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漢墓導遊詞範文

龜山漢墓導遊詞範文

  龜山漢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是徐州龜山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龜山漢墓導遊詞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龜山漢墓導遊詞範文1

  各位遊客們,我們將要去的龜山漢墓是第六代楚王—楚襄王劉注的陵墓。

  龜山漢墓位於中國江蘇徐州市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充分體現了漢代粗獷豪放的美學風格。該墓於1981年被當地群眾開山採石首次發現。

  龜山漢墓為兩座並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於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墓道。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通道。墓室共有十五間,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全靠手工開鑿。此墓工程浩大,雕鑿精細,氣勢雄偉,實為罕見。

  龜山漢墓雕鑿十分精細,誤差極小,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如何完成這樣的工程,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另外,關於楚王棺室北面牆上真人大小的影子“楚王迎賓”的形成原因,成為龜山漢墓的最大一謎。

  龜山漢墓導遊詞範文2

  遊客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徐州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龜山漢墓,位於江蘇徐州市鼓樓區龜山西麓,是徐州龜山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

  龜山漢墓位於徐州市九里山經濟開發區境內的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於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 龜山漢墓依山為陵,全部由人工開鑿而成,南為楚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於龜山西側,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到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為1/16000,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墓室十五間,由人工開鑿而成,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東西全長83米,南北寬達33米,總面積達700餘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

  千古之謎

  崖洞墓開鑿之謎

  龜山漢墓為典型的崖洞墓,其十五間墓室和兩條甬道總面積共700餘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幾乎掏空了整個山體,在半山腰挖石修墓,其神奇堪與埃及金字塔壘石成墓相比肩,當時的漢代工匠是如何掌握山體的石質和結構,使得施工順利進行

  塞石之謎南

  甬道在發現時由26塊塞石堵塞,分上下兩層,每層13塊,每塊重達6-7噸,石塊間接縫緊密,連一枚硬幣也難以塞下。據專家考證,漢墓的甬道在當時處於龜山的半山腰,且塞石的質地來源於西南很遠的地方,它到底來源於什麼地方?在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漢代,古人又是用什麼方法把這些龐大的塞石運來並塞進甬道?

  甬道設計施工精度之謎

  墓葬開口位於龜山西側,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各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如將其向西無限延伸,其交點將位於1000公里外的西安,這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甬道由26塊重達6-7噸的塞石分上下兩層封堵,塞石間排列十分緊密,連一枚硬幣也無法塞進。且甬道兩壁都磨如平鏡。按當時的技術水平,如何修建這樣的甬道?

  崖壁畫之謎

  楚王棺室北面牆上清楚地顯示著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著漢服,峨冠博帶,作拱手迎賓狀,被稱為“楚王迎賓”。令人費解的是,這一現象是在墓室正式開放後逐漸形成的,而影子外卻沒有任何滲水痕跡,有人認為是由於岩石石質不同而形成,但它為什麼偏偏出現在楚王棺室呢?

  星宿分佈圖之謎

  劉注夫人墓室的前廳和棺室及石柱上都分別留有乳頭狀石包,分佈走向呈不規則排列,絕非工藝點綴,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人云它乃為上天星宿分佈,還有人謂其為楚王襄王劉註上應天星,但楚王墓室頂部卻沒有,細考之,以上之論均不能自圓其說,這些乳狀石包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劉注前殿未解之謎

  劉注前殿位於整個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十五間墓室中最大的一間,面積達68.91平方米。象徵楚王生前理政朝拜、宴飲賓客的大殿。中間的擎天石柱,高大粗壯,氣勢雄偉,恰好撐在南北甬道的中軸線上,構造之巧妙,令人歎為觀止。該佈局是巧合,還是另有寓意?

  壼門之謎

  據專家考證,楚王夫人下葬應該是在楚王下葬三、四年之後,但楚王和夫人墓都是同時開鑿完成的。當時,兩個墓宮之間留有一道門,卻未開通,直到楚王夫人下葬後,才由工匠們“開門尋夫”。能夠建造此墓的能工巧匠,把兩座墓宮勘測設計技術打造得天衣無縫,但在這裡卻留下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問題。這裡是5個墓室中唯一一個開鑿不規劃的過道,楚王這邊門小,夫人那邊門大,使整個通道成為一曲尺形。有人說,這是在開門尋夫時找錯了位置,鑿到一半時才修正的。但是,在整個的15間墓室中,除了這一個過道外,沒有一處發生誤鑿,為什麼偏偏發生在這道只有兩米厚的牆壁處呢?再者,就算開始是誤鑿。 龜山漢墓是我國古代的一大歷史謎團啊!

  龜山漢墓導遊詞範文3

  我們知道龜山漢墓是龜山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為西漢第六代楚襄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由人工開鑿的兩條墓道和十五間墓室組成,此墓工程浩大,氣勢雄偉,實為罕見。尤其是至今尚未揭開的四大謎團,吸引著海內外無數遊人。

  龜山漢墓依山為陵,完全是掏空山體而建。南為楚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有南北兩條甬道,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墓室十五間,由人工開鑿而成,室室相通,主次分明;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最奇異的是,兩甬道無限延伸後交匯於當時的首都長安。

  漢墓中國西漢、新莽和東漢時期的墓葬。其考古工作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絕大部分是50年代以後進行的。漢墓分佈很廣,數量巨大,除西藏、臺灣以外,全國各省區都有發現。

  分佈比較密集的地方是兩漢的都城和當時郡縣所在地。據不完全統計,已經發掘的漢墓約在萬座以上。主要是統治階級的墓,其中屬於諸侯王一級的有20多座,列侯一級的約80座。發掘的漢墓資料,對研究漢代的社會經濟、物質文化和喪葬制度,有重要價值。墓上設施 除繼承戰國以後在墓上堆築墳丘的作法外,貴族官僚墓還在墳丘四周用夯土築造圍牆以為塋域。東漢時期興起在墓前立墓碑、建祠堂、置墓闕,闕前闢神道。

  神道兩側還列置人物和動物的立雕石像。墓的形制 從構築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地面挖出長方形豎穴土坑作為墓室,稱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構築木壁墓室,稱木槨墓;用空心磚或小磚或石板(塊)砌築墓室,則分別稱為空心磚墓、磚室墓、石室墓。一種是在豎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側掏出橫穴作為墓室,稱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鑿洞建造的,稱作崖墓。空心磚墓和磚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築。在許多大型磚室和石室墓中,還流行彩繪壁畫為裝飾,稱壁畫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種畫像的,稱畫像石墓。在磚室墓中另嵌入一種模 龜山漢墓的導遊詞3

  接下來我們將要去的龜山漢墓是第六代楚王—楚襄王劉注的陵墓。它位於徐州市西北郊的九里山。《水滸》裡有首詩是這樣說的:“九里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起烏江水,恰似虞姬別霸王。”九里山是著名的古戰場,傳說是楚漢相爭決戰地。可以說九里山古戰場是徐州這塊軍事重地和兵家必爭之處的標誌和象徵,歷史上這裡狼煙四起,戰爭頻繁,也可以說一部徐州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親愛的各位嘉賓,大家看到的這座形似金龜的小山就是龜山。它並不很高,海拔僅73.5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因為在它的下面儲存了一座構造完整的漢代王陵,使它的名聲遠揚,那就是我們將要參觀的龜山漢墓。兩漢文化看徐州,就是因為徐州擁有凝聚著2000多年曆史滄桑的漢代三絕,漢畫像石、漢兵馬俑以及漢墓,在徐州現已發掘的幾十座漢代王侯墓中,龜山漢墓就是這些漢代墓葬中的典型代表。龜山漢墓是81年2月當地的農民在開山採石時偶然發現的。81年11月至92年11月南京博物院會同徐州博物館共同發掘整理。在85年文物普查時收集到的一枚龜紐銀印,揭開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謎,得知此墓就是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和他夫人的合葬墓。這座漢墓工程浩大,打鑿精細,氣勢雄偉,特別是該墓的設計和施工,處處凝聚著漢代建築師和工匠的高超智慧和精巧技藝,甚至很多方面是當代科技仍無法破譯的千古之謎,故而被譽為“中華一絕  千古奇觀”。請跟我進去參觀。

  現在我們位於南墓道的入口處,墓道是運送棺木的進口,這裡原本是露天的,但為了便於保護和管理便封了頂,建造了這座門廳,除此之外龜山漢墓均保持原貌。讓我們先看一下這座墓葬的平面圖。這座漢墓由兩條甬道、兩條墓道、15間墓室組成。它座東面西,東西全長83米,南北最寬處達33米,總面積700多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米。因為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所以中間以壺門為界,南十間為劉注墓,北五間為夫人墓。兩墓均鑿山為室,結構均為大型橫穴式崖洞墓。

  從這裡由此向內是全長56米的甬道。甬道高1.78米,寬1.06米,56米長的甬道沿中心線開鑿的最大誤差僅5毫米,精度為萬分之一。我們可以從這條紅色的鐳射線看出,牆面幾乎是和它平行的。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打鑿精度最高的一座漢代墓葬甬道。在發掘時,南甬道被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密密的塞住。每塊塞石打鑿的都十分精細,接縫嚴密,連一枚硬幣也塞不進去。這些塞石每塊重6-7噸且不是徐州附近的石質,古人究竟是怎樣將這些條石運來並塞進甬道的,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現在讓我們進入甬道到主墓去看一看。各位可以摸一下石壁,非常的光滑,全部是經過打磨的,且甬道上方的夾角也全都是直角。大家請看地面兩側都留有排水槽,寬深各10釐米,不僅甬道中有,墓室中也幾乎全部打鑿了。

  現在我們來看十五間墓室的第一間,這一間的面積為22.2平方米,大家請注意一下這間墓室的頂部結構,是四角攢尖頂,很像現在的蒙古包。這是一間馬廄,是拴馬、養馬的地方。所以這裡有拴馬樁和飲馬池。此外這裡還出土了一個陶盆和一個陶俑象徵著馬的食槽和馬伕。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里面這一間。這一間是車馬室,是放置車輛的一間庫房。漢代時馬車逐漸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乘坐馬車也有一套嚴格的規定。楚王劉柱作為一個諸侯王,乘坐的是四匹馬拉的車,而且車內可坐可臥,並且可以調節車內的溫度。我們面前的這輛馬車是仿造的。這一間墓室比我們剛才看到的車馬室要大得多,為了防止塌方,古人特意在中間留下了一根石柱,以起到支撐作用,這一間墓室頂部結構為五坡頂。

  我們再到對面小車馬間去看一看。這一間只有5.91平方米。卻出土了四件堪稱國寶級的陶馬。尤其是對馬頭的刻劃,既符合真馬的解剖比例,又突出了馬的豪放個性,是國家一級文物。此外在這間屋子裡還出土了一些御手俑和鐵製馬器。這間墓室也是四角攢尖頂。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看過的這前三間墓室,都是和車馬有關係的。在西漢初年,據史書記載“天子不能具純駟,將相或乘牛車”,就是說皇帝也難能找到毛色一樣的四匹馬來駕車,文官武將所乘坐的很多還是牛車。說明經過秦末的連年戰爭,社會經濟十分困難。對此劉邦所領導的西漢政權採納陸賈、蕭何的建議,順應民意,以“無為而治”作為安邦治國的指導思想,實行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社會經濟快速恢復。到了墓主人劉注所處的時期,也就是西漢的中期,國家穩定,經濟發展,用馬代替牛架車已成為富足的標誌,以漢武帝為代表的愛馬癖好,也造成了當時社會愛馬之風的形成。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西漢中期墓葬不僅在與車馬有關的墓室的數量明顯增加,而且墓葬中頻繁出現車俑、馬俑也是不足為奇的,這是與西漢早期墓葬有所不同之處。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劉注的禮樂器具室,作用和現在的歌舞廳相類似。這一間為兩坡式屋頂。中脊高3.55米,所以室中的這根石柱顯得十分高大。它的寬度有80公分。同時在這間墓室裡出土了大量翩翩起舞的歌舞俑。在漢代,從皇帝到貴族、官吏都好歌樂舞,成為盛行一時的社會風尚。據史料記載,西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豐若有餘,柔若無骨”“纖便輕細,舉止翩然”,以舞姿輕盈,身輕如燕得到成帝的寵愛並以此而著稱於世。而且這些達官貴人還特別會享受,他們在欣賞歌舞的同時,還要品嚐美食,所以在禮樂室的旁邊特意安排了一間廚房,請大家接著看一看。

  聽說考古工作者在廚房裡清理出了大量的穀物和一些動物的骨頭,這些都說明了古人所信奉的靈魂不滅的思想,認為人死了以後,只是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所以他們會在廚房中放上炊具、餐具、食物等供其到了陰間繼續享用。有廚房當然要有水井。各位請看這口象徵性的水井,口徑是1.1米,深20釐米。這樣一口象徵性的水井又被墓葬的建造者設計成為這座墓葬排水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家請看井內的水來自上方的山體裂隙,常年不幹,水滿則外溢至排水槽流出墓外。整個排水系統由東向西、由高漸低。經過專家測量,我們現在站立的地方比甬道口地面高出527毫米,這樣就有利於水的排出。同時這裡還清理出許多果核,根據這些果核考古工作者推斷出劉注下葬的時間在8-9月間。

  這一間是武器庫。出土時並沒有發現很多的兵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兵器都是鐵製品,早已鏽蝕掉了。武器庫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劉注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當年對這一間武器庫作了進一步的保護,特意在這裡安裝了一扇防盜門。大家請往後看,劉注就是用這兩塊大塞石來堵塞武器庫的。

  這一間墓室是15間中最小的一間,僅有4平方米。大家可以從裡面的設施看出這是一間廁所。廁所是人類文明的伴生物,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你看裡面有兩個盆用於洗手,這裡是蹲坑,這個蹲坑後有靠背,下有踏板,右有扶手,非常的講究,在漢代可以算是高階廁所了。

  這一間是劉注的前殿,作用是理政朝拜。它的重要作用可以透過它所處的位置體現出來。它不僅面積最大,而且室中的這根石柱正處於南北甬道的中軸線上,高4米,寬1米,是這座陵墓中最大的一根石柱。

  請各位隨我來參觀這間墓室,這間墓室同樣處在南北甬道的中軸線上,也是十五間墓室中打鑿最精細的一間。在這裡清理出了封棺的鐵釘,以及劉注的龜紐銀印,因為古人一般都印不離身,因此證實這間即為劉注棺室。大家請看,墓室的西北角有一塊陰影,看上去就像一個古人手拿著一卷書,面東而立。西牆上的照片是1997年《漢劉邦》劇組在龜山漢墓拍攝外景時扮演劉邦的演員劉文治仿照著陰影的姿態拍的。陰影可以說給龜山漢墓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為什麼會出現陰影?為什麼陰影出現在棺室?難道是兩千多年前的楚王顯靈?還是高明的設計師特意用來驚嚇盜墓者?這仍然是龜山漢墓的一個謎,還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    如果大家瞭解我國古代葬制,會發現這間棺室還有一個問題。按照王陵前朝後寢以及東為上首的墓葬慣例,棺室應居於東首,在前朝之後;而劉注卻選擇西首這一間作為棺室,而不是東首那一間,原因何在?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到對面的那間去看一看。

  這間墓室是劉注的原棺室,可是請看頂部的這條大裂隙,這條裂隙是山體的自然斷裂,這條裂隙的存在不僅使墓室看起來不美觀,而且每逢雨季,雨水滲漏非常嚴重,對屍體儲存極為不利,因此劉注的棺室只好移到西首了。這間墓室的位置非常好,不僅是處在東首上位,位於墓葬的中軸線上,而且它正對龜山海拔的最高點,從這裡到峰頂的垂直距離是33米,只可惜多了這條裂縫,劉注最終只能偏安於西室了。

  大家看到的這道門叫壺門,連線著劉注和他夫人的墓室。漢代的葬制講究夫妻同墓不同穴,遵循的是靈魂的合葬。也就是說生前夫妻兩人分別打鑿自己的墓葬,只有夫妻兩人都下葬以後,才能把中間的隔牆打通。透過從劉注及劉注夫人墓中清理出的錢幣推斷出劉注比夫人早下葬三年,也就是說在劉注下葬三年後才將這道門由夫人墓向這邊打通,這在當時叫做“開門尋夫”。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一間是劉注夫人的樂舞廳。大家或許注意到了它的頂部結構與劉注墓中的截然不同。屋頂上是拱形的,還有一些突出的小石包。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如果把拱形的屋頂看作天,那一個個小石包不正象徵著滿天的星斗嗎?古人認為天上一顆星地下一個人,凡偉人英才離世,天上必有一顆星要隕落大地,所以大家請看,石柱兩側的那兩顆正在隕落的流星就象徵著劉注和他的夫人。

  這一間是劉注夫人的前殿,大家可以看到它的規模遠不如劉注那一間,而且打鑿也比劉注那邊粗糙。這證實了兩千多年前就存在男尊女卑的事實。

  大家請看,這一間是劉注夫人的棺室。但考古工作者並未在裡面發現夫人的棺木及屍體,這裡陳列的棺木也只是一個仿製品。大家請看棺木前40釐米,距牆20釐米的這些凹線及凹坑,它們的主要作用是為了穩固棺木,這在考古方面來說叫做棺床。這就是推斷這一間為棺室的主要依據,為什麼沒有發現棺木和遺骨呢?這仍然是個謎。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讓我們到夫人的廚房去看一看。夫人的廚房中也有一眼水井,但這間墓室裡最有特色的要數屋內東西兩壁上的一對對稱的凹槽。關於這對凹槽的作用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它廚房裡象徵性的壁櫥或者碗櫥,還有人認為劉注有十間墓室,而夫人僅有五間墓室,所以這兩個凹槽是準備繼續開鑿的墓室未完工的痕跡。

  大家看到的這條甬道是北甬道,是運送夫人棺木的通道。而龜山漢墓最有特色的要數這南北兩條甬道。這兩條甬道相距19米,但它們的平行誤差僅為1/16000,形象的說,這兩條甬道如果沿著這個誤差繼續向西延伸,它們在2000公里以外才會交匯。同時兩條甬道地面高低之差也只有8毫米,長短之差僅有2毫米。據專家推測,即使是300名能工巧匠一起動工也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請跟我沿著甬道往前走,我們現在所走的這條甬道並排只能走兩個人,眾多的工匠不可能同時做工。而劉注在位只有13年時間,可想而知他要耗費多大的人力物力來打鑿這座地宮。所以龜山漢墓不僅是漢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結晶,也是當時封建貴族奢侈的見證。

  各位嘉賓,漢墓有“十墓九盜”之說,龜山漢墓也在劫難逃。當時的盜墓者就是透過這條北甬道進入這座墓葬的。81年考古工作者進來的時候,這條甬道只有下面一層塞石了,上面的塞石已被盜墓者拖出墓外。考古工作者在北墓道發現了兩件不屬於劉注所在年代的文物:一件是貨泉——王莽篡位時發行的貨幣;一件是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託蠟燭用的瓷碟。由此專家推測,這座漢墓至少被盜過兩次。至於盜墓者者的身份,到底是些草寇民賊還是當權官府?大家待會就知道了。

  這一間是十五間墓室的最後一間——劉注夫人的車馬室。在漢代,男女乘車有別,婦女用車車形較小,四周封閉較嚴,兩側留有垂帳,一般使用一匹或兩匹馬所拉的車。劉注夫人的身份較高,所以乘坐的是兩匹馬拉的高階馬車,被稱為駢(pian二聲)車。

  在墓中還出土了其它的文物,都陳列在正廳的櫥窗裡,出於安全考慮,陳列在這的都是複製品。

  各位嘉賓,讓我們來看一下劉注的印章——龜紐銀印,印文是原印印出來的,而印章是後來複製的。上方是一隻龜翹首遠眺,憨態可掬,下方用小篆刻了“劉注”二字,字型厚重含蓄,為研究漢代印篆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證。

  這塊塞石是在南甬道出土的,上面刻有四十八個字,依次是“第百上石楚古屍王通於天述葬棺槨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以葬去服毋今玉器後世賢大夫幸視此書目此也心者悲之”,這種古拙蒼勁的書體是由小篆向隸書演變過程中不同於秦小篆的一種變體,它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西漢最早、文字最多的銘文刻石之一,亦是古代書法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瑰寶。這段文字意思是說:第二代楚夷王劉郢(ying三聲)客,身為一代楚王,曾向上天發誓,墓葬中沒有放置任何的金銀珠寶等值錢的陪葬品,只放置了棺木和屍體,我,也就是劉注,作為他的後世子孫,也將效仿先祖薄葬的做法,如果後人有幸看到這段文字,應該對我產生同情,所以沒必要再動我的墓穴了。這是他宣揚西漢早期的薄葬思想,同時標榜自己為政清廉。但透過參觀整所墓穴,從墓葬的工程量上看就已經夠勞民傷財了。而且早在1971年,在距北甬道5米遠的地方發現了劉注的附屬墓,由於該墓儲存完整,從20平方米的附屬墓中就清理出了720多件文物,如果主墓不是數次被盜的話,陪葬品可以說是無法估量的。所以劉注的這48字墓銘正應了我們常講的那句話“此地無銀三百兩。”

  至於盜墓者如何把塞石拖出來的問題?請大家隨我到外面來看一下。這一組塞石就是堵塞北甬道用的。這些塞石是被盜墓者打上牛鼻眼,拴上繩子用人力拖出來的。南甬道的塞石儲存的非常完整,當時請了工程兵學院的官兵,使用機械化的吊裝裝置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清理出來。由此可以得見,劉注墓最初的被盜,必然是一次有組織的大規模官盜。

  為何劉注的墓穴會選擇在這一座小山下呢?不要看龜山的海拔只有73.5米,但從古代的風水角度來說卻是一塊風水寶地。它南面是著名的九里山古戰場,北面又有汴水流過,更何況它的山型酷似烏龜,劉注龜鈕銀印的印鈕也是一隻精緻的烏龜,而龜在人們的心目中象徵著長壽。就難怪劉注會看重這塊寶地了。各位,臨走的時候不要忘了親自用手摸一摸門前這兩尊石龜,俗話說的好“摸摸烏龜的頭,萬事不用愁。”

  現在,龜山漢墓我們已經參觀完了,但要想剖析漢墓,瞭解楚襄王劉注,還需要追溯一下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徐州的鼎盛莫過於西漢時期的200多年曆史。在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封韓信為楚王,同年劉邦擔心韓信稱王后,擁兵自重,造亂謀反,劉邦就將韓信降為淮陰侯。將這裡原屬於韓信的封地封給自己的弟弟劉交,也就是第一代楚元王,西漢楚王后傳八代,第六代襄王即為此墓主人劉注。西漢初年,諸侯王按當時的制度,可以“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宛如一個獨立的國家,因此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營造大型的陵墓。而西漢時期流行厚葬之風,至漢武帝時這種厚葬之風達到頂峰,於是有後人說,在西漢“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貢賦,以一分入山陵”。印畫像的磚,稱畫像磚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