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5則

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5則

  曾國藩孝敬父母的故事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父母大人金福萬安……阿膠兩斤,高麗參半斤……”,託人帶回湖南老家,以略盡人子之孝。

  曾國藩後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些東西當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還是個翰林院編修,是個窮京官,弄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特別是在他的家書中,將阿膠與高麗參並列,而且阿膠位居高麗參之上,可見當時社會風尚,以阿膠為難得的滋補上品,甚至比名滿天下的高麗參還難得。

  後來曾國藩的家書中,屢屢出現寄贈阿膠的字句,阿膠成為曾國藩為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那麼,阿膠對老年人的滋補功效,在醫理上有何依據?

  對老年人來說,健康長壽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麼如何才能健康長壽呢?《內經》說,“五臟堅固,血脈和調……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長久”。

  很顯然,氣血虛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緩衰老,就要從氣血兩字入手。而阿膠味甘,性平,能補血養血止血,滋陰潤燥,益氣補虛,除風化痰清肺,利小便,潤大腸。這些滋補功效確實十分適合老年人滋補。

  陳毅幫母親洗尿褲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

  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髒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淨淨,母親欣慰地笑了。

  包拯辭官回家照顧父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李晨孝敬父母的故事

  2012年9月,隨著電視劇《北京青年》在浙江、東方等五大衛視熱播,劇中男主角何東的扮演者李晨,再度以出色演技征服無數觀眾。鮮為人知的是,這位先後出演過《士兵突擊》《唐山大地震》《北京愛情故事》等影視劇的當紅小生,不僅是實力派好演員,更是一個好兒子。父母早年離異並各自組建了新家,李晨不僅給予他們滿滿的愛,還將孝心延至繼父繼母,並因此獲得了“演藝圈孝子獎”。他與家人有著怎樣的感人故事?

  走過叛逆期,撮合離婚父母做朋友

  1978年,李晨出生在北京一個軍人家庭。11歲那年,李晨偶然被挑中出演電影《賴寧》和《焦作風景》,得到了1000多元的片酬。這頂他爸爸好幾個月的工資了!李晨把這些錢交到老爸手裡,老爸轉身就去了王府井,給兒子買了臺價格不菲的遊戲機。

  結果李晨卻發現,常常是他在做作業,爸爸卻拿著遊戲機玩得歡!每逢此時,他就會跑到廚房讓媽媽“評理”:“爸爸先是不給我買,等我用我自己的錢買了,他卻比我玩得還瘋,太不公平啦!”話音剛落,家裡頓時笑聲一片。

  然而,這份充滿歡聲笑語的幸福並沒能維持太久。因為種種原因,父母在一年後離婚了,李晨被判給媽媽撫養。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之後,李晨心裡的落差相當大,加上青春期到來,他變得頑劣不堪,甚至開始和小混混在一起打群架。

  媽媽因此非常自責,每當李晨打架被老師痛批一頓之後,她就會握著兒子的手自責:“都是媽媽不好,沒有給你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媽媽愧疚的`淚水和被風驟然吹起的凌亂頭髮,讓李晨的心一直往下沉,對媽媽的疼惜與對爸爸的憤恨也像野草般瘋長起來。

  因為疼惜媽媽,李晨與爸爸漸行漸遠,尤其是爸爸不久後便再婚,更加重了他心中的那份不滿。一次,他和一群街頭混混打群架,因為寡不敵眾,被對方逼進了死衚衕,眼看著就要大難臨頭,不遠處突然衝出一個人,斷喝一聲:“警察來了!”一群人頓時作鳥獸散,而李晨卻被來人抓了個正著,還“啪”地捱了一巴掌。

  李晨睜大眼一看,眼前站著的正是爸爸。那一刻他來氣了,梗著脖子喊道:“我又沒判給你,你憑什麼管我?”結果,爸爸又打他一巴掌:“你是我兒子,我活著一天,就能揍你一天!”父子倆扭打成一團,突然,爸爸“撲哧”一下笑了:“好小子,長大了,有能耐了,我治不了你了。”爸爸突然的大笑讓李晨愣了,剛剛升起來的反感與抗拒頓時也消失得無影無蹤。最後,父子倆到一家小飯館大吃了一頓,還擊掌相約:“如果以後皮癢了,就見面,與其其被外人揍,不如便宜自家人。”

  當讀懂爸爸對自己的愛,並與他冰釋前嫌後,李晨開始考慮如何面對媽媽。這時他希望父母能重新做回朋友,但任憑李晨怎麼試探,媽媽始終不鬆口:“我和他沒什麼可說的。”儘管如此,他卻不願放棄努力。

  15歲時,李晨愛上了極限運動,不僅學會了開摩托,還經常到北京摩托車隊進行專業訓練。一次,因為飆車,他把腿摔成了骨折,但受傷後依然不老實,打著石膏還在院子裡溜車。媽媽看見,急得直想哭:“兒子,這專案太危險了,咱不玩了行不?”媽媽著急的表情讓李晨有些不忍,但就在這時,一個主意閃現出來,他固執地搖搖頭說:“不,我還想著當賽車手呢,除非你們能給我找出更好的選擇。”

  李晨的執拗讓媽媽心驚肉跳,無奈之際,她最終找到了前夫:“晨兒現在滿腦子都是飆車,週末你來我這裡,咱得好好商量個對策。”

  家庭會的結果是,父母讓李晨放棄了賽車夢,去演員呂麗萍創辦的藝校學表演,而媽媽也從心底放下了那份包袱:“雖然我和你爸爸分手了,但我們都沒有放棄你,以後我們也會是你最親的親人。”聽著媽媽艱難說出的話,李晨紅了眼圈,又笑了。

  母愛和恩師,幫他走出人生低谷

  在李晨的鼓動下,媽媽漸漸走出離異的陰影,隨後也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接下來的日子,李晨以讀書為主,並隔三岔五地演一些配角。直到19歲那年,他才在《十七歲不哭》裡第一次飾演男主角。那個單手插口袋、走路一顫一顫的單車少年簡寧,瞬間成了當時全國年輕人的偶像,年少的李晨因此嚐到了走紅的滋味——家裡的觀眾來信,多到信箱根本塞不下的地步。

  李晨開始覺得自己是個“腕兒”了,有點摸不清自己的方向。可他那個年齡,能演的就是班長、兒子、弟弟……當這些角色都演完了,他就無戲可演了。

  面對這種“青黃不接”的事業低潮期,李晨非常苦悶,為了排解抑鬱,他乾脆將心思又撲在玩摩托車上。越野摩托車帶給他的速度和刺激,讓他忘卻了事業帶來的煩惱。

  1999年10月的一個清晨,李晨騎著摩托車飛奔在北京三環路上,突然,迎面駛來一輛大汽車,李晨避讓不及撞了上去!結果造成他全身多處骨折,被送到了醫院。在最疼痛難熬的時候,媽媽握著他的手,哭得泣不成聲。

  “鬼門關”裡闖過一遭,讓李晨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為了不再讓媽媽為自己操心、流淚,他停止飆車,嘗試著做生意。李晨先和朋友開了一家酒吧,可沒撐多久倒閉了;後來,又開時裝店,可半年後,時裝店連同商場整體歇業……四處撞牆,血本無歸的李晨無處可去,只能聽從媽媽的勸說,乖乖呆在家裡。

  一事無成的尷尬使李晨鬱悶不堪。他將自己關在家裡,不說話,不幹事,只是在筆記本上胡寫亂畫。時間一長,抑鬱的症狀越來越明顯。

  起初,媽媽還由著李晨,當情況越來越嚴重時,媽媽再也坐不住,為了幫助李晨早日走出陰霾,媽媽提前退休當起了全職保姆和心理輔導師。李晨不願意見外人,她便讓李晨不時給呂老師打打電話;李晨不願意想事情,她便買了幾隻狗,讓李晨天天訓練“狗兒子”;李晨喜歡極限運動,她便將他的摩托車一輛一輛擦洗乾淨,鼓勵他經常出去“兜兜風”。

  2002年春節前夕,媽媽還將一把車鑰匙交到李晨手中——一輛比賽專用的摩托車!

  漸漸地,媽媽的體貼和耐心,讓李晨一步步走出心理困境。沉寂五年後,李晨終於贏來了再次當主演的機會——在《十三格格》中出演男一號。結束通話導演電話那一刻,李晨笑了,媽媽卻背轉身,流下了熱淚。

  袁世凱葬母的故事

  袁世凱是個孝子,1892年帶著孃親劉氏到了赴任的朝鮮,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才派人送回。1901年6月辛丑條約談判正急之時,劉氏去世。按常規,袁世凱要申請離職丁憂回籍營喪。但朝廷正自身難保中,當然不會批准。

  1902年6月,政府實授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面還有成堆的中央級職銜。9月,太后賞袁的生母劉氏一品封典,並賞銀3000兩,給假40天,令其回籍葬母。

  這個時候的袁世凱風光至極,但遇上他那個嫡母二哥就灰頭土臉了。一句話:在外你是國家大員,在家你是妾生小子,葬儀還得按家規來。所謂的家規乃中國傳統,第一長門為尊,第二妻妾有別。總之,袁母身為庶妻,死後不能入祖墳正穴,也不能同嫡妻夾棺並葬,只能殯在塋外。

  此時的袁世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在葬母的事情上,卻不得不屈就長門世敦,幾次與其磋商,能否額外抬舉一下,兄長就是不肯讓步,甚至不著孝衣反穿上了紅袍,對袁世凱傷害太大,兄弟之間反目成仇。在對待孃親方面,袁世凱是一點不讓步的。

  袁世敦的阻擋,也激起了他的反彈,他要大操大辦,讓身為妾婦出身的孃親最後風光一下——在袁寨東北15裡處選擇了洪家窪新墓地,佔有耕地120畝:墳園40畝,新建四合院瓦房十數間,由看墳人常年看守;主墳40畝;塋門前佔地40畝,豎牌坊、立14塊石碑,石人石馬排列兩廂。

  辦事地點設了三處:一在故居袁寨,具體辦理殮殯事宜;一在袁張營大帥府,大擺靈堂,接待達官貴人追悼弔祭;一在洪家窪墓地,專門辦理安葬祭祀事宜。弔祭者絡繹不絕,觀禮者人山人海。

  袁家開宴夜以繼日,一次就開200多桌(我們現在的紅標頭檔案,規定不得超過20桌),據說井水都為之而乾涸,附近的河南老鄉可開了跟,他們激動地說:感謝朝廷,感謝太后,感謝袁宮保,幾輩子沒見過這麼大的排場,就連孝子袁世凱坐在八人抬方桌上接待客人的場景都讓他們傳述至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