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破山寺後禪院》原文翻譯及賞析

常建《破山寺後禪院》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破山寺後禪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註釋】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省常熟縣虞山北麓。

  禪院:指寺院。

  初日:初升的太陽。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兩句寫禪房的幽深。曲徑,一作“竹徑”,彎曲的小路。幽處,幽靜的住所。禪房,也稱“寮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與上句“幽處”相呼應。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淨盡。山光,指初日照射在草木山石上的美麗景色*。悅,使......愉悅,喜悅。潭影,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裡的影子。空,使......空(消除)。

  萬籟:指一切聲響。籟,空穴裡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

  此:此時。

  俱:全部。

  鐘磬:寺院中誦經、齋供時的訊號。發動用鍾,止歇用磬。

  【翻譯】

  清晨,我信步走進了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陽光剛剛灑滿高一聳的叢林。寺院中,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去處,那就是被花木濃蔭掩映著的禪房。明淨的山光裡,鳥兒也顯得怡然自得;望著潭中的山光雲影,心中的世俗雜念驟然拋向九霄雲外,使人覺得心靈深處前所未有的空靈。此時此刻,萬物一片沉寂,只有那悠悠的鐘磬餘韻在山谷裡迴盪。

  【賞析】

  常建,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開元十五年(727)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大曆時曾任盱眙(今江蘇盱眙縣)縣尉。一生仕宦很不得志,常遊覽名山勝景以自娛。

  常建在當時就已引起人們的的重視。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善於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這類詩中往往流露出“淡泊”的襟懷。然而,其實他對現實並未完全忘情,在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有所感憤,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責。

  本篇雖是一首遊歷虞山破山寺時寫的山水詩,但實際上在寫景之中已融入了詩人的理想與追求。詩人進士及第後,不幸而“淪為一尉”,始終不順,因此,在作品中滲透了他擺脫世俗羈絆、固守自我個性*的獨立和嚮往自一由的山林生活的渴望。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作品開篇首先點明遊覽的時間(清晨)”和地點(古寺)。接下來則緊扣`“清晨”寫步入寺院的第一個印象,初升的太陽映照著高高的叢林。“古寺”,是直接寫寺院年代久遠;“高林”,是說寺院中古木參天,是間接寫寺院的年代古老,這就有力地烘托了古寺的幽雅、寧靜與神秘。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在這一聯裡,詩人抓住寺中特有的景物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古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詩人步入寺院,沿著曲折蜿蜒的小路,信步走入掩映在濃密的花草樹木之中的.後禪院,一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曲徑”通的是“幽處”,這本身就帶有一種懸念色*彩,隨後再綴以“禪房花木深”,就更顯意境之神秘、幽靜、深邃了。可謂用語精當,筆法高妙,難怪為歷代讀者所讚賞和傳誦。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運用夾敘夾議的表現手法,進一步烘托了禪院的幽深、清寂。“山光”使鳥兒都愉悅,“潭影”使人的內心都變得空靈,可見環境之優雅、靜謐,是修身養性*的絕好境地。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而又雋永,與第二聯的巧妙構思相比,這裡則以筆墨簡約見長,能“悅鳥性*”的“山光”定然是明媚的,和煦的;能夠“空人心”的“潭影”也定然是優雅的,寧靜的,波瀾不驚的。可是詩人只用了“山光”和“潭影”四個字,可謂用語簡約,內涵豐厚。

  “萬籟此俱寂,但餘鍾馨音”。在這最後一聯,詩人挽回思緒,再次寫寺院的寧靜。前面兩聯寫的都是靜態的“景”,由景及情,抒寫詩人受古寺浸染時的空靈之心。而在這萬籟俱靜的時刻,鐘磬嫋嫋的餘音,清潤悠揚地在空寂的寺院中,在空曠的山谷裡繚繞,激盪,自然給人以“靜”的警醒,為全篇增添了無窮的餘韻。這一聯既是上一聯的補充,又是在進一步以動至靜,以鍾馨輕輕迴盪的音韻映襯寺院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給人以超然物外的寧靜的意境享受。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凝鍊簡潔的筆觸向讀者再現了一個清雅、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追求。全篇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語言簡潔,極富感染力。(2009/04/2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