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科學奠基人嚴東生的作文

寫科學奠基人嚴東生的作文

  嚴先生彷彿沒有走。他足下的科學印記後人清晰可見,他胸中的科技宏圖已然成了現實,他身上的人格魅力正被口口相傳。

  寫科學奠基人嚴東生的一:

  嚴東生院士主要從事材料科學研究,在高溫材料製備科學與機理,多元氮化物與氧化物體系的熱力學與動力學研究,高效能材料設計與微觀調控以及陶瓷基複合材料的研究等諸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他參與了制訂中國第一套冶金工業用耐火材料標準、1956年的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和1962年的十年科技發展規劃。20世紀80年代初,他研製出應用於中國第一枚遠端運載火箭中關鍵部件的陶瓷基複合材料。20世紀90年代初,他及時把握了國際材料科學新動向,提出要迅速開展奈米技術的研究,並任“奈米材料科學”首批攀登計劃首席科學家,在奈米介孔有序結構及其複合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嚴東生:曾任中科院冶金陶瓷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上海矽酸鹽所副所長、所長,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中科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等職。中國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寫科學奠基人嚴東生的作文二:

  嚴東生先生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2016年9月18日5時56分,享年98歲。

  身邊的人難以相信他已經走了。就在去世前幾天,他還在用英文開玩笑,思維敏捷的他叮囑家人如果病危不做任何創傷性治療。

  嚴先生彷彿沒有走。他足下的科學印記後人清晰可見,他胸中的科技宏圖已然成了現實,他身上的人格魅力正被口口相傳。

  60歲開始最好科研時光

  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佈,他們觀測到“類似‘上帝粒子’特性的一顆新粒子”。探測器上的鎢酸鉛閃爍晶體是嚴先生帶領團隊研製的,正是這種晶體,捕捉到了“上帝粒子”的蹤跡。

  早在1982年,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就找到了嚴先生。當時,丁肇中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主持建造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中的L3探測器,準備採用新型鍺酸鉍(BGO)閃爍晶體做探測器中的電磁量能器。然而丁肇中的要求非常“苛刻”,BGO晶體必須長達30釐米,此前從未有人實現。與此同時,美、法、日的科研機構也參與競爭。

  當時,嚴先生領導的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在閃爍晶體領域已有一定積累。他立即組織團隊攻關,最終拿下了12000根BGO晶體的供應合同。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對各國的BGO產品進行評比,上海矽酸鹽所的產品得到唯一的一個滿分。因此,當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決定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玻色子,需要數以萬計新型鎢酸鉛(PWO)閃爍晶體來製造核心部件時,自然第一個想到嚴先生。2003年底,雙方正式合作,這一回條件更加“苛刻”,在4年多時間裡就要拿出全部晶體。嚴先生沒有“討價還價”,再次掛帥。已經85歲高齡的他,不僅可以脫口而出一連串PWO晶體的效能測試資料,還親自到位於江蘇崑山的原料生產車間檢視晶體質量。沒有拖延一天工期,2008年3月,上海矽酸鹽所成功交付了約5000根高質量的大尺寸PWO閃爍晶體,那一年嚴先生已是90歲高齡。

  在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嚴先生始終保持著創新精神,當他50歲首創了新型陶瓷基複合材料時,沒有人想到他會在90歲時站在更高的科學高峰上。嚴先生曾經說過,他最好的科研時光是從60歲開始的,直到90歲。

  展現“科學外交家”風範

  嚴先生曾參與1956年我國第一個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的制定,為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擬定了方向。當時制定規劃的科研人員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年僅38歲的嚴東生也在受邀之列。

  1978年6月,嚴先生開始擔任上海矽酸鹽所所長。他前瞻性地部署了所裡的五大研究方向,直到今天該所依然保持這個架構。

  上世紀80年代,嚴先生擔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他花兩三年時間跑遍了全國各省市的15箇中科院化學學科研究所。每到一個所,都要住上五六天,一個個實驗室去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況。在院黨組領導下,他主持制定了中科院第一個科技體制改革方案,啟動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引擎。他主持或參與幾項重點工作,如建立開放研究所和開放實驗室,破除部門所有制,把科研設施供科學家共同使用,接受流動研究人員,打破近親繁殖。在他的倡導下,一個以上海矽酸鹽所為依託,面向全國的中科院高效能陶瓷和超微結構開放實驗室於1988年成立。再如建立博士後制度試點,中科院的博士後出站後,半數以上留在了設站單位工作,補充了一批有潛力的青年人才。

  嚴先生還展現了“科學外交家”的風範,推動中科院與國外眾多知名科學團體建立了合作關係,使一大批中國的年輕科研人員走出國門去發達國家深造。

  畢生堅持“科學救國”夢

  “嚴先生領導了那麼多專案,但在獲獎名單裡他的名字要麼不出現,要麼就放在了最後。”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施劍林說,先生一直淡泊名利,甘為人梯。

  研究員陳航榕至今都保留著嚴先生10多年來寫給她的工作信件和便箋紙,上面都是嚴先生提出的一些學術建議。她到上海矽酸鹽所讀博士研究生時,嚴先生已經80歲了,但他基本上每週都把學生叫到他的辦公室,瞭解實驗進展。他對學生的論文審閱非常嚴謹,甚至參考文獻的標點符號,都會一一改正。他自費訂閱了許多國際頂級學術期刊電子版,經常細緻地做好,再拿給學生看。

  “嚴先生是一位有情有義的大科學家。”上海矽酸鹽所副所長楊建華說,兩年前,嚴先生的夫人在醫院裡住了3個多月,他每天下午都去醫院陪她說話,一直到晚上被醫院“勸”回家。嚴先生和夫人感情非常好,兩人經常手攙著手,一起散步一起聽音樂。其實,自夫人兩年前去世後,嚴先生就狀態不怎麼好,沒什麼胃口。

  時間回溯到1935年,嚴先生中學畢業,他的家人希望他報考稅務學校,可以捧個“金飯碗”,但他的第一志願卻填了清華大學化學系,因為積貧積弱的祖國催生了他的.夢想,那就是“科學救國”。他做到了。

  寫科學奠基人嚴東生的作文三:

  嚴東生,1918年2月10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49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獲陶瓷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曾任中科院冶金陶瓷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上海矽酸鹽所副所長、所長,中科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等職。我國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作為我國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嚴東生被譽為“出將入相”式的人物——作為“將才”,他帶領團隊解決了我國重大國防工程專案的材料難題,為大型粒子對撞機提供了閃爍晶體;作為“良相”,他曾擔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為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國際合作關係作出了重大貢獻。

  如今,雖已近百歲,嚴東生仍念念不忘材料科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念念不忘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念念不忘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在這艘飛船上,有一個名為“天線窗”的部件,它具有優越的防熱效能,確保了宇航員與地面指揮控制中心的通訊。

  而“神舟”系列飛船天線窗所用的耐高溫燒蝕材料,則是由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嚴東生主持研製的。這種獨創的高溫復相耐燒蝕複合材料,獲1981年度國家重大發明獎一等獎。

  嚴東生院士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也是我國科技界享有崇高聲望的領導人。上世紀80年代,他擔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在改革開放初期領導了中國科學院的改革,並推動中科院與國外眾多知名科學團體建立了合作關係,使一大批中國的年輕科研人員走出國門,到發達國家深造。

  如今,已96歲高齡的嚴先生,依然關心著中國材料科學的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