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讀後感(通用6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通用6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的藝術讀後感(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的藝術讀後感1

  “一無所知的人兒也就一無所愛,什麼都不做的人兒也就什麼也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兒是沒有價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兒也懂得愛、觀察和發現……對事物本質瞭解得越多,也就越鍾愛……設想所有水果與草莓同時成熟的人兒也就對葡萄一無所知”

  在本書的開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薩斯(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的這句看似與感情無關的古話,卻在必須程度上證明他的觀點,若想獲得愛,則需瞭解愛。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國(後加入美國籍)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儲存兩者的真理,用對方的原理修正進行另一方的理論,得出最後的綜合體。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問題。這本《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自1956年問世以來已經被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瞭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為進行的探討。

  但是長久以來,為什麼多數人認為愛是不需要學習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為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為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透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為一個物件的問題,而不是潛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恆”之間的區別混淆了。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說,此刻的八零九零後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注被愛,而不願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心對方,熟不知,“握緊拳頭,裡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被愛比愛更幸福”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愛的物件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感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著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在本書裡,弗洛姆也談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質財富為首要價值的資本主義禮貌中,人類愛的關係遵循統治商品交換和勞動力市場的相同規律,以“互利交換”的思想為基礎,估計自己和對方在社會中的價值,力圖做一個交易,此交易即稱之為感情。

  弗洛姆認為,以上提到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馬克思曾強調過知識和成熟在感情裡的重要性,也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你就應思考在結婚以前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觀點類似,成熟的人格是獲得真正感情的基礎,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險的潛力、有勇氣,甚至準備迎接厄運和挫折。成熟的感情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而不成熟的感情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擁有創造性的愛,具備愛的潛力,願意為被愛者的成長和幸福做用心的奮鬥,願意為贏得他所愛的東西而勞作,真誠地愛一個人,就是關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潛力和他自身。這樣的愛,是一種“給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透過他的給,豐富了他人。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透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雙方都因此而充滿快樂。弗洛姆認將“給”認為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透過“給”,個人才能體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

  而與之最為相反的是,極端的自私主義。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而是為了愛自我才愛他人,找到愛的物件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幸福”。這種愛,在物件能滿足他們需要時,還能夠維持平靜的生活,而一旦物件無法滿足,或者他們自己產生懷疑、動搖,或是自我空虛,他們的愛就會碎裂,熄滅。所以,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到達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潛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穫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具備“獨立的潛力”,學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觀點相符,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寫到那裡,談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及如何獲得愛後,那我們為什麼需要愛為什麼感情是人生永遠的話題因為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離,從孤獨中抽身。而感情是人類克服孤獨的唯一方法,人的感情是一種用心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分享彼此的秘密,人與人結合,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也切記感情與生活並不是脫離的,感情依附於生活。魯迅曾諄諄告誡:“不要只為了愛而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好處全盤疏忽了。人生的第一好處便是生活,人務必活著,愛才能有所附麗。”

  愛的藝術讀後感2

  這半年突然有了很多空閒的時間,可以思考很多之前沒有精力去思考的問題。無論是從自己三觀的缺失,對感情的疑惑,還是對未來工作生活的規劃,都終於有了個精神的空隙讓自己好好思考這些問題。前段時間,感情問題的困惑讓自己苦惱不已,我們到底希望從感情當中獲得什麼?一段好的感情應該是怎樣的,如何在美好與不完美中進行平衡和選擇?一段感情的變淡和所謂的到後來會變成親情,是不是一種騙局?對終身浪漫深情的嚮往是否是得當的,還是自己的幼稚和不理性?

  問了幾個同學,他們都不知道有什麼感情方面比較好的理論著作,於是自己就在知乎上搜了搜,看到這篇比較簡短加之這本是Top250於是先拿了這一本進行翻看。看完之後,總的來說自己並沒有很多評論中醍醐灌頂的感覺,可能因為裡面諸多是泛泛的表述,比如第四章裡面“愛的實踐”當中說愛的藝術實踐需要的是規矩、專心致志、耐心、關注,這幾個並不算有錯,甚至放到如何做好一份工作、如何獲得個人成就而言,這些準繩和經驗都是成立的,或許這些其實就是愛情要素中最精華而質樸的總結,但卻並未引起自己很大的共鳴和收穫感,甚至有一種喝了一碗淡淡的雞湯的感覺,好像洗滌了心靈卻說不出有什麼滋味,可能就如一個短評中所說“如果只從向善的角度談話題只能流於空洞”。

  但是,書中有些地方還是讓自己覺得比較有收穫的。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說“人類最深層次的需要是克服疏離感,是逃離孤獨感”,覺得在自己僅有的生活經驗中,已經略有時候會感覺到孤獨和疏離,自己覺得那是一種無法透過與人接觸而消除的感覺,反而只有自己獨處去慢慢消化。但是想到工作之後,朋友會越來越少、屬於自己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便已經開始體會到那種孤獨感了。書中認為由個人逃離孤獨感角度而引出群體一致性也挺有意思的:

  在民主社會中,存在壓倒性的一致性。原因在於下列事實:必須有一種對追求融合的回答,如果沒有別的或更好的方式,那麼,透過群體一致才達到結合為一的方式也就會成為支配性的方式

  另外,書中多處對於現代生活方式和消費的表述,與自己最近在讀的《消費社會》恰巧有所呼應,甚至覺得現實就是書中描繪的那樣。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三處,作者對於現代資本主義將人標準化進行了闡述,分別從“資本主義使人標準化,而將這種標準化視作‘平等’其實意味著‘雷同’”、“資本主義使人如機器般隔閡從而不得不透過程式化的娛樂消費等來體會開心”、“如同其他領域一樣,人也將自己視為商品,人的價值由經濟價值所決定”。在現代經濟學的學習中我們都認為人口是生產要素的一部分,我們從離開校園的時候便開始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物質回報,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會衡量一個工作的“價效比”,無論是從年薪考慮(同樣工作一年為什麼我比別人掙得少)還是時薪考慮(996比955高工資是正常的)我們都將自己的時間和勞動視為一件商品與公司進行交換;我們的消費路徑也是相似的,女孩子會開始購入人生第一件奢侈品,開始買名牌包包、衣服、珠寶,大都向著一樣的方向靠近。我並不認為自己能逃脫這種思想,我也認為自己在努力追求和獲得想擁有的物質生活,但作者的這種反思卻讓自己好像看到了鏡中的自己:

  現代資本主義需要大批能夠協調合作的人;這些人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這些人的口味也是標準化的,既能輕易地受外界的影響,又能被明確地預測。現代資本主義需要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獨立的、不服從於任何權威、原則或良心,但另一方面他們又願意執行命令,按照別人的期望做事,無摩擦地去適應這部社會機器;無須暴力就能指導,無須命令就可指揮,無須目標就可激勵——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他們要好好幹活,表現活躍,發揮職能,不斷前進。

  其實看這本書是為了獲得關於愛情的理論的,書中這句話讓自己覺得困惑的東西有那麼一點點被解答。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樁判斷,一個承諾。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麼承諾相愛一輩子就沒有基礎。

  自己常常疑惑於,人都是不斷在變化,即便是我也與三年前的我有了巨大的改變,我尚且只走過人生1/4的路程,如何會有足夠的智慧為剩下3/4的年華做出重大的選擇。而書中所說的“一樁判斷”,則意味著必須要這麼做,並且得由自己對自己的判斷負責。或許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自己卻長時間以來無法接受這樣的說辭,直到看到這句話才覺得這不是我是否願意接受的問題,而是其定義本身便已經包含了這樣的責任。

  總而言之,自己還得多看看其他書才能釐清自己的疑問。(自己的困惑也是一陣一陣的,這幾天心情好了就似乎完全沒想過這方面的問題,或許過段時間自己又會陷入疑惑)下面記錄一些書中讓自己覺得頗為收穫的文字:就像現代化的大規模生產要求商品標準化一樣,社會程序也要求把人的標準化,並把這種標準化叫做“平等”

  追求平等的趨勢也是取消差別趨勢的一部分,平等以這樣的代價被買到了:婦女之所以與男子平等,是因為男女之間已經不再有任何差別在物質領域,給予意味著富足。不是擁有多的人,而是給予多的人才富足……他給了別人他的歡樂、他的興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識、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悲傷有生命力的東西。

  生活除了生存以外別無目標,除了公平交易以外別無原則,除了消費以外別無滿足。

  愛的藝術讀後感3

  有人說,“相愛的藝術是相同的,失去愛的人兒各有各的失誤。”愛是一門藝術嗎?讓我們聽聽的心理學家艾裡希弗洛姆對愛的理解。

  艾裡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1900年,他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獨子。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臺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執教於高校。1980年,八十歲生日前五天病逝於瑞士家中。

  弗洛姆的思想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十分重視人與社會的關係的研究。他承認人的生物性,但更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的本質是由文化的或社會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決定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普遍具有孤獨感,這是人在社會中達到個性化的必然結果。為了醫治病態社會,他提出透過改善人的心理,解決有關人們的勞動組織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的問題,建立一個友愛、互助、沒有孤獨感的理想社會。除了《愛的藝術》,他還創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著作。

  《愛的藝術》是弗洛姆最的作品。在這本書中,弗洛姆提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性人格傾向,那麼一切愛的嘗試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自制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確提出,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數人認為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人們產生這種錯誤的想法有三種原因:一是隻研究怎麼被人愛;二是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物件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三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

  第二章是關於愛的理論,也是全書中花費最多筆墨來闡述的一個部分。弗洛姆首先談了愛的要素。對人來說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禁,而這隻有透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表現,恰恰是透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愛的藝術讀後感4

  提及此書,我想到的最多的是愛情。本以為這就是一本關於愛情的藝術之作,翻開後才發現,不止愛情,有關於兄弟的愛,母愛,性愛,自愛,對上帝之愛。

  長久以來,似乎一直都在戀愛,也一直有來自家人的愛,也有對家人愛的付出。但是突然覺得,愛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一直都在愛,但好像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只能把自己或者對方稱之為自私。一直以來的相處模式,所謂愛也只是一時興起,來的快去的也快。甚至覺得根本不懂什麼是愛,於是就渴望有這麼一本書。《愛的藝術》來的剛剛好!

  "在本書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以此形成一種創造傾向,否則,一切愛的嘗試都是會失敗的。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不能謙恭、勇敢、真誠自制的愛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滿意的愛。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去學習。人即要學習愛的理論,也要在愛的實踐中學習。"

  我們都知道,愛一個人就要給他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兩個人共同進步。而往往在其中,漸漸地會發展成一種惰性,覺得其他的多餘要求都是奢侈,更多的只關心自己的需求,關心自己有沒有達到滿意?而忽略了對方的需求,這種愛自然持久不了。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離,從而使他從孤獨的囚牢中解脫出來。"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就是尋找另一個人與之結合,因此我們才總是在自己缺失的另一半。

  愛是一種活動,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它是永恆的,不是墜入情網。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愛通常包含的基本元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愛是對所愛物件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

  愛的藝術讀後感5

  了懂得什麼叫感情,感情到底能帶來什麼樣的用心好處,同時也是為了改變之前認為“感情是無聊的東西“的看法,我讀了這本《愛的藝術》當然這本書也談及到了親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識,自己在這兩方面還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感情。

  讀完這本書之後,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麼感情到底是什麼呢?書中的幾個詞概括了其真正的含義。愛除了給予之外還有這些用心的要素瞭解,尊重,職責和關心。首先先談談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個人,首先要了解這個人。透過了解認識對方,認識對方才能尊重對方。為感情所持的職責感和關心程度如果不以瞭解為基礎,那麼,一切都只會是盲目的。然後再談談關心和職責吧,感情說到底就是對所愛物件的生命和成長的用心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用心的關心,那麼這種愛就稱不上真正的愛。關心也自然會牽動感情的另一個方面,即職責感。職責感完全是人的一種由心裡駕馭的自覺行為,是“我“對另一個具有生命好處的客體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和反應。

  所謂愛人的職責感,就是建立再對他人的負責就像對自己負責一樣的基礎上的。同時呢,尊重也是感情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如果感情沒有尊重,那麼所謂的職責感就很容易蛻化成對對方的支配,佔有甚至是奴役。尊重這個詞的實際好處就是指客觀地正視對方的全部,並容納對方獨有個性的存在。讓一個被我愛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長或發展,而不是要求對方服務於我,我同樣就應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樂意理解他(她)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為我預先設計好了的模型,更不是為了她當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給予屬於她自己空間的基礎上才會有感情。感情是一種行為,是人的能量的實踐,這種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發揮,而且永遠不會是被外力強迫所導致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用心感情呢?需要兩點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覺擺脫自戀,第二:客觀性著眼於現實,不斷的培養自己的謙恭和理智。

  愛一個人就意味著要獻出自己,而不是有條件地期盼得到對方的回報。感情是信念的一種行為!如果“我“在愛,我便會處於對“我“所愛的人十分關心的狀態,而不僅僅僅要求每一天都和對方溺在一齊!如果你不認同完成一切事情都需要有必須的時間和過程,一開始就急於求成,你就毫無目的地給自己施加壓力,你就會因此一事無成,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用心的感情!

  當我讀完這本《愛的藝術》之後,它讓我真正懂得了什麼叫作感情,感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尊重,彼此的關心,彼此的包容,並且給彼此自己的自由空間而並不是整天溺在一齊,無所事事,整天喜怒無常,頹廢至極。而是彼此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奮鬥目標,有為彼此未來的打算所以“我相信感情並不是無聊的,感情能夠是用心向上的,能夠是彼此間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祝福天下所有有情人終成眷屬,祝福你們永遠幸福,快樂每一天。至於我自己呢?一切的一切等我自己真正成熟了之後再說吧。那麼何謂思想成熟的人?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潛力的人。思想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在理性推導下,他放下了先前那種無所不能的目標幻想,並能以一種謙恭的態度應對現實。

  愛的藝術讀後感6

  《愛的藝術》和《你的努力,終將成就無可替代的自己》這兩本書籍,當它們同時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映入我腦海中的不是後者,而是前者的愛。無可否認後者那種肯定的精神讓我欽佩,但我個人更樂忠於前者。愛這一名詞渺小而又偉大,從我們哇哇落地之時起,愛這一詞彙便時刻縈繞著我們。無私的母愛,沉默的父愛,單純的友愛,如蠟燭般燃燒自己的師生之愛,無一不溫暖、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

  《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社會心理學家艾裡希?弗洛姆創作的心理學著作。它的主要內容是該篇作者透過簡潔的語言解釋了愛這個深奧的話題,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

  當我開啟這本書時,我很認可前言中的一句話“我們不能因為愛並不容易,就不去認識它的種種困難,以及實現愛的條件”。本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愛是一門藝術嗎?我的回答是“是”,但這門藝術深刻而又艱難,儘管大多數人都認可這個答案,卻又無能為力,僅有極小部分的人去研究這門藝術。第二章愛情的理論中對愛情的闡述,使我感到陌生而又複雜,略感熟悉的也只有母愛、父愛、博愛、以及自愛。第三章中的理論,透過時間的積累證明它的不可實現性。在文章的最後愛的實踐中告訴我們,不管是木工、醫學、還是愛的藝術,都需要一定的訓練,專一,耐心以及全力以赴。通讀全章,不得不驚歎於它的深刻,對於我一個門外漢來講,實在是晦澀難懂。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自己讀不下去,只是對於這一本經典的心理學著作,我覺得我以後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領悟和消化它。

  弗洛姆的文章中說,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責任心就會變成對他人的一種控制。而作為醫護工作者的我們,對於身邊的人和事,何嘗離得開這四項呢?來自不同城市的我們一同匯聚在這裡工作,從陌生到熟悉,我們彼此相識相知,在對方的身上認識彼此的獨特個性,促使對方努力成長,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們,這是尊重。身著白衣踏進院門,需要我們時刻踏實嚴謹,精益求精。不僅是對工作的認真,也是對患者的一份關心和一份責任心。講到這裡,不禁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在我院發生的一件趣事。上班期間,一位阿姨拉著工作者一起跳舞,問及緣由,是大夫精湛的技藝,極致的護理,讓阿姨可以活動自如,恢復正常生活。看著她開心的臉龐,讓我們對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相信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更強!

  最後讓我引用彭沙爾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演講“為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籍的人,無懼於任何事情,任何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