜進行的。草履蟲透過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滲入到細胞質中。進入細胞質中的氧氣有什麼作用呢?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回憶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氣在草履蟲體內也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作為生命活動的動力。有機物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廢物,可以從體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餘的水一起借伸縮泡排出。

  關於草履蟲的排洩,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觀察位於草履蟲身體前後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縮泡的運動情況,然後提問:①收集管與伸縮泡的關係如何,運動特點怎樣?②前後二個伸縮泡的伸縮特點是什麼?這樣伸縮的好處是什麼?③伸縮泡中的廢物透過什麼途徑排出體外?④什麼叫排洩?它與排遣的區別是什麼?

  講完上述內容,教師可在黑板上小結草履蟲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洩的過程:

  透過上述小結,可以使學生把草履蟲的幾個生理過程聯絡起來,便於理解和掌握。最後,提出: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怎樣反應?這是下節課討論的問題。

  三、第二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第二課時開始,教師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圖,請學生回憶第一課時所觀察和學習到的內容及知識。請學生回答:①草履蟲的形態,前端和後端的區別?②內部各部分結構名稱?③草履蟲的消化、呼吸、排洩等生理過程?①草履蟲在結構和生理上,與植物細胞的不同點?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除了在形態、結構、生理上與植物有所不同外,還表現在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上與植物也不相同。怎樣觀察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呢?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實驗,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

  2.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些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例如:什麼叫應激性?清水對草履蟲有沒有刺激?草履蟲對清水和鹽粒的刺激是怎樣反應的?植物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動、植物對外界刺激反應有什麼不同?最後,教師要重申:①生物體對外界的刺激都有反應,這種反應叫應激性。②動物的應激效能夠使它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要比植物靈敏得多(可以舉例)。④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是透過表膜上特定的結構感應的。

  3.組織學生討論: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把討論的結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書:

  4.關於草履蟲的生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先放一段錄影,讓學生看清草履蟲進行無性生殖的過程;也可以用掛圖或教師自畫板圖進行說明。

  草履蟲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分裂生殖。需要說明幾點:①草履蟲的分裂生殖是橫二分裂。②分裂時,細胞內的大小核先拉長再斷裂,然後從草履蟲身體的中部向內凹陷,最後斷成二個。③在新個體中除各有一個大核和小核外,還保留母體中的一個伸縮泡,並再形成一個新的伸縮泡。④在適宜的條件下,草履蟲一般在兩個小時內完成一次分裂。

  5.關於原生動物的種類和特徵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講完草履蟲的生理,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的種類大約有二十多種,我們實驗用的草履蟲只是其中的一種,叫大草履蟲。所謂大草履蟲也是相對而言的,它的身體只有十幾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還有雙小核草履蟲、多小核草履蟲等,它們都是草履蟲家族中的成員。

  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一些是有益的種類,如:太陽蟲、喇叭蟲、鍾蟲等可以做魚及其它水生動物的餌料;也有有害的種類,如:使人得瘧疾病的瘧原蟲,使人得痢疾的痢疾變形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放映相應的錄影,也可以用掛圖說明。最後,教師可以做以下總結:原生動物種類雖多,但它們都有其共同的特徵,即身體微小,結構簡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這些特點也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因此,原生動物也叫單細胞動物,是動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

  小資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約270倍的透鏡,第一個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動物,他把眼蟲描述為“中間綠、兩端白”的蟲子,後人尊稱他為原生動物之父。

  2.原生動物的形態變化很大。有原生質隨意流動、形態不定的變形蟲;有結構精巧、宛如雕刻著花紋的工藝品的放射蟲和有孔蟲。同一種類可因處於生活史的不同時期或不同的環境條件而改變形狀。個體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間。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紅細胞中的巴倍蟲),大的長達19釐米(如早新生代的錢幣蟲)。

  3.已知有30種原生動物直接侵襲人體,至少有1/4的人類因寄生原生動物而患病。每年有3.5億人患瘧疾,在非洲、太平洋群島、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每年因患瘧疾而致死的約100萬人。

  土壤原生動物能促進土壤中有機物質的迴圈,能幫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質,能改變微生物的群落結構等。

  由於原生動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適中、繁殖期短、容易培養、便於模擬等優點,在生物學的細胞、遺傳、生理、生物化學等領域中,它們常被用作實驗材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