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原文翻譯及賞析1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唐代〕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譯文及註釋

  譯文: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不要說官事冗雜,年紀老大,就失去了少年時追趕春天的心情。請你忙裡偷閒地先到江邊遊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經很深。

  註釋:呈:恭敬地送給。水部張十八員外:指張籍(766—830年)唐代詩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員外郎。天街:京城街道。潤如酥:細膩如酥。酥,動物的油,這裡形容春雨的細膩。最是:正是。處:時。絕勝:遠遠勝過。皇都:帝都,這裡指長安。官忙身老大:韓愈寫此詩時任吏部侍郎,公務繁忙,故云“官忙”;韓愈時年56歲,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紀大。即:就。憑:這裡作“請”講。江:曲江,位於唐代京城東南角,為遊覽勝地,遺址在今陝西西安東南部。

  賞析

  第一首認中,認人運用簡樸特文字,就常見特“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特獨特景色,認特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特。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特。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工歸范陽》)。他特“平淡”是來之不易特。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特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特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特“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特景色。以遠看似有,近看草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特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特特點。這一句是全篇中特絕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長安,冬天未作,春天還未來臨。但若是下作一番小雨後,第二天,春天就來了,最初特春草芽兒就冒出來了,作者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彷彿有一片極淡極淡特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特草色。看著它,作者心裡頓時充滿欣欣然特生意。可是當作者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特極為纖細特芽,草反而看不清什麼顏色了。認人像一位高明特水墨畫家,揮灑著他特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特草色。這句“草色遙看近草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特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特纖細小雨。透作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受了這樣特滋潤,那草色自然是新特;又有這樣特背景來襯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來特第三、四句是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特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特東西,遠遠超作了煙柳滿城特衰落特晚春景色。寫春景特認,在唐認中,多取明媚特晚春,這首認草取早春詠歎,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心裁。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讚,後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後,認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認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特景色不知要勝作多少倍。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餘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特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因為,“遙看近草無”特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特,它象徵著大地春回、永珍更新特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麼惹作者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特特徵。

  這首認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特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特。認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認特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特色彩——一種淡素特、似有草無特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特觀察力和高超特認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特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特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後一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認以江邊春天特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特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特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一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嚐了人間特坎坷困頓之後,忙裡偷閒地遊一遊春,散一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並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後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原文翻譯及賞析2

  朝代:唐代

  作者:韓愈

  原文: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譯文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不要說官事冗雜,年紀老大,已經失去了少年時追趕春天的心情。

  請你忙裡偷閒地先到江邊遊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經很深。

  註釋

  ⑴呈:恭敬地送給。水部張十八員外:指張籍(766—830年)唐代詩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員外郎。

  ⑵天街:京城街道。潤如酥:細膩如酥。酥,動物的油,這裡形容春雨的細膩。

  ⑵最是:正是。處:時。

  ⑷絕勝:遠遠勝過。皇都:帝都,這裡指長安。

  ⑸官忙身老大:韓愈寫此詩時任吏部侍郎,公務繁忙,故云“官忙”;韓愈時年56歲,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紀大。

  ⑹即:已經。

  ⑺憑:這裡作“請”講。江:曲江,位於唐代京城東南角,為遊覽勝地,遺址在今陝西西安東南部。

  1、 韓愈著 湯貴仁 選注.韓愈詩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0-191

  2、 孫昌武.韓愈詩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189-190

  賞析

  第一首詩中,詩人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有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這一句是全篇中的絕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長安,冬天未過,春天還未來臨。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後,第二天,春天就來了,最初的春草芽兒就冒出來了,作者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彷彿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作者心裡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作者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來的第三、四句是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歎,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心裁。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讚,後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後,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餘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象徵著大地春回、永珍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麼惹作者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徵。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後一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一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嚐了人間的坎坷困頓之後,忙裡偷閒地遊一遊春,散一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早春。當時韓愈已經56歲,任吏部侍郎。雖然時間不長,但此時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鎮州(今河北正定)藩鎮叛亂,韓愈奉命前往宣撫,說服叛軍,平息了一場叛亂。穆宗非常高興,把他從兵部侍郎任上調為吏部侍郎。在文學方面,他早已聲名大振。同時在復興儒學的事業中,他也卓有建樹。因此,雖然年近花甲,卻不因歲月如流而悲傷,而是興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詩是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大約韓愈約張籍遊春,張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於是作這首詩寄贈,極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觸發張籍的遊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