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教會的平民教育運動及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論文

平教會的平民教育運動及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論文

  摘要:20世紀2030年代由平教會所發起的平民教育運動,其核心是在鄉村推行“四大教育”,雖然由於歷史的侷限,在當時取得的成果有限,但以晏陽初、陶行知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志士仁人在這場運動中所體現的愛國精神和在農村所做出的一些有益探索,對當今的新農村建設是有著巨大的啟發作用的。

  關鍵詞:平教會 平民教育運動 新農村

  一、平教會的平民教育運動

  平教會的平民教育運動,是一場以民為本,以“除文盲,做新民”為宗旨,以“改造農村,改造中國”為目的,對廣大平民進行教育的運動。以晏陽初、陶行知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決定在農村中推行“四大教育”以解決農村中存在的“愚、窮、弱、私”問題。

  1.以民為本,辦平民的教育,辦人民大眾的教育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曾在《平民教育宗旨目的和最後的使命》上說:“今日我國問題,這樣的複雜,非從根本上求一個解決法,只顧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終久是治絲愈紊,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因為社會的各種問題,不自發生,自‘人’而生。發生問題的是人,解決問題的也是‘人’,故遇著問題有不能解決的時候,其障礙不在問題的自身,而在惹出此問題的人。所以我中華四萬萬民眾共有的各種問題,欲求根本上解決的方法,還非從四萬萬民眾身上去求不可。”由此可見,平教會認識到了問題的主體—人。進而他們充分認識到了每一個國民尤其是受過相當的教育、有知識的國民在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在《平民教育促進會宣言》中,“古人說:‘民為邦本’。一個共和國的基礎鞏固不鞏固,全看國民有知識沒有。國民如果受過相當的教育,能夠和衷共濟,努力為國家負責,國基一定鞏固。如果國民全未受過教育,空空掛了一塊民國的招牌,是不中用的。他認為平民教育是培養國民元氣,改進國民生活,鞏固國家的基礎的教育。

  在平教會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中,其核心也在於“造人”,以民為本。其所提倡的“四大教育”中,為解決農民“愚”的問題,他們把“文藝教育”擺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解決農民“窮”的“生計教育”問題擺到第一位。認為要解決農民、農村的這些問題,根本的還是要用教育來提高農民的素質,以文藝教育為基礎,培養他們的知識力;以生計教育為心,培養他們的生產力。當然,由於歷史的侷限,他們沒有認識到當時社會的真正病根所在,而將由病根所造成的“愚、窮、弱、私”作為當時社會的病源。因而平教會的平民教育運動實為一種改良運動,但他們在運動中所體現的為民幹實事、為民辦教育的精神,充分體現了以民為本的科學思想。

  從他們所辦教育的受教育物件來看,這種教育是服務於中國絕大多數人的,服務於廣大平民的,服務於廣大民眾的。晏陽初認為“現在的中國害了三種病。即瞎、聾、啞。造成這三種病的責任完全在教育界,希望同仁們積極地推行平民教育,讓每一個平民都受到教育。他說:“既稱為同胞,則當視平民如兄弟,他們不識字,我們要引以為可恥。有一未受教育者,即教育者的責任,否則不堪設想。中國有三萬萬二千萬人不算得是國民。美國一萬萬人,人人都是國民。所以平民教育我們當義不容辭。”

  所以說,平教會的平民教育運動,關注的是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民,其中蘊含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其所倡導的平民教育,使每一個國民都能受到教育,包含著教育機會均等的思想,目的是“除文盲,做新民”和“改造農村,改造中國”,讓全體國民的素質都得到提高,至今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2.推行與農民現實生活相聯絡的“四大教育”

  平教會透過調查研究發現,當時中國的生死問題,是“民族衰老,民族墮落,民族渙散,根本是‘人’的問題”。“農村運動,就是對著這個問題應運而生的。他對於民族的衰老,要培養他的新生命;對於民族的墮落,要振拔他的新人格;對於民族的渙散,要促成他的新團結新組織。所以說中國的農村運動,擔負著‘民族再造’的使命。”

  要實現“民族再造”的使命,在平教會看來,最有效力的方法,就是教育。但這種教育既不同於以往的中國式育,也不同於從外國引進的舶來教育。這種教育就是平民教育,是一種與農民現實生活相聯絡的教育,是一種全面的、完整的教育。他們既注重傳授給農民文化知識,也教給他們實際的生產技能,還對他們進行人文教育,陶冶其精神。他們深人河北定縣農村做實驗,透過社會調查,結合他們的經驗,確認中國農民的四大病害就是“愚、窮、弱、私”,以整個農村生活為物件,把文藝、衛生、公民和生計四種教育聯鎖釦合起來,成為整個的農村建設,這也就是他們在農村所推行的“四大教育”。具體來說,就是以文藝教育救愚,以生計教育救窮,以衛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用來發展和培養農民的“四力”:知識力、生產力、健康力和團結力。

  二、平教會的平民教育運動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透過的《決議》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工作任務。如今,正值新農村建設在全國開展得轟轟烈烈的.時候,合理借鑑平教會在當時所探索出來的有益成果,並對其加以總結和發展,將對新農村建設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1.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民的發展為根本。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農民;環境衛生的改造,需要高素質的農民;道德法制意識的增強,也有賴於高素質的農民。而農民素質尤其是文化素質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於教育,正如當時平教會在平民教育運動中推行的“文藝教育”救“愚”一樣。當時他們的具體做法“從文字及藝術教育人手,使人民認識基本文字,得到求知識的工具,以為接受一切建設事務的準備”,這對我們現今的新農村建設是有很大的啟發借鑑作用的。目前提高廣大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科學文化素質已迫在眉睫。但農村農民並不是都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他們中有許多在外地從事非農產業。為了新農村的建設,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尤其要將農村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和成人教育這“三教”緊密結合起來,加強“三教統籌”,共同完成對農村勞動者的培養培訓工作,確實提高農民的素質。

  2.新農村建設要以“科教興農”為指導思想,注重農科教相結合,發展農業生產,壯大農村的經濟實力。平教會在平民教育運動中推行的“生計教育”,就是從農業生產、農村經濟、農村工作各方面著手,以達到農村建設的目標。尤其在農業生產方面,注意到選種、園藝、畜牧各部分工作,應用農業科學,提高生產,使農民在農事方面,能接受最低程度的農業科學;在農村經濟方面,利用合作方式教育農民,組織合作社、自助社等方式;在農村工作方面,除改良農民手工業外,還提倡其他副業。這種做法對當今的新農村建設也是頗有啟發意義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不斷壯大農村經濟實力,新農村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在農業的發展上,要以科教興農為指導思想、以農業科技成果為動力,農科教緊密結合來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加大科技成果在農業上的推廣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提高農產品的生產率;在土地的使用權上,上世紀80年代之後賦予農民土地經營權的改革,釋放出了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再加上農業技術的進步,使大量農民擺脫了絕對貧困。因此,新農村建設,不能無視法律,強制農民恢復“集體經濟”,搞一刀切,引發不穩定因素。當然,對農民自願組織起來的合作性組織,要積極保護。在農村經濟的增長點上,按平教會的做法,就是不僅要重視農業生產,還要發展農民手工業和副業。今天,由於農村的現實情況是人多地少,產生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了讓這些剩餘勞動力順利地轉移到其他行業就業,我們在發展農村第一產業的同時,也要在農村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以不斷壯大新農村的經濟實力。

  3.新農村建設要重視農民的衛生和醫療問題。平教會在其推行的“衛生教育”中採取的具體措施是建立農村醫藥衛生保健制度,建立一整套的醫療保健體系,讓每一個農民都有得到科學治療的機會。時下,看病難尤其是農民看病難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做個闌尾炎,白耕一年田”這是目前農民看病難間題的真實反映。平教會提出的讓每一個人都能得到科學治療的機會的“衛生教育”,對我們今天的醫療改革,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醫療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應該放在讓每一位農民能得到科學治療的機會上。同時,要建立農村的醫療站點,以方便每一位農民就醫。此外,政府部門、衛生部門還要制定相應的政策,降低醫療費用,確實讓每一位農民能看得起病。最後,還要確實對農民進行有關衛生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培養農民強身健體的意識,並組織農民進行健身活動。

  4.農村建設要增強農民的道德觀念,提高農村的精神文明水平。平教會在農民中推行“公民教育”,施以道德訓練,使每一個人都瞭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培養其道德觀念和團結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個方面的建設,新農村要走向現代化,精神文明是不容忽視的,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作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當前,農民的道德觀念普遍是較淡薄的,農村的精神文明水平是偏低的。要增強農民的道德觀念,提高農村的精神文明水平,需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1)加強農村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村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要從思想意識上重視學校德育,開展靈活多樣的德育活,注重德育的實效性。(2)加強農村社會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別要重視農村基層黨團組織和黨員幹部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使農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和法制化;要加大力度整治不良的社會風氣,如杜絕現象的蔓延、打架鬥毆現象的發生;還要加強正確輿論的導向作用,宣傳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政治觀。(3)加強農民的法制教育。大力進行法制的宣傳,進行普法教育。要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引導廣大農民依法參與村民自治活動和其他社會管理,瞭解和掌握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解決矛盾糾紛的法律途徑和法律常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