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論管理》的讀後感

《德魯克論管理》的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德魯克論管理》的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花了4個多月時間,這本書算是讀完了。這本書收錄了德魯克近30多年中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13篇文章。它分為兩個部分:一、經理人的責任,探討的是經理人所從事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也就是圍繞著實現長期的經濟績效,管理者需要做什麼。這包括:事業理論:經營假說;有效決策,如何做人事決策;小構想,大作用;創新的原則;以及企業經營績效的管理。二、執行者的世界,包括管理者真正需要的資訊,新型組織的到來,組織化的新社會,企業可以向非營利組織學習什麼,新生產力的挑戰,管理與這個世界的課題,以及後資本主義時代的經理人:德魯克專訪。

  我一看到這本書,就立刻開始讀它,是因為它所談的正是今天的企業管理者們最需要關注的問題。雖然這些文章發表的年代不同,但是我們今天來讀,卻發現他所說的正是今天大多數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或者因為沒有面對而陷入困境的問題。德魯克為這本書寫了“已經發生的未來”這篇序。幾十年前他敏銳觀察到的“已經發生的未來”今天正在逐步變成事實。所以,這本書值得今天的管理者,特別是高層管理者放在手邊隨時閱讀、隨時參考。

  管理的目的從來都沒有改變,但是所管理的資源卻改變了:從工業時代的三大要素:資本、土地和勞動力,轉變為“知識”。在今天,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社會資本,也是企業生存必須依賴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它不同於任何其他資源,因此,要管理知識,發揮知識生產力,管理必須隨之改變。

  為什麼學習和實踐這些管理原則這麼重要?結合讀《工業人的未來》,使我對目前所處時代有一個新認識。直到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才真正顛覆了前一個功能社會,也就是重商社會。這個社會持續了300多年,商業和貿易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為了實現透過貿易發展經濟,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引發移民潮;世界列強為了瓜分自然資源和市場而爭奪殖民地;就是封建王朝的倒塌,比如法國大革命,也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的結構。工業剛剛興起,開始出現大型企業,但是工業的威力還沒有顯現,企業主還沒有社會地位,工人更是被看作是最底層的勞動力。同時它還造成不可調和的階級衝突。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產生了大批新型工業,包括能源、汽車、電力、化工等今天的主要行業,才使工業所創造的財富遠超過商業,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它也徹底顛覆了社會生態,把執掌企業命運的人推到社會的領導階層。然而,與此同時,擁有企業所有權的企業主卻逐漸退到後臺,企業的管理者成為真正執掌企業命運的人,是真正決定如何創造社會財富的人,也成為社會的領導階層。

  管理誕生於20世紀初,正是因為工業的大發展和創新,使得經營企業成為一個專業職業,需要專業經理人來管理。從泰勒的科學管理、福特的生產流水線,到斯隆的分權制,這些都是推動管理成為專門學科的里程碑,然而,是德魯克把管理建設成一個系統化整體的學科。這不僅是因為他的管理學奠基之作《管理的實踐》,而在於他投入畢生的精力隨著社會的前進把管理不斷向前推進,在於他教給我們的不是容易過時的方法或者片面的理論,而是管理學的核心“目標與自我控制的管理”。這個哲學思想,使我們能夠在任何變化莫測的環境中,都能靠使命的指引,找到前進的方向。

  我所說的對時代的新認識,是資本主義社會或者工業社會,從根兒上就不可能發展成一個穩定的功能健全的社會,因為工業時代管理的願景是:讓工人成為有效率、自動化、標準化的`機器。換句話說,工業型組織追求的是工人像機器一樣實現高效率工作。這在20世紀初對於體力勞動者是合理的,但是隨著更多人獲得知識,它就變成束縛企業的生產力,阻礙社會發展的緊箍咒,因為人不是機器,企業和社會也同樣不是機器。

  工業型組織依賴於資本和技術,員工不過是高層管理者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除非登上管理層的階梯,人們看不到自己對社會的貢獻,也沒有與自己的知識相應的社會地位。因此,德魯克提出“後資本主義社會”和知識社會的概念,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不過是後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知識社會,的前奏曲,因為它不能透過自身發展成為一個賦予所有人適當社會地位和功能的穩定和功能健全的社會。

  什麼才是功能健全的社會呢?那就是社會中每個人都能透過為社會創造價值而獲得自己的地位和尊嚴。在重商社會,一個人的地位是由他所從事的工作,或者繼承的財產而來。比如手藝人,商人,貴族,或者農民。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及管理層的地位取決於他們創造的社會財富,但是真正為社會財富做出貢獻的工人卻被看作是機器,沒有社會地位。管理透過提高工作效率而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狀況和地位。然而這個改善並沒有超出工業型企業的管理觀念:高效率、自動化、標準化的機器。

  工業社會之所以不能穩定,是因為它總是在創造消滅自己的社會因素。首先它最大的成果是使高等教育和資訊的廣泛普及。知識就是權力。對於擁有與高層管理者相當的知識和技能的知識員工,單純有收入保障和從屬於他人的地位是不可以接受的。他們有自己的知識資本、有判斷力,有自己的願景,也有創造力和執行力。他們要求有與自己的知識相匹配的權力和責任。換句話說,他們要發揮出自己的知識來主導自己的工作,主導自己的命運。他們需要有成就,需要透過自己的貢獻而獲得自己的地位。

  同時,資本主義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創新,不斷追求能以更低成本創造更大價值的技術和商業模式。資本主義這個固有的特質,使更新迭代日益加速,任何一個新產品一旦被市場接受,它的利潤就開始下降,直至被更低成本的新產品替代。不斷替代的結果是走向零邊際成本,而資本主義也就隨之消亡了。網際網路的出現,加速了這一程序。

  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正是社會在從打破重商社會的混沌走向知識社會的新秩序的過程中。工業社會是其中的一個階段,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不斷創新,另一方面不改變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思維和社會生態。進入知識社會後,只有徹底顛覆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社會生態,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因為真正的生產力蘊藏著掌握知識的每一個知識工作者手中。在知識社會里,只有不同專業領域的分工,沒有高低貴賤的等級之分,沒有誰必須服從他人。這既需要高層管理者從權力的峰頂走下來,學會與知識員工協同合作;也需要知識員工從服從命令的谷底爬上來,立足於自己的知識進行自我管理。只有這樣,世界才能真正成為“平”的,成為功能健全的社會。

  在進入知識社會的前夕,德魯克編輯這本書展示了這個社會變革的本質,為我們提供了應對這個變革所需要的思維、視野,以及管理的方向、方法和基本原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