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原文翻譯(通用7篇)

《沉醉東風》原文翻譯(通用7篇)

  沉醉東風的作者是關漢卿,元代雜劇作家,號已齋叟(一作一齋),約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沉醉東風》原文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沉醉東風》原文翻譯 篇1

  沉醉東風·送別

  朝代:元朝|作者:關漢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手執著餞行杯,眼閣著別離淚。剛道得聲保重將息,痛煞煞教人捨不得,好去者前程萬里。

  憂則憂鸞孤鳳單,愁則愁月缺花殘,為則為俏冤家,害則害誰曾慣,瘦則瘦不似今番,恨則恨孤幃繡衾寒,怕則怕黃昏到晚。

  翻譯/譯文

  相隔咫尺的人就要天南地北遠遠分離,轉瞬間花好月圓的歡聚就變成月缺花飛的悲悽。手拿著餞行的酒杯,眼含著惜別的淚水。剛說一聲“保重身體”,心中悲痛極了教人難以割捨。“好好地去吧,祝願你前程萬里!”

  註釋

  ①雙調:宮調名,沉醉東風是這個調子的曲牌。

  ②霎時間:一會兒。黃庭堅《兩同心》:“霎時間,雨散雲歸,無處追雪。”花飛:花飄,花落。晁補之《行香子·梅》:“向未開時,愁花放,恐花飛。”

  ③閣著:噙著,含著,閣,同“擱”。

  ④將息:調養、休息的意思。李清照《聲聲慢》:“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⑤痛煞煞:表示痛苦的樣子。亦作“痛設設”。

  ⑥好去者:安慰行者的套語,猶言“好走著”。馬致遠《要孩兒·借馬》套:“道一聲好去,早兩淚雙垂。”

  ⑦“憂則”句:擔憂的是夫妻分離。則,猶現代漢語中的“只”。元曲中的“只”多作“則”。鸞鳳,舊時用來比喻夫婦。盧緒《催妝》詩:“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⑧俏冤家:對所愛的親暱稱呼。

  ⑨害則害:病雖病。害,病。則,這裡作“雖”講,下句的“瘦則瘦”同。意即病雖病,也甘心被他折磨。

  ⑩孤幃繡衾:孤單的羅帳,繡花的被子。

  ⑾怕則怕黃昏到晚:李清照《聲聲慢》:“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句從其詞意中點化出來。

  《沉醉東風》原文翻譯 篇2

  沉醉東風

  張養浩

  班定遠飄零玉關,楚靈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黃犬悲,陸機有華亭嘆。張柬之老來遭難,把個蘇子瞻長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懶。

  [註解]

  沉醉東風:原作共八首,除最後一首有題外,餘皆無題,為一組,每首皆以“因此上功名意懶”為結句,分述作者對功名心灰意懶的種種原因。這是第二首。

  班定遠飄零玉關:班定遠指東漢名將班超。他留守西域三十一年,戰功卓著,官至西域都護,被封為定遠侯。晚年思鄉,上疏乞歸,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的話。“飄零玉關”即指此。玉關即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為古時通往西域的要道。

  楚靈均憔悴江干:楚靈均指屈原。他字靈均,被楚頃襄王放逐至江南“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見《史記.屈原賈誼列傳》)江干,即江邊。

  李斯有黃犬悲:李斯,上蔡(今屬河南)人,曾助秦始皇吞併六國,官至丞相。秦始皇死後,又輔佐二世繼位。後為宦官趙高所嫉,誣他謀反,被腰斬於咸陽。他臨刑前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兔,豈可得乎!”(見《史記.李斯傳》)

  陸機有華亭嘆:陸機,西晉著名詩人,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他隨成都王司馬穎討伐長沙王司馬義,被執時“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遂遇害於軍中”(見《晉書.陸機傳》)

  張柬之老來遭難:張柬之,唐武后時因狄仁傑的推薦而受到重用,官至宰相。後又佐唐中宗復位有功,被封為漢陽郡王。不久被武三思構陷,被貶為新州(今廣東新興)司馬,又流瀧州(今廣東羅定東),當時已八十多風,終於憂憤而死。

  蘇子瞻長流了四五番:蘇子瞻指北宋詩人蘇軾,字子瞻。他因與王安石等新黨政見不和,一生多次被貶。曾先後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惠州(今廣東惠陽東)、儋州(今海南儋縣西北)。

  [譯文]

  班超遠離家鄉飄零在玉門關,楚大夫屈原被放逐容顏憔悴遊蕩在江邊。李斯臨刑哀傷他不能再行獵牽黃犬,陸機被執有再也聽不到故鄉華亭鶴唳的感嘆。那張柬之年過八十還被貶遭難,把個大詩人蘇軾遠遠地貶到邊地四、五番。就因為這些我對功名心灰意懶。

  《沉醉東風》原文翻譯 篇3

  原文

  雨過分畦種瓜,旱時引水澆麻。共幾個田舍翁,說幾句莊家話。瓦盆邊濁酒生涯。醉裡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風睡煞。

  譯文

  雨過之後就分畦種瓜,天旱時就引來水澆麻。幾個種田的老人在一起,討論一些關於種植莊稼的話題,用大大的瓦盆盛酒來過日子,醉的時候就感覺乾坤如此之大。任憑他高柳清風我也一樣的睡覺。

  註釋

  畦:田垠。

  田舍翁:種田的人。

  盧摯

  盧摯(1242—1314),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至元5年(1268)進士,任過廉訪使、翰林學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僅存小令。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寫山林逸趣,有的寫詩酒生活,而較多的是“懷古”,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今人有《盧疏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沉醉東風》原文翻譯 篇4

  《沉醉東風·漁父》原文

  黃蘆①岸白蘋渡口,綠柳堤紅蓼②灘頭。雖無刎頸交③,卻有忘機友④,點⑤秋江白鷺沙鷗。傲殺⑥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⑦。

  註釋

  選自隋樹森編《全元散曲》

  ⑴黃蘆:與白蘋、綠柳、紅蓼均為水邊生長的植物。白蘋:一種在淺水中多年生的植物。

  ⑵紅蓼(liǎo):一種水邊生的草本植物,開白色或淺紅色的小花。

  ⑶刎頸交:刎,割;頸,脖子。刎頸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為了友誼,雖刎頸也不後悔的朋友。

  ⑷忘機友:機,機巧、機心。忘機友即相互不設機心、無所顧忌、毫無機巧算計之心的朋友。

  ⑸點:點點、數,這裡是形容詞作動詞用。

  ⑹傲殺:鄙視。萬戶侯:本意是漢代具有萬戶食邑的侯爵,在此泛指高官顯貴。

  ⑺叟:老頭。

  《沉醉東風·漁父》譯文

  金黃的蘆葦鋪滿江岸,白色的浮萍飄蕩在渡口,碧綠的楊柳聳立在江堤上,紅豔的野草渲染著灘頭。雖然沒有生死之交,卻有毫無機巧之心的朋友。他們就是那些點綴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鷗鷺。鄙視那些達官貴人們的正是那些不識字的江上釣魚翁。

  賞析

  白樸的這首《沉醉東風·漁夫》透過一個理想的漁民形象,透過對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釣生活的描寫,表現了作者不與達官貴人為伍,甘心淡泊寧靜的生活的情懷。小令意象豔麗、境界闊大,給人以美的享受。

  一二兩句,對仗工麗,寫景如畫。然而僅僅看出這一層,未免辜負了作者的苦心。作畫的顏料是精心選擇的,所畫的景物是精心選擇的,整個環境也是精心選擇的。選取“黃”、“白”、“綠”、“紅”四種顏料渲染他精心選擇的那四種景物,不僅獲得了色彩明豔的效果,而且展現了特定的地域和節令。看到“黃蘆”、“白蘋”、“綠楊”、“紅蓼”相映成趣,就會想到江南水鄉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釣的黃金季節。讓“黃蘆”、“白蘋”、“綠楊”、“紅蓼”搖曳於“岸邊”、“渡口”、“堤上”、“灘頭”,這又不僅活畫出“漁夫”活動的場所,同時“漁夫”在那些場所裡怎樣活動,以及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在活動,也不難想象了。

  在那麼優雅的環境裡打魚為生,固然很不錯,但如果只是一個人,就未免孤寂,所以還該有朋友。三四兩句,便給那位“漁夫”找來了情投意合的朋友。“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也是對偶句,卻先讓步,後轉進,有迴環流走之妙。為了友誼,雖刎頸也不後悔的朋友叫“刎頸交”。‘漁夫”與人無爭,沒有這樣的朋友也並不得事。淡泊寧靜,毫無機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機友”。對於“漁夫”來說,他最需要這樣的朋友,也正好有這樣的朋友,令人羨慕。

  一二兩句寫了“岸”、“堤”、“渡口”和“灘頭”,意味著那裡有江,但畢竟沒有正面寫江,因而也無法描繪江上景。寫“漁夫”應該寫出江上景,對此,作者不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麼時候寫最適宜。寫了“卻有忘機友”之後,他便寫江上景了。“點秋江白鷺沙鷗”,寫景美妙生動。用“秋”字修飾 “江”,點明瞭季節。一個“點”字,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說,那不過是:江面上有點點鷗鷺。如今變形容詞為動詞,並且給鷗鷺著色,便出現了白鷺沙鷗點秋江的生動情景。僅就寫景而言,這已經夠高明瞭。但更高明之處還在於借景寫人。前面寫漁夫有“忘機友”,那“忘機友”正是指 “點秋江”的“白鷺沙鷗”。以鷗鷺為友,既表現“漁夫”的高潔,又說明真正的“忘機友”,在人間無法找到。古代詩人往往讚揚鷗鷺“忘機”。正由於他們認為只有鷗鷺才沒有“機心”,所以願與鷗鷺為友。李白就說:“明朝拂衣去,永與白鷗盟。”黃庚的《漁隱》詩,則用“不羨魚蝦利,惟尋鷗鷺盟”表現漁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為這隻曲子的註腳。

  結尾點題,點出前面寫的並非退隱文人,而是“傲殺人間萬戶侯’”的“不識字煙波釣叟”。元代社會中的漁夫不可能那樣悠閒自在,也未必敢於傲視統治他的“萬戶侯”。不難看出,這隻曲子所寫的“漁夫”是理想化了的。白樸幼年經歷了蒙古滅金的變故,家人失散,跟隨他父親的朋友元好問逃出汴京,受到元好問的教養。他對元朝的統治異常反感,終生不仕,卻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乾淨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漁夫”身上,讚賞那樣的“漁夫”,羨慕那樣的“漁夫”。說“漁夫”“傲殺人間萬戶侯”。正表明他鄙視那些“萬戶侯”。說“漁夫”“不識字”,正是後悔他做了讀書識字的文人。古話說:“人生憂患識字始。”在任何黑暗社會里,正直的知識分子比‘不識字”的漁夫會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難,更何況在“九儒”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

  這首小令語言清麗、風格俊逸,又表達了備受壓抑的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當時就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著名散曲家盧摯的【雙調】《蟾宮曲》,就是摹擬這首小令的:“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樂以忘憂。盪盪悠悠,點秋江白鷺沙鷗。急棹不過黃蘆岸白蘋渡口,且灣在綠楊堤紅蓼灘頭。醉時方休,醒時扶頭。傲煞人間,伯子公侯。”其中的好幾個句子都來自白曲,思想傾向也完全一致。不過所寫不是漁夫。而是退隱江湖的官員。盧摯是做了元朝的官的。[1] 詩人透過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寫,表現了作者不與達官貴人為伍,甘心淡泊寧靜的生活情懷。

  《沉醉東風》原文翻譯 篇5

  原文:

  雙調·沉醉東風·歸田

  汪元亨〔元代〕

  遠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薰陶成野叟情,鏟削去時官樣,演習會牧歌樵唱。老瓦盆邊醉幾場,不撞入天羅地網。

  達時務呼為俊傑,棄功名豈是痴呆?腳不登王粲樓,手莫彈馮讙鋏,賦歸來竹籬茅舍。古今陶潛是一絕,為五斗腰肢倦折。

  譯文:

  遠離了城市的喧囂,住在山水風光的鄉村,不知不覺有了老頭子的情懷,把當官的烙印都消除了,學會了民歌野曲,端著老瓦盆和幾個農夫喝碗小酒,再也不投身那天羅地網的官場。發達了被人喚作俊傑,放棄了功名就要被叫做痴呆嗎?不學那王粲登樓,馮讙彈琴,他們只是追求功名,辭官歸隱竹籬茅舍,古今只有陶淵明是真俊傑,不為那五斗米折了腰。

  註釋:

  薰陶成野叟情:感染和陶冶成為老農民似的情性。野叟,野老,老農。時官樣:時髦官員的模樣,流行的官僚架勢。老瓦盆邊:粗陋的陶製酒器。這是元曲中習用的詞語。天羅地網:喻法制森嚴、危機四伏,無法逃出官場中設定的陷阱。達:通曉。王粲:漢未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西京喪亂,他避難荊州,投靠劉表,未被重用,於是作了一篇《登樓賦》抒發自己久客異鄉,才能不得施展所產生的思想情緒,主旨仍是對功名的熱衷。手莫彈馮讙鋏:馮讙在孟嘗君家裡作客,沒有得到重視,於是彈鋏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有了魚,又說“出無車”;有了車,又說“無以為家”。他自然也是追求功名富貴的。

  賞析:

  首先,用喧器熱鬧的都市與清幽恬適的村莊者照(明者)。都市的富貴繁華,沒有給予作者優越的舒適感,反而覺得自己像久在籠中的鳥,失去自由,失去樂趣,失去本性,而竹籬茅舍,環山傍水的寧靜村莊,天然無雕飾,極脫誘惑,人在這裡可以無拘束無憂慮,心情舒暢地過著淳樸的`生活,雖則“帶月荷鋤從”,不無辛苦,甚至“飢來驅我去”,難免飢寒,但日子過得踏實,過得充實。鄉野清幽淡雅的環境很適合作者生活,更是他找到精神解脫的地方,故“近村居水色山光”,是說自己要投入到新環境新生活中去。此外,處在元末亂世的作者,能做到“遠城市人稠物穰”,足見他是一位敢於改變自己,對自由生活有所追求計程車大夫。透過城鄉生活的對照,展山的不僅僅是環境氛圍的差異,更是作者的勇氣。

  其次,用汙濁險惡的官場與清新優美的田園者照(暗者)。作者曾以“蒼蠅競爭,黑蟻爭穴”形容當時官場的腐朽,表達厭惡之情;而對清新幽靜的田園則描述到“居山林”,“看青山,玩綠水”……充滿著喜悅之情。感情的色彩差異,折射出他對生活價值的取向,官場的生活已讓他厭倦,並說出“急流中勇退是豪傑,不因循苟且”,表明退出仕途的決心,而那“採黃花,摘紅葉”,“隨”耕耘”,“演習會牧歌樵唱”的田園生活令他神往,於是他主動地選擇“絕念榮華,甘心恬淡”的道路。他樂田躬耕,是為了最終能夠擺脫官場的“天羅地網”,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歌詠隱逸,“老瓦盆邊醉幾場”,慶幸自己身心得到了解放。在兩種境界的對照中,展山的不僅僅是作者擺脫羈絆而獲自由的幸福之情,更是對自身價值的重新認識。

  最後,用虛假多變的“時官樣”與純真率真的“野叟情”者照(暗者)。作者對從田前的“官樣”和從田後陶冶成的“野叟情”懷有憎惡和喜愛的不同感情。但這前後感情和態度的變化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是以行動來表山作者思想本質的改變。這體山生活作風、生活方式上的改變:一是從官場來到鄉村,環境變了,自己的生活作風也要徹底改變。清除官場中的習氣,就是不迎合,不依附,不偽裝,不再察言觀色地行事,與隨波逐流的壞習氣徹底決絕;去掉官吏的架子,就是把身上沾有的號發施令、指手畫腳的官僚作風去掉,回從“野叟情”,親近“野叟情”。所以,“鏟削去時官樣”暗示作者的人格和尊嚴沒有丟失。二是種地求食,生活在自己的田園———學會“牧歌樵唱”,享受悠然之後;“竹几藤床,草舍柴門”,怡然簡樸的生活……薰陶成野叟老農的性情。由此鮮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脫胎換骨及叛逆精神。

  擺脫束縛而流露的欣喜之情,在於表明作者脫有積極的追求精神和改變自己的勇氣;為從田村居生活而深感自豪,在於表明作者脫有純樸的人生價值和安貧樂道的思想。這是心靈的淨化,是高唱人生新旅途新生活的真情流露。

  汪元亨

  汪元亨(生卒不詳),元代文學家。字協貞,號雲林,別號臨川佚老,饒州(今江西鄱陽)人元至正間出仕浙江省掾,後遷居常熟官至尚書。所作雜劇有三種,今皆不傳。《錄鬼簿續篇》說他有《歸田錄》一百篇行世,見重於人。現存小令恰一百首,中題名「警世」者二十首,題作《歸田》者八十首。他生當元末明初亂世,從今存散曲內容看,多警世嘆時之作,吟詠歸田隱逸生活。在藝術上,其散曲風格豪放,語言質樸,善用排比,一氣貫注:有些則瀟灑典雅,情味濃郁,互文比喻,耐人尋味。

  《沉醉東風》原文翻譯 篇6

  【原文】

  一自多才間闊,幾時盼得成合?今日個猛見他門前過,待喚著怕人瞧科。我這裡高唱當時水調歌,要識得聲音是我。

  【譯文】

  自從與他多日分別,日夜盼望相會的日期。今日猛然間見他從門前走過,想召喚他又怕被別人發現。我故意高聲唱過去給他唱過的水調歌,他會聽得出來唱歌的是我。

  【賞析一】

  “多才”是對所愛的人的稱呼,“幾時”兩字見得思念之殷切。“猛見他”的“猛”字,反映出從離別相思到相見的意外驚喜。

  但情郎並未瞧見她,驚喜之餘又感到不足和不安。由此直逼出第五句:“待喚著怕人瞧科。”想奔出去喊住他,又怕別人看見,這時候她非常著急。最後兩句是作品的高潮:“我這裡高唱當時水調歌,要識得聲音是我。”姑娘急中生智,高聲唱起舊日的情歌,她想、憑著熟悉的聲音,情郎一定會回過頭來找她。結果到底如何,留給讀者去想象。姑娘的機智、熱情、大膽、純真,都在這放聲歌唱的瞬間得到酣暢的表現。

  【賞析二】

  這是一首風趣的情歌,由女子口吻道出,把懷春少女與心上人離隔多日而驟然相見的情景生動傳神地勾勒出來,塑造了一個活潑純真、熱情聰慧的民間女子形象。

  《沉醉東風》原文翻譯 篇7

  羊續高高掛起,馮苦苦傷悲。大海邊,長江內,多少漁磯?記得荊公舊日題:何處無魚羹飯吃?

  賞析

  本曲共有四首,除末二句語句不變外,其餘三首的起首分別是:“流水桃花鱖美,秋風蓴菜鱸肥。”“鯤化鵬飛未必,鯉從龍去安知。”“藏劍心腸利己,吞舟度量容誰。”可見詩人的“有所感”,是從“魚”上生髮的。當然用意不在於談飲食文化,其“所感”的內容還是社會的人事。

  本篇起首使用羊續、馮兩則與魚相關的典故,“高高掛起”與“苦苦傷悲”相映成趣。兩人的態度雖截然不同,但一為官吏,一為門客,都是仕途上的人物,在失去自由身這一點上又有共同之處,所以這兩句都是鋪墊,用來與接下的三句形成對照。在第三、四、五句中,未出現具體的人物,因為“多少漁磯”,隱於江湖的漁翁人數太多了。作者採用問句的形式,暗示“大海”、“長江”無處不可隱居,從而引出了末尾兩句的感想。言下之意,羊續高高掛起是為官清廉,馮苦苦傷悲是懷才不遇,他們都比不上那些散隱各地的無名漁翁。利用“魚”的內在聯絡,引出用世、出世的優劣比較,這種構思是頗為新奇的。

  “荊公”即王安石。張光祖《言行龜鑑》:“介甫(王安石)在政事堂,雲吃魚羹飯。一日因事乞去,雲世間何處無魚羹飯。”但這是元人編的書,從他本人的《臨川集》以及相關的宋代筆記中,找不到他“題”過這樣的話。只見清人顧棟高《王荊國文公遺事》引《上蔡語錄》,謂王安石“作宰相只吃魚羹飯,得受用底不受用,緣省便去就自在”。《上蔡語錄》為宋儒謝良佐的語錄,同書還有王安石因薦人未遂,拂袖便辭去宰相職務的記述,可見都是出於傳聞。徐再思小令《朝天子·常山江行》中,也有“得閒,且閒,何處無魚羹飯”的曲句,看來已成為元代流傳的習語,歸於荊公名下,大概就同“杜甫遊春”、“孟浩然尋梅”等一樣,屬於約定俗成。“魚羹飯”在古人詩文中倒是出處頗早。五代李珣《漁歌子》:“水為鄉,蓬作舍,魚羹稻飯常餐也。”南宋戴復古《思歸》:“肉糜豈勝魚羹飯,紈絝何如犢鼻裨。”劉克莊《鄭丞相生日口號》:“江湖不欠魚羹飯,直為君恩未拂衣。”從這些例句中顯而易見,“魚羹飯”代表著“江湖”的“常餐”。推其本原,這三字實同西晉張翰那則思鱸魚蓴羹而決然辭官的著名典故(參看前選張可久《人月圓·客垂虹》注③)有關係,對於在官者來說,“何處無魚羹飯吃”,也就是隨時隨地都不妨急流勇退、掛冠回鄉的意思。

  小令語言嚴謹,寓味深長,堪稱當行。《錄鬼簿續編》載時人對周德清有“天下之獨步”的高度評價,想來就是對這樣的作品而言。

  譯文

  羊續做官,把送來的生魚在庭前高懸;馮依人,為吃不上魚而彈鋏悲嘆。大海旁邊,長江裡面,有多少漁人垂釣的磯岸。我記起王安石當年曾言,江湖隱居,哪裡會吃不到魚羹飯!

  註釋

  羊續:東漢人。漢靈帝時任廬江、南陽二郡太守,為官廉正。同僚曾送他一條魚,他推受不了,就掛在庭前。後來人們再要送魚,他指著懸掛未動的魚,示意無心收受。

  馮(huān):戰國時齊國孟嘗君的門客。

  荊公:北宋王安石封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魚羹飯:以魚羹做成的飯,借指江湖隱士的飯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