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的論文

中國民俗文化的論文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國作為世界上一個有著延續5000年文明的古國,其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接下來小編蒐集了中國民俗文化的論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的發展

  摘要

  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不斷提升,推動著我國社會的各種要素不斷前進,然而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之中,並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現代文化具有價值,流傳於民間的傳統民俗文化同樣具有較高的地位,社會的優質文化應當是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為了保證我國的群眾文化獲得較好的發展,我國的文化部門逐漸加強對民間的民俗文化的研究與發展力度,透過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民俗文化,來提升我國的文化建設水平,本文根據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瞭解情況,對其發展群眾文化的所發揮的價值進行分析。

  關鍵詞

  民間民俗文化;群眾文化;文化藝術

  只有屬於民族的文化才是屬於世界的文化,將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證優秀的民族文化被傳承下去,但是在我國的經濟建設環節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民俗文化逐漸被新興文化淘汰,在文化競爭市場,傳統的民俗文化並不佔優勢,無論是年輕人還年齡較大的老年人都對具有現代技術外衣的現代文化更感興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響,甚至難以傳承下去,而我國的群眾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應被拋棄的,因此本文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價值以及傳承方式進行分析。

  1傳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中國的民間文化成長於廣袤的華夏大地上,群眾基礎深厚,中國風格鮮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擁護與喜愛。伴隨新世紀的來臨,我們不僅要肩負起保護民族文化的重任,還要將其繼續發展下去,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後代,這就要求我們在保持多樣化的基礎上,整合與創新符合生產力與文化發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眾文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就一定要以服務群眾為目標,大力發展群眾文化才能將民間民俗文化更好的發揚下去,最終實現傳統文化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目標。在我國曆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將民俗文化傳承下去不僅僅是對歷史的積澱,更加是中華民族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想將群眾文化發展下去就要繼續保持傳統民俗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眾文化具有更加鮮明的特色,還能為我國的社會文化發展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發展群眾文化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群眾在這之中佔據的重要地位,其對文化的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們是文化發展的創造者,是文化財富的繼承者,所以在發展群眾文化時,應該以群眾為核心,時刻銘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將更加鮮明的文化特色與時代性充分體現出來。文化活動作為群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表現在社會文化方面,而且表現在繼續建設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傳統的民俗文化中,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傳統性,在發展過程中就要傳承這種民俗文化,並將其應用在文化活動中,從而使群眾文化不僅僅帶有傳統的民族文化特點,更加具有現代化的時代特點。民族的民間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得以孕育、傳承以及發展。同時,傳統的文化形式與內容的傳遞離不開群眾文化的支援。很多傳統的群眾文化,如賽龍舟、潑水節,都是經過一種固定的形態方式繼承並發展下來的,經歷了千年的演變仍未改變原貌。現如今,新興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發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過了五湖四海,例如戶縣、金山農民畫,當地農民就是根據傳統的雕刻藝術、剪紙與刺繡等相融合再加上嶄新的表現手法創造出的藝術形式,目前已經在十幾個國家與地區展開巡迴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的同時,群眾文化還會不斷創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動方式。黨和國家對群眾文化的重視,整理、蒐集、發掘和搶救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遺產,並使它們煥發出新的活力,不斷創新和發展。群眾文化具有共同性、穩定性、過程性、個別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等特點,也具有激勵力、穩定力、約束力和凝聚力等六個方面的作用。群眾文化的基礎是物質文化,並以制度文化這個中間媒介向人民群眾的行為規範滲透,把精神、物質和行為等層面的東西有機結合起來。

  2透過傳承民俗文化來發展群眾文化的方法

  如果想要將民俗文化當做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傳播,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實現,首先可以藉助新舊媒體對民俗文化進行傳播,提升群眾對於民俗文化的瞭解程度,一般民間的民俗文化傳輸途徑比較落後,很多民俗文化的表現需要觀眾到現場去觀看,但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很難有時間到現場去看風俗表演,因此可以透過改變民俗文化的傳播方式來實現對民俗文化的宣傳,可以透過電視播放的方式進行傳播,還可以藉助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體來推廣民俗文化,我國為了應對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機已經做出了很多行動,如透過綜藝節目以及春節晚會來宣傳民俗文化。事實上,民俗文化並不都是被現代人厭煩的小眾文化,比如民俗中的“吃”文化,在過春節時,家家都要吃餃子,而我國的餃子已經被成功地推廣到國際中,其他國家以我國的餃子為基本形式,進行了改進,使餃子這種具有文化價值的食物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另外,與之相類似的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在現代社會呈現的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商家不斷對其呈現方式進行翻新,我國的不同地區的`呈現方式也存在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也使傳統民俗食物成為網友在新媒體上的熱議話題。這種傳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透過創新來實現的,創新同時也是民俗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如果民俗文化一直保持原有的形式,不作出改變,是很難在新時期以及新的社會中獲得發展的權利,只有保證民俗文化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髮展。為了使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發揮更大的價值,相關人員還要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民俗文化,因為民俗文化既有積極的方面,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在傳承時,需要對其進行消極的部分進行剔除,使其成為真正的新型群眾文化。

  3結論

  我國的民俗文化內容十分豐富,但是傳承的難度比較大,這主要是由於民俗文化的物質價值比較低,現代社會中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處於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具有更強的功利心,對於物質價值相對比較低的民俗文化的接受程度較差,不僅導致民俗文化的追隨者逐漸變少,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民俗文化甚至由於後繼無人而難以傳承下去,我國的文化部門應當對民俗文化加大重視,透過政府的力量來使民俗文化從小眾逐漸走向大眾,使其逐漸成為群眾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參考文獻

  [1]楊瑋.淺談我國西部貧困地區民間民俗文化的發展———以甘肅岷縣的傳統音樂“洮岷花兒”為例[J].價值工程,2010(35).

  [2]孫耀祖.我國民間民俗文化傳承發展之我見———以甘肅省通渭縣民間民俗文化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1(17).

  [3]楊開顏、江麗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民俗民間藝術[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5).

  [4]馮光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J].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2).

  篇二: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思考

  摘要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化趨勢日益明顯,民俗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業化也開始受到國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視。山西晉城民俗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積極發展文化旅遊,努力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小鎮——司徒小鎮,開始產業化發展的探索。文章透過對晉城民俗文化產業化現狀的剖析,指出其存在的問題並給以積極的對策與建議,以期作為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參考。

  關鍵詞

  民俗文化;產業化;對策與建議

  一、民俗文化及其產業化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是指當地居民在長期的生活和實踐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包括生產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生活禮儀、倫理道德、民間技藝、遊藝競技、節令活動、宗教信仰、婚喪嫁娶等等方面,兼具地域性、歷史性、傳承性三大特點。民俗文化不僅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透過精心的保護與合理的開發還能帶動經濟朝著綠色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對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內涵

  民俗文化產業化,就是以民俗文化為切入點,藉助現代科技與傳媒手段,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資源的再開發、再創造、再利用,使民俗文化、藝術產品符合現代市場的需求,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產生規模效應,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民俗文化產業化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使民俗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發展一體化,變革文化與產業兩相分離的狀態,實現經濟文化兩條腿走路的發展目標。

  (三)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必要性

  我國是世界公認的文化資源大國,但由於長期以來對民俗文化不夠重視,導致我國在民俗文化產業化的發展上進展緩慢。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歷史積澱,蘊含著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愛與思考,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將民俗文化推向市場,實現產業化,一方面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則可以興一方經濟,促進民俗文化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二、山西晉城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晉城地處山西與河南兩省交界處,歷史上封閉性的山區地理環40|ARTANDDESIGN|NO.153境使得這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形成了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基礎。晉城的民俗文化囊括了不同社會層次的不同文化形態,比較著名的如古代遺址:陽城的皇城、沁水的柳氏民居、南安陽潘家大院等;民間工藝:高平剪紙、高平面塑、刺繡、年畫、風箏等;節慶民俗:上黨八音會、龍燈舞、花鼓舞、踩高蹺、獅子舞、陽城道情、上黨梆子、高平鼓書、澤州秧歌等;民間故事: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還有各種民間服飾、民間飲食、民間宗教信仰等等。山西晉城獨有的民俗文化資源由於其絕佳的技藝觀賞性以及民間傳說極強的故事性而與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不謀而合。作為“優秀旅遊城市”,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太行山、珏山為代表的自然風光和以皇城相府、趙家老南院為代表的民俗旅遊相結合的旅遊格局。近年來,山西晉城民俗文化產業化較為成功的實踐是打造了別具一格的司徒小鎮。2009年,司徒村喊出了“聚農民之力、興農民之業”的口號,投入3億元資金,打造出了佔地1000畝,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特色餐飲、民俗體驗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產業園區——司徒小鎮。2015年,“司徒小鎮”開始把發展目光投向中國傳統節日,著力打造“最美中國節”主題活動。春節期間,短短17天就創造營收600多萬元。2016年,司徒小鎮加大投資力度,精心打造以打鐵花、迎春燈會為核心,以戲雪場、農博館、魔法莊園、稻草人樂園為重點,以麵食生活體驗館、園區社火巡遊、老電影展演為輔助的一系列民俗文化重頭戲。打鐵花專案規模宏大,目的就是將傳統的震撼力帶向現代;迎春燈會無論是花燈圖案還是造型上都凸顯著晉城傳統民俗元素;農博館集中展示各地標誌性農副產品,以“天天農博會”的形式進行交易互動;魔法莊園和稻草人樂園屬於兒童主題公園,各種卡通動漫元素相互融合,趣味十足;麵食文化體驗館讓遊客親自參與麵食製作,瞭解源遠流長的北方面食文化;社火巡遊則是不間斷進行絳州鼓樂、朔州踢鼓秧歌、平定元宵塔火等節目演出,熱鬧非凡;老電影主要以年代久遠的歷史題材為主,讓老年人回憶過去、產生共鳴。多種民俗文化元素聚集在一起,逐步吸引了各地遊客前來觀賞和度假旅遊,在民俗文化旅遊產業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山西晉城民俗文化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雖然山西晉城民俗文化透過與旅遊業結合已經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還存在很多問題,資源整合性和特色性並沒有形成規模,加上配套設施和服務保障體系不夠完善,高投資低迴報制約著當地民俗文化產業化的步伐。

  (一)產業化形式單一

  山西晉城目前對於民俗文化產業化的探索基本侷限於旅遊產業,而在其他領域例如影視業、文化創意產品製造行業、服裝行業、會展、廣告行業等幾乎很少涉足。如當地的歌謠、剪紙、麵塑及刺繡技藝僅僅依託於旅遊業紀念品的打造,沒能融入其他衍生品的開發創造,未能打造出行業特色,形成自己的獨立品牌,商業價值沒有達到有效的發揮。

  (二)規模化程度低

  規模化是產業集聚的集中體現,它是指將生產同類產品或者相關產品的企業融合到一個公共區間,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效果的現代化產業運作方式,是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必然趨勢。山西晉城民俗文化種類齊全,資源豐富,但集約化程度低,各種民俗文化資源在市場上自行發展,不但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難以開拓廣闊市場,實現價值最大化。例如曾經風靡一時的民間曲藝上黨八音會,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早在2006年就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於未能將其納入規模化的運作軌道,一直處於自娛自樂的生存狀態,導致藝術繼承人缺乏、曲目陳舊,慢慢淡出了歷史舞臺。

  (三)文化傳播意識薄弱

  就山西晉城目前最成功的開發案例司徒小鎮來說,雖然場面非常宏大,節目種類繁多,娛樂效果達到了,但是在部分場館內很少看到對其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的文字或者影片講解,更沒有導遊或者相關工作人員對當地特色文化進行宣傳,遊客只能賞其外觀,而未能領會其文化內涵,足見對民俗文化的傳播意識不足,忽視了遊客在這裡的參與感和體驗度,而過分注重了表面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沒能達到文化薰陶的目的。

  (四)專業人才匱乏

  在民俗文化產業化程序中,人才是第一位的,沒有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傳統文化就不能進行形式的包裝和內容的改進,無法滿足現代人的文化需求。一方面,擁有高附加值的文化創意人才和文化經紀人才的缺乏,是導致晉城市民俗文化產業化程序緩慢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傳統技藝後繼無人是制約晉城市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又一人才因素,由於經濟利潤薄弱,很多人都改行換業,不願意去沿襲傳統技藝,導致民俗文化資源無法實現薪火相傳。


  四、對策與建議

  山西晉城民俗文化產業化是一個綜合性、長期性的發展任務,必須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繼承與發展並行的原則,多渠道、全方位對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才能實現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三者的統一。

  (一)拓寬發展路徑

  民俗文化產業化的開發途徑,除旅遊產業化之外,還要注重衍生品的開發。如剪紙、年畫等手工藝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運用於書籍插畫、廣告、裝飾品、服裝配飾、卡通動漫人物形象、商標等的設計中去,實現專屬形象、私人訂製,既體現文化內涵,又富含藝術氣息,時尚而又不失高雅,以品牌贏得口碑,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而上黨八音會、上黨梆子等音樂元素則可以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進行改編,贏得消費者的喜愛。

  (二)加快產業園區建設

  民俗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不同的民俗文化資源之間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鑑、共同發展。加快民俗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可以為民俗文化的發展打造資訊交流、資源共享的平臺,發揮產業集聚的效益。如建造藝術家工作室,為民間藝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不同行業的民間藝人可以相互交流,激發創作靈感;設立工藝品製造基地,將手工藝品的製作由作坊轉為公司,規範化的管理模式及生產方式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而且降低了資源浪費和重複建設成本,產品可以直接完成設計、生產、銷售的全部價值鏈環節;建設民俗文化創意產業街區,舉辦大型文藝演出或藝術品展覽、拍賣活動,不僅可以透過產品交易、收藏與互動創造經濟價值,還能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藝術薰陶。以產業園區建設為載體,必將帶來知識、人才、資本的匯聚,使民俗文化產業化朝著規範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三)堅守傳統根基

  民俗文化由於產生於過去,必然在某些方面會落後於當代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應用現代思維方式與生產技術對民俗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毋庸置疑,創新是時代的需要,是民俗文化重獲生機、打造品牌、贏得高附加值的不竭動力。但必須注意,我們所提倡的創新是建立在對民俗文化內涵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的,拋棄民俗文化精髓,一味追求標新立異是我們所反對的。我們應當儘量還原歷史,在內容、色調、氛圍上體現民俗文化的古樸性,讓觀賞者真正感覺接地氣、有內涵,切不可盲目跟風,失掉本真。

  (四)注重人才培養

  人才是最大的生產力,具有敏銳觀察力和前瞻性思維的專業人才能夠為民俗文化的發展指引正確的方向,所以晉城市在未來還要大力培養和引進一批熟悉市場發展規律、懂經營、善管理、有文化素養的人才。同時對於民俗景區旅遊而言,導遊類的專業人才也是必要的,他們熟悉當地民俗文化的歷史淵源,能對相關的民間傳說以及歷史典故進行講解,使地方文化深入人心。但由於民俗文化產業化創造收益週期長,對人才吸引力不足,所以政府必須加大扶持力度,起好帶頭作用,透過財政補貼以及專項資金等方式培養新一代民俗文化繼承人,使得民俗文化能夠源遠流長、世代相傳。

  五、結語

  山西晉城民俗文化產業化的步伐才剛剛起步,不可能一蹴而就,無論是政府部門、旅遊部門、文化部門或者其他相關產業部門乃至文化類企業,都應該承擔應有的責任,激發民俗文化對地方經濟的推動作用,促進其產業化發展。在現有的旅遊產業化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橫向以及縱向延伸,堅持在繼承中發展,保真中創新的原則,使民俗文化在與經濟相融合的發展中煥發新的活力。

  篇三:民俗文化休閒旅遊開發策略

  摘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山水風光的景觀已經不能滿足旅遊者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作為高層次旅遊的民俗文化休閒遊吸引著旅遊者的好奇心、滿足其消費慾望。在對外開放的大環境下,本來就跟不上現代化腳步的民俗文化更加衰落,失去原有的光輝。民俗文化成為一種旅遊資源,它的意義被深度挖掘,它的形式被創新,該民俗文化也就可以傳承下來。本文以普寧英歌舞為例,利用SWOT分析其休閒旅遊開發所具有的優勢、劣勢、威脅以及機會,提出民俗文化休閒旅遊開發策略。

  關鍵詞

  休閒旅遊;民俗文化;英歌舞;SWOT分析

  1研究意義

  從經濟角度看,把民俗文化作為休閒旅遊產品開發無疑是經濟發展的一大舉措。一個地區休閒旅遊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作為支柱,除非擁有令人神往的景觀,如呼倫貝爾大草原、九寨溝,或者擁有天然的休閒度假環境,如日本大分縣的別府溫泉等。普寧市坐落於廣東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地理位置獨具優勢;屬於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四季如春,能夠成為華南最大的中藥材基地也是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作為著名的僑鄉,擁有極具特色的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的節日慶典、惹人垂涎的美食特產。但是這些並沒有為普寧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如果能將國家級文化遺產——英歌舞,與其優越的條件結合起來,進行休閒旅遊開發,讓普寧市的特色顯露出來,必定會帶動普寧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文化角度看,民俗文化休閒旅遊開發能夠讓處於衰退期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創新。每個地區的文化都是獨具特色、不可代替的,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英歌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與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不同,它需要匯聚熱愛英歌舞的人士,專業人員指導,經過勤奮練習,才能繼承下來。如果英歌舞能作為休閒旅遊資源開發,並充分宣傳,必定能吸引本地居民和文化遺產保護者的重視,則其傳承與創新指日可待。

  2普寧英歌舞概況

  2.1英歌舞基本內容

  至今已經有三千年歷史的潮汕英歌舞作為漢族民俗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流傳於潮汕人民的社會生活中,關於英歌舞的產生,大多數人都認為它是以梁山泊英雄的特徵為基礎,用於歌頌敢於反抗壓迫、勇於拼搏、團結戰鬥的民族精神。2006年6月英歌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涉及到舞蹈、戲劇與武術等領域,是一項綜合性較高、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表演節目。2.1.1英歌舞表演形態完整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和“後棚”三個部分組成,前棚是群體舞蹈,中棚是拉弦唱戲,後棚為武術表演。一支完整的英歌舞隊伍至少需要36人,最多可達108人,根據舞蹈節奏可分為慢板、中板和快板英歌。英歌舞的表演道具主要為短木槌和手鼓,另外還有手蛇和蒲扇。短木槌有紅色和黑色,截面直徑約25毫米,長約35到58釐米。手鼓是圓柱形,直徑和高均約15釐米,側邊有握把,配30釐米長的鼓槌,鼓槌末端系彩色帶子。水蛇長約150釐米,關節可扭動,蒲扇用葵葉製成。英歌舞隊伍中有鑼鼓隊,鑼鼓隊配備的樂器有大鼓、中鼓、雲鑼、大鑼、欽仔、鈸、鐃鈸、牛角號和螺號。鏗鏘有力的步法動作,加上整齊劃一的隊形變化,是英歌舞的魅力所在。普寧英歌舞的基本步法不多,主要是碎步、提顛步、橫搓步、前踢腿和後抬腿搓跳步等;舞槌動作比較豐富,有握槌、旋槌、夾槌、碰槌、對槌、背槌、撩擊槌、斜擊槌、上下山槌等40多種。在隊形上,普寧英歌舞的變化比較豐富,有雙龍出海、金龍穿水、猛虎下山、觀音坐蓮、日月爭輝、落地梅花、雙圈陣、雙穗花、田螺圈等。

  2.1.2英歌舞社會功能

  早期的英歌舞主要是人們拜祭神靈、消災祈福的表達方式,如今,英歌舞已經漸漸走進校園,走上更大的舞臺。2007年廣州體育學院舉辦英歌舞比賽,2008年普寧南山英歌隊進京參加奧運文化活動。英歌舞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潮汕民俗文化的載體之一,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並滿足了人們娛樂和體育運動的需求。作為潮汕文化遺產,英歌舞不僅記錄著民族服飾、道具,傳承了戲曲、武術等有形文化,還體現著民間傳說故事、民族風俗信仰等無形的文化,豐富多彩的潮汕文化透過英歌舞的延續而傳遞到人們眼前。2008年普寧市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英歌舞)之鄉”的榮譽,2014年再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美譽。同時,英歌舞是一項集娛樂與運動為一身的活動,演員可以以此鍛鍊身體,釋放內心激昂的情緒,觀眾得到了民族精神的薰陶。

  2.2普寧英歌舞發展現狀

  2.2.1普寧英歌舞變遷

  經過300多年的演變,普寧英歌舞在隊伍組成、演員挑選、道具服飾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變化。英歌舞的中棚表演已經被省去,後棚表演也逐步退化,只有極少數英歌隊伍保留了精彩的武術表演。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潮汕人民的思想也得到轉變,傳男不傳女的傳統被打破,出現了女子英歌隊。為了方便演員表演,服飾也進行了相應的修改,使其更具現代氣息;戴面具代替臉譜化妝大大提高了準備工作的效率。

  2.2.2普寧英歌舞傳承現狀

  普寧英歌舞呈現出傳承人老化、隊員自豪感下降的現狀。目前,普寧英歌隊主要分佈在經濟較好的區域,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由於村民忙於生計、在外務工,造成演員減少,以致無法成立英歌隊伍。在保留下來的英歌隊中,隊員數量基本上只能維持在30人左右,隴華英歌隊還有42人,所謂108人的萬人空巷場面只能停留在老藝術家的腦海裡了,58大部分年輕人缺乏學習英歌舞的熱情,不願意學習這樣一門沒有收入的藝術。英歌隊的組織管理工作都是由有威望的年長者負責,而年輕的繼承人大多為生活奔波,英歌舞只是工作之餘的任務,練習時間很少,對於管理工作更是少有接觸,經驗不足。此外,大多英歌傳承人文化程度不高,無法對英歌舞進行系統的學習理解,更不能對其進行創新。

  3普寧英歌舞休閒旅遊開發SWOT分析

  3.1優勢

  3.1.1文化內涵獨特,審美價值較高潮汕文化底蘊深厚,是由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以及本土土著文化融合而成。在這個文化基礎上,英歌舞吸收了民間舞蹈、戲曲和武術之精華,以男子群舞的形式流行於潮汕地區。英歌舞在民眾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它是英雄的形象,是驅邪的魔力,更是吉祥的化身。民俗文化具有樹立民族自信心,強化民眾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強大功能,潮汕民俗文化更是以其無形且強大的力量把潮汕人民和華僑同胞維繫在一起。作為潮汕民俗典型代表的英歌舞,更是令廣大華僑、華裔心馳神往,目睹英歌表演總能點燃個體的種族潛意識。普寧作為著名僑鄉,這對英歌舞旅遊開啟海外客源市場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優勢。英歌舞的表演形式多姿多彩,在內容結構、動作表現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觀賞性;不同的表演凸顯人們不同的願景,體現著英歌舞的意態美。英歌舞獨特的審美價值,區別於其他文化的特性,是潮汕品牌的標誌。在民俗休閒旅遊熱潮中,只有樹立鮮明的品牌,才能站穩腳跟,持續發展,而不至於隨波逐流最後被淘汰。

  3.1.2體育性質突出,社會功能強化楊強(2011)在中國體育旅遊研究中指出,自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成功,體育旅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並且預言體育旅遊的研究在未來10年將成為學界的熱點;其中體育旅遊資源包括有民間習俗,如草原賽馬、龍舟比賽。英歌舞融合了舞蹈、戲曲和武術,有學者就從體育方面對英歌舞進行了研究。陳福刁(2010)對其體育文化進行詳細的說明,他認為在慶祝佳節時,英歌舞隊員身體得到鍛鍊,身心都得以釋放,並且將潮汕人民團結戰鬥、劫富濟貧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英歌舞能讓舞者全身心得到舒展,也就可作為潛在的體育旅遊資源開發。在休閒旅遊開發中,提供合適的環境讓遊客參與其中,體驗英歌舞的體育之美,以英歌舞的號召力點燃群眾的活力,讓更多人加入體育運動,增加英歌舞的社會功能,提升它的魅力。

  3.2劣勢

  3.2.1缺乏規劃組織,傳承嚴重受阻目前普寧市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英歌舞管理,基本靠各個鄉鎮自主組織;加之年輕一代常年忙於工作,奔於生活,加上接受更多外來文化,本土民俗文化逐漸被淡忘,英歌舞的傳承呈現繼承人老齡化現象。“非遺”的傳承問題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對其進行休閒旅遊開發,為本地區帶來經濟文化效益。

  3.2.2宣傳力度不足,體驗性不強儘管普寧第二屆梅花旅遊文化節取得一定成果,但實際上相當部分的普寧人並不知道有這個活動,說明其宣傳還需加強。洪陽古鎮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其開發的旅遊活動較為單調,大部分資源是靜態展示,遊客基本是走馬觀花的遊覽觀賞,這不利於提高遊客的積極性,也難以吸引遊客二次消費。

  3.3機會

  3.3.1民俗旅遊成為熱點近年來風尚習俗、生產習俗、生活民俗等各種民俗文化,以其自身特有的神秘性、地域性,不僅吸引著眾多的國內遊客,同樣吸引著入境遊客的眼球。有資料表明,中國民眾的生活文化對入境遊客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民俗文化成為旅遊業的重要部分,獨特的民俗無疑是世界瑰寶,英歌舞是國家級“非遺”,具有獨一無二的魅力,對其進行保護創新,合理利用,成為普寧旅遊業的支柱。

  3.3.2英歌舞已走進人們的視野2008年8月3日南山英歌隊受邀進京演出,2010年普寧英歌在世博會上展示其獨特風采。同年廣州亞運會推出廣州體育學院表演的英歌舞,進一步把英歌舞推向人們的眼前。如今英歌舞已有一定知名度,其傳承問題也引起重視。在旅遊開發初級階段可能吸引的物件更多的是民俗旅遊愛好者,經過深度挖掘,樹立鮮明品牌,將贏得更多遊客的青睞。

  3.3.3旅遊開發意識增強,政府加大支援力度為發揚英歌舞,普寧在2014年舉辦了英歌文化節。2015年12月下旬還舉行首屆梅花旅遊文化節,設立了多個旅遊景點,辦成多個活動,包括有“吉潤杯”普寧旅遊風光攝影大賽、青少年繪畫比賽、潮汕汽車越野挑戰賽、腳踏車騎行賞梅、戶外露營活動等,並在各個活動中加入英歌表演。梅花旅遊文化節成功的舉辦,吸引了許多有不同愛好的旅行者,提高了普寧的關注度及曝光度。

  3.4威脅

  正因為民俗文化成為休閒旅遊熱點,英歌舞有了發展機遇的同時,世界上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民俗文化也對英歌舞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僅嶺南文化就有廣府、客家、潮州三大主要分支,廣東省的第一批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麒麟舞、醒獅、人龍舞、布馬舞、舞春牛、舞火狗等19項,英歌舞作為休閒旅遊活動存在眾多競爭力量,只有擦亮自己的品牌,各方面合理協調,才能在旅遊業競爭的湍流中處於不敗之地。

  4普寧英歌舞休閒旅遊開發策略

  4.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形成專業化英歌舞

  雖然目前普寧政府對英歌舞的重視進一步提高,各鄉鎮也積極鼓勵成立英歌隊伍,但從整體上看,英歌舞缺乏專業化的組織領導。統籌兼顧才是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設立英歌舞研究中心,招募專業人才,對英歌舞科學籌劃、協調發展,並進行創新研究,不斷為英歌舞補充新養分,使其源源不斷地發展。

  4.2配合其他資源,合理規劃開發

  節慶活動是英歌舞表演的最佳載體。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普寧很多地方都有營老爺的習俗,其中英歌舞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兩年來舉辦的梅花旅遊文化節也將英歌舞展現得淋漓盡致。普寧旅遊資源豐富,可增加各種主題的活動,如美食節、服裝節、青梅節等;另一方面,對歷史文物、革命遺址、傳統民居進行營銷;展示普寧的魅力除了攝影大賽,還可以舉行其他競賽,如方言(潮汕話、客家話)知識比賽、茶文化比賽等。英歌舞以其剛勁有力、磅礴氣勢,足以燃起現場氣氛,可以穿插在這些活動中,既可以豐富活動的看點,也展示英歌舞的魅力。根植地方文化的同時可嫁接、移植外來的文化,為避免活動的形式、內容重複,可以適當增加外來文化,但保持英歌舞應有主體地位,不被外來文化所衝擊,同時可以吸取現代表演元素,唯有創新才能持續發展。

  4.3展示相關文物,動靜結合打造民族特色

  旅遊目的地的生命週期是可以人為調控的。可以豐富英歌舞的形式,讓舞動的英歌也有靜態的一面。設立博物館來陳列英歌舞的物件,記錄英歌舞的來源、發展,向遊客介紹英歌舞的意義;透過設計與英歌舞相關的紀念品,讓遊客把記憶留住。英歌舞有了鮮明的旗幟,才有延長生命週期的保障。

  4.4增設演出活動,加強遊客參與度

  適當增加英歌舞的演出,讓英歌舞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如果僅僅是觀看,也可能造成人們審美疲勞。鄧永進、薛群慧(2001)等人認為讓遊客參與到活動中去比傳統博物館展示更親切,更讓人激動。準備額外的臉譜化妝用品、表演道具,在表演過程中可以由遊客自主選擇體驗,還可以安排演員現場教遊客英歌舞的基礎動作。對遊客而言,不只是獲得了表層體驗,而且真正感受到英歌舞的威武、豪邁,深入瞭解本地的民俗風情,同時還能得到體能鍛鍊,一舉兩得。

  4.5加強宣傳力度,提升知名度

  根據調查,潮汕地區的遊客主要來自珠三角、粵東、閩南和港澳地區,除了通往的交通不便捷、風景資源級別不夠出色等固有問題之外,還有就是宣傳推介不足。雖然傳統的橫幅、海報,現代化的網際網路等宣傳方式都已經加以應用,但宣傳效果依然一般,建議政府做一些促銷,刺激並爭取更多遊客,把目的地更進一步推銷出去。建立遊客諮詢中心,除了線上,線下也可以在車站或人流量較大的地方設立諮詢中心。要把自身營銷出去,首先就得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透過各個途徑把獨一無二的英歌舞擠進人們的眼球相當重要。

  4.6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旅遊的發展離不開區域合作。從小區域來說,城鎮與城鎮之間要合作,把不同風格的英歌舞整合一起,不斷創新,一起進步,才能吸引來源源不斷的遊客。從大區域來說,潮汕揭三市大力發展旅遊業,歷史文化又比較相近,可以在旅遊資源開發、促銷、經營上取長補短,互相協調,共同把潮汕地區打造成旅遊勝地,提高潮汕旅遊競爭力。甚至考慮與周邊環境形成聯動發展,承接珠三角輻射,加快融入海峽兩岸經濟區,加強並深化客家文化圈、港澳和東盟地區的旅遊合作。

  參考文獻:

  [1]楊瑩,廣東“潮陽英歌”的田野調查與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

  [2]程新年,劉建其,何麗琴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存在狀況與保護策略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3,28(5):76-82.

  [3]顏海濱,文明華,潮汕英歌舞體育文化特徵及其社會功能[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25(04):72-74.

  [4]謝婉娟,羅曼詩,黃翊可.“普寧英歌”及其傳承保護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01):176-177.

  [5]黃松城,陳啟何,高壯波.普寧首屆梅花旅遊文化節將於12月下旬舉辦.揭陽新聞網,2015-11-27.

  [6]鄒統釺等,旅遊開發與規劃[M].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9:206-20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