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元素的應用論文

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元素的應用論文

  一、有效引入生活例項,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對於小學生而言,形象思維要遠遠強於邏輯思維,實體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用生活中的例項來對問題進行說明,不但有利於學生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更加願意學習數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這一節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明白秒、分、時,以及每一個單位代表的意義,教師可以用生活事例輔助教學,以便讓學生更加輕鬆地學習數學。教師在講課時可以拿來一個時鐘,讓學生觀察某一時刻起,時針、分針和秒針的位置,然後讓學生認識,當秒針轉過一圈的時候,是多少秒?分針走了多少?分針走了一圈的時候,時鐘走了多少?在分針轉一圈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其他活動,進而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透過這樣的案例學習,學生可以更容易接受知識,不但明白了每一個針走一下的含義,也可以認識到它們之間的應該怎樣換算。

  二、有效引入生活情境,讓學生展開聯想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例項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進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授“垂線與平行線”這一節內容時,如果單純從概念上來說,學生會覺得非常枯燥,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學生具有的知識水平和想象力有限,所以難以有更多的聯想,這時候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仔細觀察周圍的物品及環境,哪些是垂直的關係,哪些是平行的關係,學習的氣氛變得活躍起來,學生開始討論和集體發言,大家發現每一個牆角處都是三條線互相垂直的,而房頂和地平面上的'線是平行的,這時候教師適當將所有的例項進行總結,引導學生理解概念,並列舉更加廣泛的例項,還可以用多媒體上展示這些事例,學生將對這一問題有深刻的理解和記憶。

  三、以教材為中心,讓教學目標和生活相結合

  教材是教學生的根本,教師將生活引入到課堂中去,不是所有的生活事例都可以隨便引用的,最基本的是以教材為基礎,根據不同的知識點,尋找與其相符合的生活例項。如果引用例項脫離教材,即使這個生活元素多麼有趣、多麼讓學生感興趣,都是不合格的案例。教師只有在吃透教材內容、理解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在名目繁多的生活元素中選出最適合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抽象知識,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實現生活元素中的教學資源和教材的有效結合,進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四、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有效引入生活元素

  有效將生活元素引入教學中,才能讓學生簡單快速地學習和知識,透過實踐證明,這是有效的教學方法。當學生慢慢適應這種教學方式,便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生活中也會運用數學知識,這是一個可以給學生帶來極大熱情的學習方式,數學學習興趣也會大大提高。目前,情景教學越來越受到普遍的應用,若要讓情景教學不單是一種簡單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巧妙地將知識運用於情境,在上課之前做好調研工作。

  五、以學生的角度為出發點,使情境更加容易理解

  若要在情境教學中很好地運用生活情境,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興趣點,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從學生的思維和角度出發,經常關注學生的動態和生活,真正瞭解學生,進而制定適合小學生的情境,將數學知識有效引入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體會生活中到處有數學知識的存在,進而在生活中能夠運用數學中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苦難,這是數學學習的一專案標。所以說,教師設定的情境不能超越學生的理解範疇,以自己生活經驗和思維角度想當然地選擇生活元素應用於教學。由此可見,教師瞭解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並且選擇合適的生活元素都是實現生活元素應用於小學數學教學中並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綜上所述,教學大綱中有明確的規定,要將小學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在一起,讓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知識,在生活中能夠運用數學知識。這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即將生活中的例項引入教學當中去,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