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教學創新與實踐初探的論文

中醫內科學教學創新與實踐初探的論文

  中醫內科學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一門臨床學科,是中醫各科的基礎。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多以講授課本內容為主,學生面對的是枯燥的教材,如何讓課程內容貼近臨床、深化書本知識以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如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筆者結合中醫內科學教學及臨床帶教經驗,提出構建臨床模擬教學體系思路,開展以提高學生中醫臨床技能為核心的教學實踐,有效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中醫臨證能力與學習興趣,豐富了中醫內科學教學改革和創新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

  筆者在進行了廣泛的中醫內科學教學現狀調研和分析後,發現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存在以下問題:(1)教學內容重複。中醫內科學的許多教學內容與基礎理論課程交叉重複,過分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完整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教學方法單一。偏重於教師課堂講授,忽視對學生學習需求的瞭解和把握,缺乏從學習方法上對學生加以啟發與引導。(3)受傳統教育方式影響較大,強調記憶性知識和前人經驗的繼承,學生學習始終處於被動地位。筆者從現實問題入手,確立本課題的立題指導思想,提出中醫內科學教學應在中醫理論精髓“辨證論治”“整體觀念”思想指導下,構建臨床模擬教學體系,強調在教學中探索多種能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臨床思維、臨證能力的方法,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推動中醫內科學教學改革與發展,提高中醫內科學教學水平,形成較為完善的臨床模擬教學體系。

  中醫內科學臨床模擬教學體系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轉變教學指導思想,以提高學生中醫臨床技能為核心,積極培養學生中醫悟性,重視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靈活掌握和理解,豐富教學方法,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實踐。突出中醫治療的優勢與特色,營造主動、積極探索的教學環境,深化理論認識,提高理論水平。緊密聯絡臨床實際,引入“點面結合、由點及面”的方法,建立資料庫,採用實證研究法、病案教學法、名醫驗案分析法、模擬醫療場景法及問題引入法等,將實踐貫穿於教學各階段,突出各系統疾病的特點。重視中醫治療優勢病種的講授,密切結合臨床實際,精選典型病案,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和努力探索的精神。如在學習脾胃系病證時,針對“脾胃為後天之本”,脾升胃降為中焦平衡協調的關鍵,提出:①常見的脾胃病證有哪些?②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③如何從“五臟整體觀”角度看待脾胃系病證?④中醫治療脾胃系病證的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得出答案,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勢,展示當脾胃病存在各種病理實邪時出現的舌體、舌苔變化,並加以比較,如白膩荅、厚膩苔、水滑苔、薄白苔等,幫助學生理解。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病案,由簡入繁,培養學生中醫臨證思維能力。可模擬臨床場景提出問題,學生表達各自觀點並自由辯論,教師總結分析,給出正確答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扮演醫生角色,提出理法方藥的實施。

  (2)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數,選擇各系統重點病證進行講授如肺系病證,選擇感冒、咳嗽、哮病、喘證,而將肺癰、肺癆、肺脹、肺萎病證留在課下供學生自學。課堂教學重點突出,重視同一系統疾病的內在聯絡,如感冒是外邪從皮毛、口鼻而入,引起肺衛失和的外感病證;若外邪入裡客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就表現為咳嗽,出現咳嗽病證;若患者久咳,伏痰於肺,遇感引觸,痰阻氣道,隨氣升降,可引發哮病,並指出“伏痰”是哮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哮病具有“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特點;當咳嗽、哮病反覆遷延,臨床以呼吸困難、喘息不已為主要表現時,就當以“喘證”論治。課堂教學時應注意講授內容的聯絡和變化,如中醫理論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當肺失肅降,腸腑難以通降,不僅會引起肺系咳嗽、喘息等症狀加重,還會出現便秘、腹瀉等症狀,而同一病機也會出現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症狀。提出問題讓學生緊扣病機,主動分析,夯實中醫理論基礎,變枯燥的課堂學習為積極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主動思維,重視學生中醫悟性的培養。每個中醫內科學病證,既有整體相關性又有各自特點,學習中既有整體又有個體,寓簡於繁、由淺入深,體現中醫教學特色,發掘中醫教學魅力,並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

  (3)構建中醫內科學臨床模擬教學體系,是中醫內科學教學改革的重要體現,以提高學生臨證水平為目的,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要求,注重對不同專業、不同授課教師意見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各系統病證的臨床模擬教學資料庫,內容涵蓋病案分析、問題收集、名家經驗、習題庫、問題匯入等,在實踐中取捨增刪,逐步疏理成體系。因筆者僅對構建中醫內科學臨床模擬教學體系的工作做了初步探索和實踐,而如何更好地在中醫內科學教學實踐中找到操作性強的方法並加以推廣,是一個需要不斷實踐的過程,仍需要繼續努力和探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