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讀後感範文

形而上學讀後感範文

  對於我這樣純粹依靠自學的人來說,《形而上學》有些過於深奧了。一部分原因在於,我缺乏對古希臘各家流派的瞭解,缺乏對於一些哲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另一部分在於,著作的翻譯似乎是使用了半白話半文言,讓我有些不知所措。

  拋開這些不說,我半年多的努力畢竟是有些收穫的。

  亞氏的《形而上學》影響深遠。對於我個人來說,最主要的事體會其名學分析的思路。各派哲學分歧的一個重要來由,大都是對於同一名詞涵義的不同理解。抽象名詞雖然有著自己通俗的含義,但是大都非常模糊,在不同的範疇內討論往往會有不同的意思。哲學家則可以賦予其特定的意義,從而用其構架自己的哲學體系。所以,在於意見不同的人討論哲學問題時,應窮究其每個字詞的含義,以理清其思想。在思考問題時,也要明確地界定每個詞彙,這樣也可以是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相比較於柏拉圖的意式論哲學(抽象而具有普遍性的意式凌駕於個體之上,以一統多)與畢達哥拉斯的數論派哲學(以抽象的數為本體),亞氏以獨立的抽象意式與抽象的數皆不能脫離具體物質而存在。譬如說“桌式”須結合具體的'材料才能形成桌子,而數則需配合具體單位進行度量方有意義。

  亞氏以“四因”來解釋一切:物因、式因、動因、極因。

  物因是構成具體事務的質料,如桌子的本因是木或大理石、鐵球的本因是鐵。

  式因的含義是“一事物之所以該事物”,如,桌子之所以是桌子在於它的形狀與功能、鐵球之所以是球在於它是圓形的。式因是抽象的,而非具體的“某張桌子的形狀”或“某個球的形狀”。特別地,靈魂是人的式因(本因是肉體),但亞氏認為靈魂同時也是本體。這種含混的說法也許來源於他的老師柏拉圖。亞氏認為式因是不能脫離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

  動因。“實體在亞氏那裡是運動生成的結果,而不是某個現成的東西。而實體生成後也會發生運動和變化。運動的原因就是動因。”這在《形而上學》中所述甚少,似乎在《物學》中更有詳論。

  極因。極因是世界的源動力,也是世界上全部變動、萬物生滅的原因。極因是永恆的。只有至善至美方能永恆,故亞氏謂極因曰“本善”。終極的本善是“元一”,它本身沒有原因,它是最早出現的原因,是一切的原因,本善推動著世界前行。

  “亞氏將學術分為理論、實用、生產三類”,以理論為最高尚,理論又分為數學、物學、哲學,亞里士多德以哲學為“第一原理”(物學為“第二原理”),並且給出了哲學的若干主題,稱此為“智慧”、為“哲學”。

  “古希臘思想的發展淵源於‘神話’,故常含混地稱神話學家為哲學家,含混地稱‘神話’為哲學。使哲學脫離詩與神話而具有明晰的內容,成為莊嚴的名詞,正式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所從事的學術研究方向。”後人也稱“形而上學”為“第一哲學”。

  這樣一部宏偉鉅著,又是與久遠的年代寫就,在我們今人看來難免會有些瑕疵。以我粗鄙的理解,目前只是提出三點懷疑:

  一、亞氏以實體為研究範疇,在說明永恆實體時曾引用星辰為例。而星辰亦非永恆,則亞氏的例證不足。這還是由於當時的科學不發達所致。事實上,人類至今為能發現永恆的物質存在。就連人類自身都不是永恆的。

  二、亞氏既說本善推動一切,“世上各物並非各自為業,實乃隨處相關。一切悉被安排於一個目的”,又說“奴隸與牲畜卻大部分蠢蠢而動,無所用心,並不轉為某些共通的善業而一齊努力。”這明顯的矛盾我認為不像是一貫謹慎的亞氏所犯下的錯誤,但書中並未就此作出更多的說明。難道“共通的善業”並非“本善”?我不得而知。

  三、也許是我理解的不夠透徹,但我以為亞氏沒能嚴格地證明出“本源”即為“元一、本善”。甚至,他對於各個學派的本源說作出的反駁,大都以“這說法將引起諸多疑難”而將其否定。就我讀過的其餘幾部哲學著作(儘管寥寥無幾)來說,也沒有任何一部能夠給出即為完善的關於世界本源的證明。

  我認為本源說是無法證明的,一切本源說都只不過是哲學家所作出的闡述,有相對合理或不合理之分,卻沒有什麼對錯。

  這裡,我有一個也許是荒謬的想法:哲學的價值,不在於多麼正確地解釋世界,而在於對於世界的,合理的並且是美的闡釋。哲學體系連線著現實(合理性)與終極(美),將兩者結合在一起。

  當然,也許我現在的這個想法還很幼稚,將隨著閱讀和思考的增加而改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