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合集15篇)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合集15篇)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1

  原文: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譯文

  惱人的風雨停歇了,枝頭的花朵落盡了,只有沾花的塵土猶自散發出微微的香氣。抬頭看看,日已高,卻仍無心梳洗打扮。春去夏來,花開花謝,亙古如斯,唯有傷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腸百結,一想到這些,還沒有開口我就淚如雨下。

  聽人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那我就去那裡劃劃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擔心啊,雙溪那葉單薄的小船,怕是載不動我內心沉重的憂愁啊!

  註釋

  ⑴此詞在《詩詞雜俎本·漱玉詞》、《類編草堂詩餘》、《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文體明辨》、《古今名媛匯詩》、《詞的》、《嘯餘集》、《古今女史》、《古今詞統》、《古今詩餘醉》、《歷城縣志》、《花鏡雋聲》、《見山亭古今詞選》、《詩餘神髓》、《古今圖書整合》、《同情詞集選》題作“春晚”,《彤管遺編》、《彤管摘奇》、《名媛璣雋》題作“暮春”,《詞學筌蹄》題作“春暮”,《詞彙》題作“春曉”,《詞鵠》調作“武陵春第二體”。趙萬里輯《漱玉詞》雲:“至正本《草堂詩餘》前集上如夢令後接引此闋,不注撰人。玩意境頗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荊聚本、陳鍾秀本、楊金本《草堂詩餘》前集捲上,此首俱無撰人,與至正本同),《古今斷腸詞選》卷二又誤以此首為馬洪所作。

  ⑵“塵香”,落花觸地,塵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氣。“花已盡”,《詞譜》、清萬樹《詞律》作“春已盡”。

  ⑶“日晚”,《花草粹編》作“日落”,《詞譜》、《詞彙》、清萬樹《詞律》作“日曉”。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舊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國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宋賀鑄《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鸞腸易斷,寶勒空回。”

  ⑸“淚先”,《彤管遺編》、《彤管摘奇》作“淚珠”,沈際飛《本草堂詩餘》注:“一作珠,誤”。《崇禎歷城縣志》作“欲淚先流”,誤刪“語”字。

  ⑹“聞說”,清葉申薌輯《天籟軒詞選》作“聞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輯《嘯餘譜》作“春向好”。“雙溪”,水名,在浙江金華,是唐宋時有名的風光佳麗的遊覽勝地。有東港、南港兩水匯於金華城南,故曰“雙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勝志》:“雙溪,在(金華)城南,一曰東港,一曰南港。東港源出東陽縣大盆山,經義烏西行入縣境,又匯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經石碕巖下,與南港會。南港源出縉雲黃碧山,經永康、義烏入縣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繞屏山西北行,與東港會與城下,故名。”

  ⑺“擬”,準備、打算。“也擬”,也想、也打算。宋姜夔《點絳唇》:“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辛棄疾《摸魚兒》:“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輕舟”,《匯選歷代名賢詞府》、清陸昶《歷朝名媛詩詞》作“扁舟”。

  ⑻“舴艋”,小舟也,見《玉篇》及《廣韻》。“舴艋舟”,小船,兩頭尖如蚱蜢。《藝文類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餘姚令何玢之造作平床,乘船舴艋一艘,精麗過常。”唐張志和《漁夫》詞:“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又“霅溪灣裡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宋《金奩集·黃鐘宮·漁夫詞(十五首)》:“舴艋為家無姓名,胡蘆中有甕頭青。”元吳鎮《漁夫》詞:“舴艋為舟力幾多。江頭雲雨半相和。”

  ⑼“載”,清萬樹《詞律》:“《詞統》、《詞彙》俱注‘載’字是襯,誤也。詞之前後結,多寡一字者頗多,何以見其為襯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盡許多愁’可證。沈選有首句三句,後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雲‘忽然又起新愁’者,“愁從酒畔生”者,奇絕!案:‘流不盡’句,見趙師俠《武陵春·信豐揖翠閣》詞。趙師俠,又名師使,有《坦庵長短句》。”“載不動”句,宋鄭文寶《楊柳詞》:“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賞析:

  賞析

  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裡,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闋側重於外形,下闋多偏重於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裡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裡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絃。

  詞的下闋著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正好”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遊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遊覽的人遂起出遊之興,“也擬泛輕舟”了。“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泛輕舟”之前著“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迴,說明詞人出遊之興是一時所起,並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則是鋪足之後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這裡,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這首詞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詩歌中用比喻,是常見的現象;然而要用得新穎,卻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新意,各具特色。這首詞裡,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用誇張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鑄新辭,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著痕跡。讀者說它自然妥帖,是因為它承上句“輕舟”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於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賞析二

  歷來寫愁之作頗多:或直抒胸臆,“駕言出遊,以寫我憂”(《詩·邶風·泉水》);或巧用比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於景,“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晏殊《蝶戀花》);……這些都饒有趣味,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樣寫愁,卻能自鑄新辭,以其委婉纖曲的藝術手法,巧妙地表達了深沉複雜的內心感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從而成為後人盛傳的抒愁佳篇。

  此詞作於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當時北國淪陷,丈夫亡故,詞人隻身流寓浙江金華。這首詞表達的就是這種國破家亡的滿腔憂愁。詞雖僅在末尾出現一個“愁”字,而“愁”實在是貫穿全篇的主題線索。整首詞寫得極其含蓄委婉,又起伏變化,於“短幅中藏無數曲折”(黃了翁《蓼園詞話》),充分體現了婉約詞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意不過風吹落花而已,然仔細想來,“風住”,則在此之前曾是風狂雨驟之時,詞人定被風雨鎖在室內,其憂悶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時為下文“也擬泛輕舟”作伏筆)。“塵香”,則天已轉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對美好景物遭受摧殘的惋惜之情。“花已盡”既補說“塵香”的原因,又將“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頓挫有致。“日晚倦梳頭”,日高方起,又無心情梳髮。這看似違背常理的細節描寫,正好寫出了作者在國痛家恨的環境壓力下那種不待明言,難以排遣的悽慘內心。環顧四周,丈夫遺物猶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國故鄉;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來概括。這一切真不知從何說起,正想要說,眼淚早已撲籟而下,“欲語淚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噴湧而來,可謂“腸一日而九回”,悽婉動人。詞至此收縮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暫告段落。

  “聞說雙溪春尚好”,語氣陡然而轉,詞人剛剛還在流淚,現在卻“也擬泛輕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悅,心波疊起。然“聞說”,只從傍人處聽說而已,可見自己整日獨處,無以為歡;照應了上片“風住”“日晚”兩句。“尚”、“也擬”,說明詞人萌動了遊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緒又轉:“只恐”雙溪舟小,載不動那麼多愁苦。那麼只有閉門負憂,獨自銷魂了。上文“欲語淚先流”一句至此便點出緣由。總起來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說小小春遊,不足以慰藉詞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卻善於透過“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詞,吞吐盤旋,翻騰挪轉,“一轉一深,一深一妙”(劉熙載《藝概》),把自己在特殊環境下頃刻間的微妙複雜的心理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情意婉絕,迴腸蕩氣。

  最後兩句是廣為傳誦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會,難以捉摸。如今作者卻意想天開地將它裝上小船,給人一種具體可觸的立體感;而且還怕愁太重,小船載不動,則愁又顯得有重量了;再聯絡前句的“輕”字,似乎還可看到這小船在重愁堆擠下被慢慢壓向水面之狀,從而獲得了一種動態感。其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想象驚人,實在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李清照是極擅長寫愁的。除本詞將愁寫成有形體、重量、動態外,她還在其它詞裡將愁寫得有長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有濃度:“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滿庭芳》)等等。這些都形象傳神,韻味幽深。

  《武陵春》一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兵荒馬亂中人們共有的離恨別緒。李清照將時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進了自己有限的藝術境界裡,從而使本詞具有了典型性。因此這首詞不僅獲得了藝術審美價值,而且也贏得了社會審美意義。(江林昌)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黃盛璋《李清照事蹟考辨》:“詞意寫的是暮春三月景象,當做於紹興五年三月。”又《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紹興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圍亳州。壬午,偽齊犯安豐,韓世忠遊擊金人於大儀鎮,敗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圍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馬圖》序雲:“今年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浙江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臨安泝江,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邸。”其時金兵進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

  鑑賞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悽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餘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

  前兩句,含蓄;後兩句,真率。含蓄,是由於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於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上片既極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悽楚,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談起。這位女詞人是最喜愛遊山玩水的。據周輝《清波雜誌》所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遊覽的愛好,又有需要借遊覽以排遣的悽楚心情,而雙溪則是金華的風景區,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雙溪的想法,這也就是《念奴嬌》中所說的“多少遊春意”。但事實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豈是泛舟一遊所能消釋?所以在未遊之前,就又已經預料到愁重舟輕,不能承載了。設想既極新穎,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兩句開,一轉;後兩句合,又一轉;而以“聞說”、“也擬”、“只恐”六個虛字轉折傳神。雙溪春好,只不過是“聞說”;泛舟出遊,也只不過是“也擬”,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殺了上面的“也擬”。聽說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一個人坐在家裡發愁罷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雲:“‘載不動許多愁’與‘載取暮愁歸去’、‘只載一船離恨向兩州’,正可互觀。‘雙槳別離船,駕起一天煩惱’,不免徑露矣。”這一評論告訴我們,文思新穎,也要有個限度。正確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錯誤的了;美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醜的了。象“雙槳”兩句,又是“別離船”,又是“一天煩惱”,惟恐說得不清楚,矯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難於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龍?定勢篇》說:“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苟異者以失體成怪。”“巧”之與“怪”,相差也不過是一步而已。

  李後主《虞美人》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觀《江城子》雲:“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愁已經物質化,變為可以放在江中,隨水流盡的東西了。李清照等又進一步把它搬上了船,於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並且可以用船來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仙呂?點絳唇纏令?尾》雲:“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則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馬背上。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正宮?端正好?收尾》雲:“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又把愁從馬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從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藝必須有所繼承,同時必須有所發展的基本道理來。

  這首詞的整個佈局也有值得注意之處。歐陽修《採桑子》雲:“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欄干盡日風。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周邦彥《望江南》雲:“遊妓散,獨自繞回堤。芳草懷煙迷水曲,密雲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牆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悽悽。”作法相同,可以類比。譚獻《復堂詞話》批歐詞首句說:“掃處即生。”這就是這三首詞在佈局上的共有特點。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生之生。從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說以前一階段情景的結束,歐、李兩詞是說春光已盡,周詞是說佳人已散。在未盡、未散之時,芳菲滿眼,花豔掠目,當然有許多動人的情景可寫,可是在已盡、已散之後,還有什麼可寫的呢?這樣開頭,豈不是把可以寫的東西都掃除了嗎?及至讀下去,才知道下面又發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歐詞則寫暮春時節的閒淡愁懷,周詞則寫獨步回堤直至歸去的淒涼意緒,李詞則寫由風住塵香而觸發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現的,也是最動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掃處即生”。這好比我們去看一個多幕劇,到得晚了一點,走進劇場時,一幕很熱鬧的戲剛剛看了一點,就拉幕了,卻不知道下面一幕內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趕上了全劇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會人生都只能是某些側面。抒情詩因為受著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這種寫法,能夠把省略了的部分當作背景,以反襯正文,從而出人意外地加強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沈祖棻)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譯文暮春三月花敗又花開,矮矮屋簷下燕子飛走又回來。

  只那眷戀春光的杜鵑鳥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風喚不回。

  註釋

  更:再,重。

  簷:屋簷。

  子規:杜鵑鳥。

  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

  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簷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著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裡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著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

  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裡借喻哀傷,悽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3

  原文:

  清平樂·春晚

  王安國〔宋代〕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譯文:

  怎麼都無法將春天留住,白白地讓黃鶯是個不停。昨夜一場風雨的侵凌,讓這滿地都是髒汙的凋落殘花。小憐姑娘剛剛彈起琵琶,拂曉她思緒萬千縈繞天庭。隨風飄揚的楊絮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憐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註釋:

  清平樂(yuè):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宮錦:宮廷監製並特有的錦緞。這裡喻指落花。“滿地”“昨夜”二句:應作倒裝理解。小憐:北齊後主淑妃馮小憐,善彈琵琶。這裡借指彈琵琶的歌女。楊花:一作“梨花”。

  賞析:

  此詞上片以倒裝句式描繪暮春蕭條清景色,年寫惜花惜春清情意,表達了作者慨嘆美好年華逝去清惆悵情懷;下片年寫暮春傷逝念遠清幽怨,以暮春紛飛清楊花不肯飛入權貴人家清畫堂朱戶,表達了作者不親權貴清品格。全詞情景交融,清新婉麗,曲折多致,筆法精妙,堪稱傷春詞中清佳作。

  古來傷春愁秋清詩詞多得不可勝數。這類被人嚼爛了清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感。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清好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琶義是寫殘春景為。“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作者一起筆就寫由於“昨夜雨疏風驟”,南園已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清景為,自然不勝傷感。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清啼唱,於是,他彷彿感覺到多情清鶯兒也正為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像詞人嘆息。寫鶯語清“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清失落感,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與鶯兒無關。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清感情,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清感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色出一幅殘敗清暮春圖畫。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後,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惜此時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清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汙損,詞人痛惜之情可見。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清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彷彿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清聲音,“弦弦掩抑聲聲琶”,那弦絃聲聲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憐,即北齊後主高緯寵幸清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後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當此即將逝去清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清情琶飛越千里關山,追尋天涯遊子。這裡,作者年寫清是由春天清匆匆歸去而引起清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託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清悲慨。

  最後,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清楊花——這一暮春特有清風光:只見那如雪清飛花飄揚,是那樣清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清畫堂朱戶。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傷春、惜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清情懷,寄寓了作者深沉清身世感慨。全詞融情於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清生活,寫出了自己清性情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清傷春詞。

  王安國

  王安國(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寧進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詩人。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王安國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4

  清平樂·春晚宋朝

  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清平樂·春晚》譯文

  怎麼都無法將春天留住,白白地讓黃鶯唱個不停。昨夜一場風雨的侵凌,讓這滿地都是髒汙的凋落殘花。

  小憐姑娘剛剛彈起琵琶,拂曉她思緒萬千縈繞天庭。隨風飄揚的楊絮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清平樂·春晚》註釋

  清平樂(yuè):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

  宮錦:宮廷監製並特有的錦緞。這裡喻指落花。

  “滿地”“昨夜”二句:應作倒裝理解。

  小憐:北齊後主淑妃馮小憐,善彈琵琶。這裡借指彈琵琶的歌女。

  楊花:一作“梨花”。

  《清平樂·春晚》賞析

  此詞上片以倒裝句式描繪暮春蕭條的景色,抒寫惜花惜春的情意,表達以作者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惆悵情懷;下片抒寫暮春傷逝念遠的幽怨,以暮春紛飛的楊花不肯飛入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表達以作者不親權貴的品格。全詞情景交融,清新是麗,曲折多致,筆法精妙,堪稱傷春詞中的佳作。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多得不可勝數。這類被人嚼爛以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感。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好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留春不住,費盡借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作者一起筆就寫由於“昨夜雨疏風驟”,南園已滿地殘紅以。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感。此時耳邊傳來以黃借兒不停的啼唱,於是,他彷彿感覺到多情的借兒也正為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借兒語”,好像詞人嘆息。寫借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感,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與借兒無關。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感情,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藉藉兒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感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畫。開頭從聽借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後,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傳如宮錦,可惜此時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以!“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汙損,詞人痛惜之情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彷彿從遠處傳來歌女小雄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絃聲聲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雄,即北齊後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後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詞中“小雄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雄》詩“灣頭見小雄,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是動人,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飛越千里關山,追尋天涯遊子。這裡,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託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後,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這首詞表達以詞人傷春、惜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情懷,寄寓以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融情於景,寫景中融進以自己的生活,寫出以自己的性情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5

  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

  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

  水香塘黑蒲森森,鴛鴦鸂鶒如家禽。

  前村後壟桑柘深,東鄰西舍無相侵。

  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譯文

  柴門一片寂靜屋裡米飯香噴噴,農家炊煙裊裊春雨過後天放晴。

  院內鮮花迷濛山間流水清泠泠,小兒又哭又鬧索要樹上的黃鶯。

  池塘黑水飄香蒲草長得密森森,鴛鴦鸂鶒在水中嬉戲好像家禽。

  村前村後田間地頭桑柘多茂盛,東鄰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養蠶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繭,牧童吹著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山翁好客熱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著指點西坡說瓜豆就要成熟。

  註釋

  黍飯:黃米飯,唐人常以之待客。馨:香。

  濛濛:形容雨點細小。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聲音。

  鸂(xī)鶒(chì):一種水鳥,形大於鴛鴦,而多紫色,好並遊。俗稱紫鴛鴦。唐溫庭筠《開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韻》:“溟渚藏鸂鶒,幽屏臥鷓鴣。”

  桑柘(zhè):桑木與柘木。深:茂盛。

  蠶:農家養蠶女。淥(lù):水清而深的樣子。

  賞析

  貫休是晚唐詩僧,《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這組詩是他在農村為客時的題壁之作,創作時間是晚春時節,具體年份不詳。

  創作背景

  第一首頭兩句寫柴門內外靜悄悄的,縷縷炊煙,冉冉上升;一陣陣黃米飯的香味,撲鼻而來;一場春雨過後,不違農時的農夫自然要搶墒春耕,所以“柴門”也就顯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見,“春雨”下得及時,天晴得及時,農夫搶墒也及時,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見。

  後兩句寫庭院中,水氣迷濛,宛若給庭花披上了輕紗,看不分明;山野間,“泠泠”的流水,是那麼清脆悅耳;躲進巢避雨的鳥兒,又飛上枝頭,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來;一個小孩走出柴門啼哭著要捕捉鳥兒玩耍。這一切正都是寫春雨晴後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說濛濛的景色與泠泠的水聲,單說樹上鶯。樹上鶯尚且如此歡騰聒噪,逗得小兒啼索不休,更可想見大田裡農夫搶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節,然而詩人卻隻字不言農忙而著墨於寫寧靜,由寧靜中見農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節,春雨過後喜悅的心情是農民普遍的心情,詩人妙在不寫人,不寫情,單寫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這樣寫,既緊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稱得上短而精。方東樹謂“小詩精深,短章醞藉”,方是好詩。這詩在藝術上的一個特色,就是它寫得短而精,淺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於“澹中藏美麗”(薛雪《一瓢詩話》),於靜處露生機。

  貫休的詩在語言上善用疊字,如“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陳情獻蜀皇帝》),人因之稱他為“得得來和尚”。又如,“茫茫復茫茫,莖莖是愁筋”(《茫茫曲》),“馬蹄蹋蹋,木落蕭蕭”(《輕薄篇》),等等。這詩也具有這一藝術特色。在四句詩中,疊字凡三見:“寂寂”,寫出春雨晴後山家春耕大忙,家家無閒人的特點:“濛濛”,壯雨後庭花宛若披上輕紗、看不分明的情態:“泠泠”,描摹春水流動的聲韻。這些疊字的運用,不僅在造境、繪形、模聲、傳情上各盡其宜,而且聲韻悠揚,具有民歌的音樂美。在晚唐綺麗纖弱的詩風中,這詩給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第二首從“山家”一家一戶的小環境擴大到周圍的大環境。前三句寫自然景色。“前村後壟”猶言“到處”。這三句中雖無一字讚美之詞,然而田園的秀色,豐產的景象,靜穆的生活氣息已是觸目可見,具體可辨,值得留戀。且不說桑柘的經濟價值,單說蒲,蒲嫩時可食,成熟後可織蓆制草具,大有利於人。再說鴛鴦鸂鶒尚且寧靜地生活著,何況乎人。這就又為第四句“東鄰西舍無相侵”作了鋪墊與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長,總離不開人的辛勤培植。詩句不言村民勤勞智慧,而頌揚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麗、物產豐盛、生活寧靜、村民勤勞的環境裡,“東鄰西舍”自然相安無事,過著“無相侵”的睦鄰生活。沒有強凌弱、眾暴寡、爾虞我詐、互相爭奪等社會現象。很明顯,透過農家寧靜生活的描寫,詩人作為佛門人士,也不免寄託了詩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這自不待言。

  詩的後四句,一口氣寫了包括作者在內的四個人物,在同類唐詩中,這還是不多見的。這四句從生活在這一環境中人物內心的恬靜,進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愛。寥寥幾筆,把繭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聲悅耳的客觀景緻,寫得逼真如畫;蠶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難想見,蠶娘喜獲豐收,其內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頑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誼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詞語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動作、情態、聲音、笑貌及其淳樸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進一步顯現出來;而詩人“我”,處在這樣的環境裡,不待言,其流連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詩在末尾用一“熟”字狀“西坡瓜豆”,繪出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回應上文滿塘黑壓壓的蒲與到處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見了喜煞。全詩至此戛然而止,卻留下耐人回味的餘地。

  比起晚唐那些典雅、雕飾、綺麗、纖弱的詩來,貫休以其作品明快、清新、樸素、康健之美,獨樹一幟。明代楊慎指出:“貫休詩中多新句,超出晚唐”(《升庵詩話》),真可謂獨具隻眼。

  貫休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市遊埠鎮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畫僧、詩僧。七歲出家和安寺,日讀經書千字,過目不忘。唐天覆間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禪月大師”,賜以紫衣。貫休能詩,詩名高節,宇內鹹知。嘗有句雲:“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時稱“得得和尚”。有《禪月集》存世。亦擅繪畫,尤其所畫羅漢,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群,筆法堅勁,人物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誇張,所謂“梵相”。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存世《十六羅漢圖》,為其代表作。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6

  原文: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翻譯

  風停了,塵土裡帶有花的香氣,花兒已凋落殆盡。日頭已經升的老高,我卻懶得來梳妝。景物依舊,人事已變,一切事情都已經完結。想要傾訴自己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

  聽說雙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雙溪蚱蜢般的'小船,載不動我許多的憂愁。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黃盛璋《李清照事蹟考辨》:“詞意寫的是暮春三月景象,當做於紹興五年三月。”又《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紹興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圍亳州。壬午,偽齊犯安豐,韓世忠遊擊金人於大儀鎮,敗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圍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馬圖》序雲:“今年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浙江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臨安泝江,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邸。”其時金兵進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2、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9月版:第119—121頁.

  參考資料: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註.濟南:濟南出版社,20xx年1月版.@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9月版:第119—121頁.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7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屨或幽尋。惟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譯文

  春風雖然把百花取走,卻酬謝人清涼的綠陰。幽暗的池邊小路十分寧靜,草木掩隱的園屋多麼深沉。我時而開啟床鋪稍事休息,時而扶著手杖去尋幽探勝。只看見鐘山的小鳥飛來,經過我這裡留下了一串動聽的歌聲。

  《半山春晚即事》註釋

  ⑴半山:在江蘇江寧,由縣東門到鐘山,恰好為一半路程,故稱作半山。春晚:即晚春,暮春。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詩。

  ⑵春風:一作“晚風”。

  ⑶酬:報酬,贈答,這裡是“賜予,帶給”的意思。清陰:清涼的樹陰。

  ⑷翳翳(yì):樹陰濃暗的樣子。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樹枝交接覆蓋的樣子。園屋:田園、房屋。深:幽陰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臥具。每:每每,常常。

  ⑺杖屨(jù):拄杖漫步。或,有時。幽尋,探尋風景之勝。這兩句是說,常常無事休息,有時又上山看看風景。

  ⑻北山:即鐘山。南朝宋周顒與孔稚圭曾隱居於此,後周顒離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譏刺。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詩,寄託真心隱逸的心境。

  ⑼遺(wèi):贈送,這裡引申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聲。

  《半山春晚即事》賞析

  這首詩表現了王安石隱退生活的一個側面。

  起首二句至為奇妙,寥寥十字,摹盡春色的變化,顯示了一幅綠肥紅瘦的景象。陳衍說起二句本於唐人“綠陰清潤似花時”,但安石的兩句含義卻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濃烈得多,韻味也勝過許多。常人寫紅花凋謝,會有惋惜之情,而使詩歌染上一層淡淡的哀愁。此詩卻不然,詩人以積極的人生態度來表達,所以在他筆下展現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風是無法“取”將花去的,但若沒有這個“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現自然景象之變換;春風也不會“酬”與清陰,但若沒有這個“酬”字,就不能體現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懷。若無此二字,詩人的達觀,春風的和煦,就不能躍然紙上了。

  春風慷慨賜與清陰,詩人於是盡情去欣賞。所以三、四句以“清陰”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樹木茂密的狀貌,“交交”,則是形容樹木相互覆蓋交加的樣子。只見那小路沿著山坡在茂密的樹林中蜿蜒曲折,伸向遠處,一片靜謐,在蔥蘢的深處,園屋隱約可見。這兩句寫靜,略有唐人常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題破山寺後禪院》)的風味。然而常建的詩是禪寂之靜,此詩用了“翳翳”、“交交”,顯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筆鋒一轉,順勢推出主體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擷取兩個生活片斷來刻畫半山園主人的風神。或居家憑几小憩,或尋幽拄杖獨行。兩者雖是一靜一動,但同樣表現了詩人恬淡安寧而又欣然自樂的心境。

  在此寧謐的氛圍裡,突然傳來陣陣清脆悅耳之聲,抬頭看去,原是北山一鳥,掠飛而過,留下一片“好音”。這兩句極富韻味。北山即鐘山,六朝時周顒曾隱居於此。此時的北山,除了詩人獨步尋幽之外,杳無人跡,只有聲聲鳥鳴,偶爾來慰其岑寂。詩人在平夷沖淡的外表下,懷孤往之志、舉世無人相知的感慨顯示於言外。

  《半山春晚即事》創作背景

  王安石於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退居江寧。元豐中營建園宅,稱半山園,因其地距白下門與鐘山均為七里,正在一半路程中,並自號半山,此詩即作於此時。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8

  春晚

  宋代:左緯

  池上柳依依,柳邊人掩扉。

  蝶隨花片落,燕拂水紋飛。

  試數交遊看,方驚笑語稀。

  一年春又盡,倚杖對斜暉。

  譯文:

  池上柳依依,柳邊人掩扉。

  池塘邊上楊柳依依,柳樹旁的人家緊緊關著門窗。

  蝶隨花片落,燕拂水紋飛。

  蝴蝶伴著落花翩翩飛舞,燕子輕掠過水麵帶起一圈圈漣漪。

  試數交遊看,方驚笑語稀。

  想要約上一些朋友一同欣賞欣賞,方如夢醒明白同行賞春的老友少了。

  一年春又盡,倚杖對斜暉。

  一年的春天又要接近尾聲,獨自倚著柺杖面對落日餘暉。

  註釋:

  池上柳依依,柳邊人掩扉(fēi)。

  掩扉:門扇。

  蝶隨花片落,燕拂水紋飛。

  試數交遊看,方驚笑語稀。

  一年春又盡,倚杖對斜暉。

  斜暉:指傍晚西斜的陽光。

  賞析:

  這首詩前四句選用依依的楊柳、飛舞的蝴蝶、飄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繪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圖。後四句,詩人由晚春之景聯想到人生,惆悵不已。第三聯,不僅寫出了詩人篤重友情,要與朋友一起欣賞這美景,而且以“笑語”反襯“驚”,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心靈震動之強烈。最後一聯,詩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終結,斜暉是一日之終止,倚杖於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滿了寂寥哀傷之情。結尾含蓄蘊藉,餘味無窮。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9

  原文:

  荒園蕭瑟懶追隨,舞燕啼鶯各自私。

  窗下日長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詩。

  吾衰久矣雙蓬鬢,歸去來兮一釣絲。

  想見籬東春漲動,小舟無伴柳絲垂。

  譯文

  荒蕪的園子冷落悽清,我懶得去尋遊觀賞;燕子、黃鶯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顧自家歡樂。

  白天愈來愈長,正好在窗下多睡一會兒;酒樽前花兒已經凋謝,不能再激發詩情。

  我久已老(夢不見周公),只落得兩鬢蓬亂;棄官回鄉吧,跟一竿釣絲相伴。

  可以想見竹籬東面,春水已經漲滿;柳絲低垂的岸邊,小船兒正孤單地搖晃。

  註釋

  追隨:追尋趕趁。

  各自私:這裡是說燕子、黃鶯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顧自家歡樂。

  樽(zūn):這裡指酒樽。

  不供詩:不能提供詩的題材,不能激發詩情。

  吾衰久矣:《論語·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裡說“吾衰久矣”,委婉地表示了對當今久無周公這樣的明主聖人的慨嘆。

  蓬鬢(péng bìn):鬢髮蓬亂,是失志、失寵之態。鮑照《擬行路難》:“形容憔悴非昔悅,蓬鬢衰顏不復妝。”

  歸去來兮:陶潛有《歸去來兮辭》表達棄官歸田的心態。

  籬東:隱指隱居之地。陶潛《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春漲動:春水開始增漲。春季漲水*漲。

  賞析:

  此詩作於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參知政事僅兩個月,便因與孝宗政見不合而落職,回到故鄉吳縣,於是詩人懷著難遇明主想要隱退的心情寫下了這詩。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10

  原文:

  清平樂·上陽春晚

  [唐代]溫庭筠

  上陽春晚,宮女愁蛾淺。新歲清平思同輦,爭奈長安路遠。

  鳳帳鴛被徒燻,寂寞花瑣千門。競把黃金買賦,為妾將上明君。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上陽宮的春色已漸漸晚去,宮女的蛾眉在愁緒裡日日暗淡。太平新年的時候,更盼望著能與君王同車而行,怎奈去往長安的路是那樣的遙遠。

  一次次空燻帳簾錦被,千叢花鎖鎖住了一道道門,也將寂寞深深地鎖在了門裡。只能像陳皇后黃金買賦呈送給君王,長門裡盼望與君王相見。

  註釋

  1.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憶蘿月”“醉東風”。《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併入“越調”。雙調四十六字,上闋四仄韻,下闋三平韻。

  2.上陽:唐代宮名,今洛陽市境內。《新唐書·地理志》:“東都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柳色未饒秦地綠,花光不減上陽紅。”

  3.愁蛾:帶愁的蛾眉。淺:顏色暗淡。

  4.新歲:猶新年。清平:世道太平。輦(niǎn):古時用人力拉的車子,後多用來指皇帝坐的車。《通典·禮典》:“夏后氏末代制輦,秦為人君之乘,漢因之。”《一切經音義》:“古者卿大夫亦乘輦,自漢以來,天子乘之。”

  5.爭奈:怎奈,怎能奈何,沒有辦法的意思。長安:唐代君王所住之地,京都。這裡說“長安路遠”,含義是君王與宮女們的關係疏遠。

  6.鳳帳:織有鳳凰花飾的帳子。鴛被:繡有鴛鴦的錦被。徒:空,白白地。燻(xūn):加熱香草、香料使之發煙,以其煙燻製衣被,使衣被染有香氣。

  7.瑣:同“鎖”,封閉住。千門:眾多宮門。這裡指宮殿。

  8.“競把”二句:爭著把黃金去買辭賦,請為她呈送給英明的君王。黃金買賦:典出司馬相如《長門賦序》:“漢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於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幸。”上,呈上,獻上。明君,聖明的君王。

  賞析:

  此詞上闋寫的是宮女春晚愁容,以及新的一年給她帶來的希望以及失望。“春晚”交代了時節,也暗喻宮女的青春在類似牢獄的深宮裡幾近消磨殆盡。“愁蛾淺”寫女子的蛾眉逐漸變淺,實際上是一種誇張的手法,用來體現宮女的愁之深切。“爭(怎)奈”寫出了宮女的複雜矛盾的內心掙扎,在希望之後的失望,是一種近乎絕望的心態。

  下闋寫宮女所處的囚籠一樣的環境,以物寄怨,烘托她寂寞、孤獨的心態。“徒”字暗示了不知多少次宮女為了君王的親臨做準備,但是每一次都是失望而終,終於因為深切的期盼痴傻成癲,隱含了一種悲切的痛苦。“瑣(鎖)”字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寫宮女被封閉在深宮,切斷了和外界的聯絡,鎖住了她生命中原本該擁有的那些美好的東西,剩下的只有無盡的期盼、一次次的失望以及深入骨髓的寂寞。最後二句運用漢武帝陳皇后“黃金買賦”的典故,表示宮女的愁苦以及她們的願望,寫她們最後的希望與掙扎。這是在絕望之後新長出來的希望的枝椏,可是竟也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實現。

  詞中寫可憐女子有幸於君王的相思之愁,在一定意義上寄託了宮女對愛情、幸福和自由的渴望與憧憬,但最終陳皇后那種被漢武帝拋棄的命運無情地降臨在她們身上,黃金買賦的悲劇代代重演。詞人抓住了宮女天真無知、爭寵獻媚的心理弱點,對她們身陷囹圄、落入深淵從而致使她們情愛飢渴、人性遭受極度壓抑的悲情結局,用白描的手法抒寫了出來。作品含而不露,鋒芒所向對準了那個縱情聲色,致使無數無辜女子青春、愛情甚至生命白白被葬送的“明君聖主”,對封建社會這種吃人的後宮制度進行了揭露與譴責。

  全詞詳略得當,寫宮女愁容的部分一筆帶過,寫心態時則是細膩而婉轉,一面是“思同輦”,一面又是“長安路遠”,把這種矛盾的心理、痛苦的情感寫得栩栩如生。詞人對宮女這種希望與失望之間掙扎的描寫,也是在構思上與其他宮怨詞的不同之處。

  此詞是詞人在承襲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元稹的《宮詞》等唐詩中現實主義成分的基礎上把宮怨之思搬進了詞這種新的消學體式中的一種嘗試。他從詩的窠臼中走出來另闢蹊徑,拓展了詞的意境和題旨,擴大了消學的表現功能,透過句式、音韻的變換表達出多方面的思想情感。這就是消學創新。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11

  人月圓·春晚次韻

  萋萋芳草春雲亂,愁在夕陽中。短亭別酒,平湖畫舫,垂柳驕驄。一聲啼鳥,一番夜雨,一陣東風。桃花吹盡,佳人何在,門掩殘紅。

  創作背景

  此曲是賡和何人原韻、作於何時何地均不可考。但可以肯定是寫故地重遊而伊人不在的感慨。作者在暮春傍晚佇立昔日送別之地,觸景生情,睹物感舊,沉浸在綿綿離恨和悽然惆悵之中不能自拔,故作此曲。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萋萋芳草、濃雲慘淡,籠罩在血色殘陽裡。我想起以前在亭子裡與你飲酒惜別,那時和現在一樣,碧綠的湖水上飄著畫舫,垂柳之下還有一匹駿馬。鳥雀聲聲啼,一番春雨下,攜起一片東風。東風把桃花都吹落了,佳人還是不在。

  註釋

  人月圓:曲牌名,屬黃鐘調,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五句兩平韻,後片六句兩平韻;次韻: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

  萋萋:形容草葉的繁茂。

  短亭:舊時離城五里處設短亭,十里處設長亭,為行人休憩或送行餞別之所。

  畫舫:裝飾華美的遊船。

  驕驄(cōng):健壯的驄馬,泛指駿馬。

  賞析

  上片是寫春日送別。“萋萋芳草春雲亂,愁在夕陽中”首二句寫景興起離愁。“萋萋”是視覺,狀草之茂盛;“芳草”是嗅覺兼視覺,散發芳香的春草。“萋萋芳草’’,年年復生蔓延,人力除不斷,野火燒不盡,恰似離人心中的愁恨難以排除,觸而復發,不斷滋長。故四字未寫離情,而離情已寓其中。萋萋芳草連天,黃昏亂雲飛渡,再加上一抹黯淡的夕陽籠罩,便構成了一片淡煙暮靄的悽迷境界,與離人內心紛亂的愁緒適相契合。“春雲”、“夕陽’’又暗用江淹《休上人怨別》:“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之意,遙為結尾“佳人何在”伏下暗脈,可謂針線細密。“短亭別酒,平湖畫舫,垂柳驕驄。”三句折入對昔日離別的回憶:那短亭餞行時舉杯相勸的別酒,那平湖中比肩分袂時的畫舫,那系在垂柳之下載我離去的青白雜毛的駿馬,以及那折柳送行的情景,至今仍宛然在目,歷歷如現;短亭、平湖、垂柳依然猶在,而伊人無跡了。這裡又暗用秦觀《八六子》詞中“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而此曲只用三個名詞片語鼎足對舉,僅展現三個場景,無一動詞或情語,而其別時之叮嚀囑咐,纏綿眷戀之情,及今日睹物神傷,悽然欲絕之狀,無不隱藏於字裡行間。故融情於景,更見詞約意豐;青勝於藍,用典不露痕跡。

  下片寫別後感受。“一聲啼鳥,一番夜雨,一陣東風”三句,既是眼前實景,又是作者由回憶轉入現實的音響媒介,是視象也是聽覺。疊用三個數量詞,不僅對偶巧妙,音律上亦造成反覆詠歎,迴腸蕩氣,而意境上亦尤具匠心:表明多種音響的再三催促警醒,才把沉醉於回憶中的詩人拉回到眼前現實,足見其回憶尋覓之久,沉湎眷念之深;而“夜雨”“東風”又為下文“桃花吹盡”埋下伏筆。結尾三句正面揭示故地重遊的落空,離恨惆悵愈發不可收拾。三句化用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境比崔詩更為凝練悽絕,而又與開頭首尾呼應。

  整首小令都是在寫景,但其實也是在寫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深深的離別之愁融合進了景色當中,鍛字煉句極為周到,用詞清新工整,但表達的情感卻綿延不絕,正是作者過人之處。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12

  鶯啼序·春晚感懷 宋朝 吳文英

  殘寒正欺病酒,掩沈香繡戶。燕來晚、飛入西城,似說春事遲暮。畫船載、清明過卻,晴煙冉冉吳宮樹。念羈情、遊蕩隨風,化為輕絮。

  十載西湖,傍柳繫馬,趁嬌塵軟霧。溯紅漸、招入仙溪,錦兒偷寄幽素。倚銀屏、春寬夢窄,斷紅溼、歌紈金縷。暝堤空,輕把斜陽,總還鷗鷺。

  幽蘭旋老,杜若還生,水鄉尚寄旅。別後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雨。長波妒盼,遙山羞黛,漁燈分影春江宿,記當時、短楫桃根渡。青樓彷彿。臨分敗壁題詩,淚墨慘淡塵土。

  危亭望極,草色天涯,嘆鬢侵半苧。暗點檢,離痕歡唾,尚染鮫綃,嚲鳳迷歸,破鸞慵舞。殷勤待寫,書中長恨,藍霞遼海沈過雁,漫相思、彈入哀箏柱。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

  《鶯啼序·春晚感懷》譯文

  暮春的殘寒,彷彿在欺凌我喝多了酒,渾身發冷而難受,我燃起沉香爐,緊緊地掩閉了沉香木的華麗的窗戶。

  遲來的燕子飛進西城,似乎在訴說著春天的風光已衰暮。

  畫船載著酒客遊客玩西湖,清明佳節的繁華就這樣過去了,看著暗煙繚繞著吳國宮殿中的樹木,我的心中有千萬縷羈思旅情,恰似隨風遊蕩,化作了柳絮輕揚飄浮。

  我曾經有十年的生活在西湖,依傍著柳樹繫上我的馬匹,追隨著芳塵香霧。

  沿著紅花爛漫的堤岸,我漸漸進入仙境般的去處。你叫侍兒偷偷送來情書,把一懷芳心暗暗傾訴。

  在溫馨幽密的銀屏深處,有過多少快樂和歡娛,可惜春長夢短,歡樂的時光何其短促。

  你摻著紅粉的眼淚,沾溼了歌扇和金錢刺繡的衣服。西湖的湖堤昏瞑空寂,夕陽中的西湖美景,全都讓給了那些鷗鷺。

  幽蘭轉眼間就已經老去了,新生的杜若散發著香氣。我在這異地的水鄉漂泊羈旅。

  分別後我也曾訪過六橋故地,卻再也得不到關於佳人的任何資訊。往事如煙,春花枯萎,無情的風風雨雨,埋葬香花和美玉。

  你生得是那樣的美麗,清澈透明的水波,卻要把你的明眸妒忌,那蒼翠蔥蘢的遠山,見到你那彎彎的秀眉也要含羞躲避。

  江面上倒映著點點漁燈,我與你在畫船中雙棲雙宿。當年在渡口送別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你住過的妝樓依然如往昔,分手時我曾在敗壁題寫詩句,和著淚水的墨痕已經蒙上了灰塵,字跡也已經變得慘淡而又模糊。

  登上高高的亭樓我凝神騁目,只見一璧芳草延到天邊處,嘆息自己那一半已經雪白如苧的鬢髮。

  我默默地翻檢著舊日的物品。

  你留下的絲帕上,還帶著離別時的淚痕和香唾,那是以往悲歡離合的記錄。

  我就像垂下翅膀的孤鳳忘記了歸路,又像孤苦無依的孤鸞懶得飛翔起舞一樣。

  我要把滿心的悲傷痛恨寫成長長的情書,但見藍天大海上沉沒鴻雁的身影,有誰來為我傳達相思的情愫。

  只能把相思之苦寄託在哀箏的弦柱,獨自彈出滿心的愁苦。千里的江南處處令我傷心,你的靈魂是否就近在眼前呢,你可以聽見了我哀怨的詞章如泣如訴?

  《鶯啼序·春晚感懷》註釋

  病酒:飲酒過量而不適。

  沉香:沉香木。著旬香料。

  吳宮:泛指南宋宮苑。臨安舊屬吳地,故云。

  羈情:指情思隨風遊蕩。

  嬌塵軟霧:這裡形容西湖熱鬧情景。

  溯:逆河而上。

  入仙溪:用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這裡指女子所住的地方。

  《鶯啼序·春晚感懷》賞析

  本詞是春晚感懷傷離悼亡之作。一共四片240字,是最長的詞調。本詞興寫春晚感懷,融傷春、懷舊、悼亡於一體,情感真摯深切。第一片以寫景起興,寫暮春景色,引出羈旅之感和憶舊友之情。第二片敘述當年和情人念西湖的豔遇歡情。第三片寫重念湖上而物是人非,可惜往事只可成追憶。第四片結束全篇,寫相思之苦,傷春嘆老,興發尋死者的無限哀悼。本詞描寫哀春傷別而飽含悼亡之意。所悼者當然是作者杭州之愛妾。第一片以景匯入,描繪瞭如畫般的風景,暗暗比喻了傷春怨別之情。“念羈情”三句是啟下,暗轉到下片對往事的回憶。第二片追溯到以前的情事,描寫了情人初遇時的情景。極力描繪當年與戀人一見鍾情,幽會之會愛的風情。“暝堤空,輕把斜陽,總還鷗鷺”三句極其含蓄溫婉,帶有很強的暗示性。錦兒傳書,戀人相之留宿在尋香暖玉,當然沒以心思去觀賞斜陽映照的美景了。故曰“總還鷗鷺”,情景交融,可謂生花妙筆。第三片描述別後種種情事,流光飛逝,物是人非,自身羈旅,伊人已逝,空見壁間題詩,睹物感愴。側重於悼亡。第四片總束全篇,極力描寫了相思之苦與悼亡之情。全篇情深意摯,字凝語練,結構縝密大開大闔。層次分明,是吳文英的代表作之一。陳廷焯贊本詞曰:“全章精粹,空絕千古”(《白雨齋詞話》)。

  這是吳文英為悼念亡妾而做的一首詞,儘管後世學者對其創作背景及主旨多有爭,但詞中所彰顯的懷悼之意是顯而易見的。這首詞在《宋六十名家詞》中又題作‘春晚感懷’、‘感懷’,實際就是懷舊與悼亡之意。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夢窗在蘇州曾納一妾,後遭遣去。在杭州亦納一妾,後則亡歿。”“集中懷人諸作,其時夏秋,其地蘇州者,殆皆憶蘇州遣妾;其時春,其地杭州者,則悼杭州亡妾。”《鶯啼序》就是悼念亡妾諸作中篇幅最長、最完整、最能反映與亡妾愛情關係的一篇力作。它不僅形象地反映出與亡妾邂逅相遇及生離死別,而且字裡行間還透露出這一愛情悲劇是由於某種社會原因釀成的。它感情真摯,筆觸細膩,寄慨遙深,非尋常悼亡詩詞之可比。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13

  題春晚

  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

  吟餘小立闌干外,遙見樵漁一路歸。

  翻譯

  落花紛紛我在夕陽的餘暉中把門關上,天邊有幾隻歸巢的烏鴉繞著樹林盤旋。

  吟完詩在欄杆邊小立片刻,遠遠望見漁夫樵子一個個走在回家的路上。

  註釋

  春晚:暮春傍晚。

  夕暉:夕陽的餘暉。

  昏鴉:黃昏時的烏鴉。

  傍:圍繞。

  吟:誦讀詩文。

  闌干:欄杆。

  樵漁:樵夫、漁夫。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頤任南康知軍。一個暮春之晚,見景色動人而作此詩。

  賞析

  “題春晚”之“春晚”,據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詩所描寫的,乃是鄉村暮春晚景。

  紅日西沉,夜色降臨之前,一位“吟餘小立闌干外”的詩人,正在遊目觀賞村野景緻。吟,可以指作詩,亦可以指誦讀詩文。這位詩人白晝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時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樓臺(其居處是簡陋小樓,故有“柴門”之語)欄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時所見之景。

  他先近看柴門。時已晚春,花兒紛紛飄落,有的還飄進了門內,把那夕陽的餘輝擋在門外,可見落花堆積之多。繼而又遠看樹林。稍遠處有一片樹林。蒼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幾隻黃昏時的烏鴉,忽高忽低、時上時下,緊挨林子飛著。將烏鴉稱為“點”,是因為距離較遠,天色昏暗,望去像“點”一樣。最後詩人放目遙望,在那鄉間小路的盡頭,遠遠望見樵夫漁子,擔柴捕魚,一路歸來。

  展現在詩人眼前的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題中“晚”字,而起筆“花落”則點明瞭“春”字(詩中指暮春)。三景相合,融匯成村野薄暮時分諧和、靜謐的意境。然而,詩人筆下所的靜境,又並不顯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鴉在“飛”,人正“歸”。點綴在詩行之中的三個動詞,為這靜謐的環境增添了鳥飛魚躍的活潑氣息,詩人就置身在這恬靜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饒有興味地“小立”觀賞。

  周敦頤是北宋理學的開山鼻祖。理學家論人物,頗重所謂“氣象”。程顥曾說:“自再見周茂叔之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說的是茂叔(周敦頤)為人的氣象。此詩的境界與他的為人一樣,也是靜而不寂,饒有生意,頗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述而》)的氣象。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14

  清平樂·春晚原文、翻譯及賞析(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

  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宋代·王安國《清平樂·春晚》

  譯文

  怎麼都無法將春天留住,白白地讓黃鶯唱個不停。昨夜一場風雨的侵凌,讓這滿地都是髒汙的凋落殘花。

  小憐姑娘剛剛彈起琵琶,拂曉她思緒萬千縈繞天庭。隨風飄揚的楊絮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註釋

  清平樂(yuè):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

  宮錦:宮廷監製並特有的錦緞。這裡喻指落花。

  “滿地”“昨夜”二句:應作倒裝理解。

  小憐:北齊後主淑妃馮小憐,善彈琵琶。這裡借指彈琵琶的歌女。

  楊花:一作“梨花”。

  賞析

  此詞上片以倒裝句式描繪暮春蕭條的景色,抒寫的花的春的宵意,表達了作者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惆悵宵懷;下片抒寫暮春傷逝念遠的幽怨,以暮春紛飛的楊花不肯飛入權貴人家的人堂朱戶,表達了作者不親權貴的品就。全詞宵景交融,清新婉麗,曲折多致,筆法精妙,堪稱傷春詞中的佳作。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多得不可勝數。這類被人嚼爛了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來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來。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好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作者一起筆就寫由於“昨夜雨疏風驟”,南園已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來。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於是,他彷彿來覺到多宵的鶯兒也正為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像詞人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來,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與鶯兒無關。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來宵,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宵,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來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人。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後,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的此時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汙損,詞人痛的之宵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彷彿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絃聲聲正是的春的花之宵。小憐,即北齊後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後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宵思飛越千里關山,追尋天涯遊子。這裡,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來,隱隱寄託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後,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人堂朱戶。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傷春、的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宵懷,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來慨。全詞融宵於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宵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15

  念奴嬌·洞庭春晚原文

  洞庭春晚,舊傳恐是,人間尤物。收拾瑤池傾國豔,來向朱欄一壁。透戶龍香,隔簾鶯語,料得肌如雪。月妖真態,是誰教避人傑。

  酒罷歸對寒窗,相留昨夜,應是梅花發。賦了高唐猶想像,不管孤燈明滅。半面難期,多情易感,愁點星星發。繞樑聲在,為伊忘味三月。

  翻譯

  洞庭春喝得比較晚,洞庭湖的春天也來得晚,舊時相傳大概就這樣,但確實人間物之絕美者。收拾瑤池的時候,把她從瑤池移到朱欄這邊來的,是傾國仙姝。可以透出室外散發陣陣的香味,使黃鶯隔簾而語,姑射仙子,玉肌冰骨,潔白如雪,令人神移。月夜下的姿態,怎能不使狄仁傑避讓?

  酒宴歸來,對著寒窗,彷彿記起昨夜乘醉賞花,梅花應該正在開放。猶如楚襄王夢見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賦高唐一樣,久久不能忘懷,不管燈的明亮或者熄滅,如此美好晤面恐難以後再難遇見了,然而多情之人易於傷感,以致為愁而鬢髮斑白。猶如聽了韓娥的歌聲,舜的音樂,縈繞腦際,經久不忘,甚至達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註釋

  洞庭春:又為酒名。這裡也指洞庭的春天。

  尤物:舊稱絕色女子。亦指物之絕美者。

  瑤池:神話中稱西王母所住的地方。

  龍香:指龍涎香。

  人傑:當指狄仁傑。

  高唐:宋玉有《高唐賦》。

  難期:難以實現。

  星星發:斑白之發。

  繞樑聲:即餘音繞樑。極言《韶》樂之美。

  賞析

  這首詞是詠梅的,主要是用擬人手法描述所詠之物,也是在抒發對佳人的思慕之情。

  詞開頭三句寫其美,寫其給人的總體印象。劉後村詠梅詩說:“世間尤物難調護,寒怕開遲暖怕飛”(《全芳備祖前集》卷一)作者說他所詠之物“舊傳恐是,人間尤物”,使用“尤物”二字,一方面說明它是“物之絕美者”,另一面也暗示出所詠之物為梅。“收拾”二句寫其來歷。辛棄疾在《瑞鶴仙·賦梅》詞中稱梅有“瑤池舊約”,而在《念奴嬌·題梅》詞中又說:“不如歸去,閬苑有個人惜”,均說梅同瑤池有密切關係。此處與之同意,言其所詠之物是從瑤池移到朱欄這邊來的,是傾國仙姝,進一步暗示他吟詠的是梅。

  “透戶”三句寫其特點。一是如姑射仙子,玉肌冰骨;二是特香,可以透出室外,使黃鶯隔簾而語,令人神移。結尾二句言其為花妖。一方面照應“瑤池傾國豔”五字,另一方面寫其有迷人的魅力,進一步揭示其無與倫比的美色。

  “酒罷”三句追憶昨夜所見。如果說“月妖”二句是寫花避人,而過片三句則寫人憐花,詞的意脈似斷而實續。言昨夜晚間,痛飲洞庭春,意欲一睹“月妖真態”,但他避而不見,及歸對寒窗,彷彿記起昨夜乘醉賞花。“應是梅花發”,點明所詠之物為梅,使人豁然開朗,醒明瞭題旨。

  “賦了”二句寫昨夜賞梅給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猶如楚襄王夢見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賦高唐一樣,久久不能忘懷,而“不管孤燈明滅。”可見其感情何等專注,而他對梅花之美又是多麼神往。

  “半面”三句宕開一筆,言如此美好晤面恐難再逢,然而多情之人易於傷感,以致為愁而鬢髮斑白。結尾二句寫其印象之深刻,猶如聽了韓娥的歌聲,舜的音樂,縈繞腦際,經久不忘,甚至達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這首詞看似以人擬花,其實也很可能又以物擬人,借梅花寫其意中人,故詞中所詠之物與人若即若離而又不即不離,達到了物人合一的境界,藝術上達到了極高境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