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診斷》讀後感

《小學數學課堂診斷》讀後感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包括數學的價值,數學的理解,數學與生活,數學與探究學習,數學與訓練,數學與思維,數學與文化等十章內容。本書採用了呈現案例或問題、診斷探討、提供相關閱讀素材的結構框架。

  分享與體會

  1、關於教育的責任感:教育的責任感是建立在人性、道德與良心的基礎上,失去了這一基礎,教育的責任感就失去了支撐,就成為非教育和反教育的東西。教育育的責任感應始終閃爍著人性、良心、道德和美麗,違背教育的道德與人性,越負責越糟糕,越負責越反教育。

  2、關於教育的嚴格: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必須建立在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權利的基礎上,沒有這種尊重就沒有教育;無論如何嚴格,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都是教育嚴格的應有之義,甚至是先決條件。同時嚴格要求還需要教育智慧、教育藝術相伴隨。三毛的故事告訴我們,缺少教育的愛心、寬容和智慧,嚴格要求會走向嚴厲、嚴酷、嚴懲,會演變為一種教育的野蠻和粗暴。

  3、熟也可能生笨!在數學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精細地講解例題後,學生能很快掌握一類題的解題技能,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操練後,學生的解題技能進一步提高,但遇到稍有變化的習題或具體的問題情境時,學生或變得不願思考,機械照搬;或不會思考,一籌莫展。這可能就是機械的接受學習帶來的弊端,也就是所謂的"熟能生笨"現象吧。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是片面強調解題方法的"機械械化",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是過於追求解題方法的"最最佳化",限制了學生的探索能力。第三是主觀突出解題模式的"型別化",限制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4、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波利亞主張:與其窮於慶付煩瑣的.教學內容和過量的題目,還不如選擇一個有意義但又不太複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深入發掘題目的各個側面,使學生透過這道題目,如同透過一道大門而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少做題目而會解題,使數學訓練出實效。如何進行數學訓練是有竅門的。要使學生越變越聰明,就需要一個好問題,因為問題是數學的策略,()學生的數學素質就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問題應具有開放性。衝破每一問題都只有惟妙惟肖一標準解法和惟一的標準答案的傳統觀念,才能使數學解題訓練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問題應具有發展性。問題並不一定在找到滿意答案時就結束,所尋求到的解答可能暗示著可以對原問題的各部分作種種變化,並把問題的答案引向一般,以獲得更多的東西,同時也預示著能引出一些新的問題。問題應具有生成性。教師創設一種情境,其中隱含的數學問題由學生提出,由學生自主生成問題,解答問題,做出解釋,形成結構體系。

  溫故而知故。當我從書架翻出這本書時,本以為肯定是被我遺忘在角落未曾看過的書,不想翻開書,才發現,這本書居然從頭到尾都看過,滿是畫過的痕跡,偶有批註,我愣神許久才想起確實曾認真看過這本書。但當我再次讀此書時,發現不少故知已模糊仿如新知。我想溫故不僅為了知新,更為知故。好書就得常常讀, 或細讀或略讀,總有所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