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文科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的要求論文

高職院校文科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的要求論文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具有職業定向性,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本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力,特別要開展實踐性教學,從而體現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課題以《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為例,探討適用於文科高職教學方法中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總體設計與內容選取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一門方法性課程,具有社會性、方法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方法論的知識體系轉換為社會實踐能力一直是本門課程教學的難題。為此,課題組針對課程特色,在課程“過程——實踐”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深入推進專案式教學方法。此專案設計主要滿足以下四個主要目標:

  (一)總體目標

  本課程旨在透過社會調查方法的學習和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在社會實踐中的調查研究能力,使學生能夠熟練地獨立地運用各種方法進行社會調查,透過發現社會問題、認識社會問題、分析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增強學生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奠定基礎,實現個人的綜合發展。

  (二)能力目標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重視實踐性、操作性、應用性,這與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相適應。現代社會需要複合型人才,《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內容組織針對此項要求,綜合了多項能力與素質。一是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二是綜合技術應用的能力;三是相關知識和社會閱歷。培養學生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面前,能夠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運用文獻、訪談、抽樣、統計等多種手段和技術獲得資訊,透過現代化辦公技術總結出調查報告。

  (三)知識目標

  透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社會調查研究的原理、程式、方法和技術,而且能夠把理論取向與研究動態相結合,運用調查研究的具體技術方法,實現定性與定量的混合研究,運用抽樣技術和問卷設計的最新成果,瞭解電話與線上調查的現狀與發展,清晰民意測驗、市場調查與縱貫研究的主流趨向,明確統計分析、定性分析和理論分析的功能與聯絡,撰寫完整的調查報告等諸多方面的知識。

  (四)素質目標

  培養學生具備積極、嚴謹的工作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溝通能力;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具備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組織協調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針對調查研究活動過程的特點,我們將《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知識體系劃分成五大模組:“調查選題模組”、“方案設計模組”、“經驗資料收集模組”、“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模組”、“報告結果模組”。

  二、專案實施與考核

  (一)專案實施

  總體上,我們在各教學模組下又設計了不同的專案和任務,這些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案和任務的操作練習,重點在於強化學生專業操作技能的.培養及訓練。學生透過自主完成這些專案和任務,培養和鍛鍊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提高了專業操作技能和能力,同時透過學習小組的討論和共同完成任務,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及合作能力。

  1.調查選題模組。此模組包含的專案為社會調查研究系統與調查選題與課題明確化。教師佈置選題任務,要求分小組討論,確定小組調查題目,最後將調查題目明確化。透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選定三個課題,然後集中在課堂進行ppt展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互相學習、激發,拓展思維,鍛鍊思考能力。打分標準由教師給定,也可以讓各小組組長參與設定,事先明確標準。

  2.研究設計模組。此模組包含的專案為抽樣方案設計與測量與操作化。要求學生就自己的選題明確各自的調查目的、提出研究假設、確定分析單位。就相關內容進行討論: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選題進行抽樣方案設計,並就相關內容進行小組討論;要求學生就自己的選題進行概念的操作化、針對不同的變數選擇恰當的測量尺度,並就相關內容進行小組討論;要求學生就自己的選題進行問卷設計,就相關內容進行小組討論;調查方案設計、演示、討論與解讀。

  3.資料收集模組。此模組包含的專案為訪談法與問卷法。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選題確定資料收集方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設計進行實際調查,並交流調查感受和進行討論;分小組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工作中的問題。

  4.資料整理分析模組。此模組包含的專案為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要求學生就自己的調查進行編碼、錄入和資料清理;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調查資料進行簡單的統計分析。

  5.報告結果模組。此模組包含的專案為調查報告撰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調查進行研究報告的撰寫;選出有代表性的或比較好的調查報告進行討論與解讀。

  (二)考核評價方式

  課程考核評價堅持重實踐、重操作的考核原則,重視學生學習態度,強化職業能力訓練與培養,弱化純理論知識考核的指導思想,重點檢驗職業技能。

  1.評價途徑。採用“過程性”考核評價方式,具體方法如下:

  總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佔總成績30%,即30分(含出勤10分,平時作業10分,課堂表現10分);調研報告佔總成績50%,即50分(含調查問卷設計、實際問卷調查、調研資料分析、調查報告撰寫);期末答辯佔總成績20%,即20分,期末答辯操作如下:

  (1)學生分組,5—8人一組,一般為課程學習小組;

  (2)教師準備問題,並區分答題型別,分必答題、選答題等;

  (3)學生抽籤,決定小組答題順序;

  (4)教師進行現場提問。首先是必答題環節,對每一小組,由教師抽籤確定3名學生,然後由學生抽取題目,並口頭作答。必答題完成後,各小組派3名代表抽取題目然後作答,如不會回答或答不完全,可允許其他學生予以補充,但僅有1次機會,並且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5)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分別對各小組計分。在全部小組都完成考試後,彙總計算各小組成績。

  2.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構成。本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兼顧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點掌握情況以及職業技能培養三個方面。三者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0%、30%、50%,充分反映了重視學生學習態度、強化職業能力訓練與培養、弱化純理論知識考核的思想,符合本課程學生的學情狀況。

  三、結 語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透過此次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採用相容高效的教學方法,透過創新性應用專案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以及其他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目的與中心,有效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綜合運用和開創解決問題思路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使社會調查理論體系能夠透過合適的教學方法應用到實際問題中,解決本課程理論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低、教學效果差的問題,經過兩屆學生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高職院校文科課程實踐性普遍不如理工科課程顯著,準確定位文科課程的實踐屬性非常關鍵。透過分析課程的目標定位,並從中構建教學模組和教學專案,以“過程——實踐”模式為藍本,結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考核形式,能把學生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轉化成為主動探求,提高學習興趣和職業能力,最終達成課程設定目標。

  參考文獻:

  [1] 侯娟娟.社會調查研究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2,(14B):44-45.

  [2] 鍾育三.高校文科類課程實驗、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10):69-7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