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合集15篇)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合集15篇)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

  閩中秋思

  杜荀鶴〔唐代〕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鑑賞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詩的開篇,即寫閩中秋景。詩人以極為細膩的筆觸,以雨中紫菊的豔麗色彩和風裡紅蕉的清脆樂音,新鮮生動地寫出了南國特點。前句的一個“勻”字,極準確地勾畫出雨的細密,雨的輕柔。在那動人的叢叢紫菊前,雨是那樣的溫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將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濃淡均勻,讓人賞心悅目;而後句的“弄”字,則以擬人的手法將“風”人格化。閉著眼想想,風吹紅蕉,蕉葉聲聲有韻,這該是怎麼的一種情致。這樣的一幅聲色俱備的圖畫,是很容易讓人陶醉的。

  接下來的三、四兩句,詩人有意地拓開一筆,將筆觸延伸到人們的目力的盡處:“北畔是山南畔海”,詩句看似極為平實,卻高度地概括出閩中的地勢:北邊是山,山道彎彎;南邊是海,海浪滔滔。風景美妙得可以入畫,可以為詩,可以作為旁觀者興奮地指手畫腳,可是,真的走馬行船卻實在不易。於是,便有了結句的“只堪圖畫不堪行”。這不僅是詩人由衷地慨嘆,也是全詩旨意之所在。

  詩為詩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過這些“紫”、“紅”的耀眼色彩,透過那些音韻和諧的聲響,不難發現,詩人抒寫的,原來是濃濃的思鄉情懷,詩人筆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覺地印上了深深的鄉愁的印記。於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為詩人一種情感的載體,成為詩人以景抒情的絕佳選擇。這就是所謂“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詩人跋涉異鄉,旅途艱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懷鄉之感,則成為一種必然。可詩人在詩中,卻有意識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將極和諧的風景與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從而形成強烈的對比,藉此,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緣於內心深處的隱痛。於是,一種叫作“鄉愁”的東西,也就隱逸於其中,瀰漫於其中。

  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於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蹟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鑑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2

  秋思

  朝代:唐代

  作者: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文

  洛陽城裡颳起了秋風,心中思緒翻湧想寫封家書問候平安。

  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麼沒有寫到之處,在送信之人即將出發前再次開啟信封檢查。

  註釋

  家:一作“歸”。

  意萬重:形容思緒萬千。

  復恐:又恐怕。

  行人:指送信的人。

  臨發:將出發。

  開封:拆開已經封好的家書。

  賞析二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第一句是寫詩人客居洛陽,現在秋天到了。詩人沒有大筆濃墨的渲染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悽慘景象,讀者的閱讀中當然不會有那種“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淒涼感受。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增添了欲歸不得的悵惘,思緒變得更加複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裡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象了。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是詩人的寫信時的心理活動和動作。詩人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寫自己怎麼樣廢寢忘食,挑燈夜戰地寫家書,就是透過這樣一個平凡的動作來說明自己是在寫家書。過去的交通很不發達,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長的旅行,寫一次家書當然要寫長一點了。信寫好了,發現還有的話沒有說,當然要把信開啟來補充一些了。詩人這樣寫詩是很貼近生活的,但是詩歌不僅要貼近生活,還要貼近自己,貼近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思,這樣才會震撼人心。這首詩就做到了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最後兩句。詩人雖然擔心的自己的家書“說不盡”,但是還是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覺得自己沒有寫好。其實,詩人也並非沒有寫完這封信,既然已經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實就是自己的思鄉情節在起作用,總覺得有話沒有說完的感覺,總覺得自己的家書就是這樣的言不盡意。其實,即使是拆開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補充什麼。這就是心靈微妙的變化的反映,詩人透過“又開封”這一動作,清晰地表達了出來,這振動和變化的緣由就是思鄉的情感。從結構上說,這也不是單純的平面層次,是由動作,反映出了心靈的微妙感受的變化。和“斷腸人在天涯”,“萬里悲秋常作客”這樣的詩句表達的情思相比,這是一種內心微妙細膩的情思,詩人用最平易語言表達出來了,沒有過多的渲染和修飾,也是感人至深的。

  全詩一氣貫成,明白如話,樸素而又真實地表達遊子的心態。在訊息傳達不便的封建社會,長期客居異地的人常有類似的體驗,一經詩人提煉,這件極平常的小事、極普通的題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義。後人每每讀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嘆,所謂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譯文二

  洛陽城又開始刮秋風了,涼風陣陣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萬千思緒,便想寫封書信以表對家人思戀。

  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麼沒有寫到之處,在送信之人即將出發前有再次開啟信封檢查。

  賞析

  這是鄉愁詩。透過敘述寫信前後的心情,表達鄉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以下三句是描寫作書前、作書後的心理活動。作書前是“意萬重”,作書後是“復恐說不盡”。“臨發開封”這個細節把“復恐說不盡”的心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託便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麼,又連忙開啟看了幾遍。事本子平,而一經入詩,特別是一經張籍這樣的高手入詩,便臻妙境。這在詩壇上並不是常有的。 當然以家書為題材的作品,在唐詩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參的《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寫作者戎馬倥傯,路遇使者,託傳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作者身陷安祿山佔領下的長安,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來書以慰遠情。他們都用獨特的技巧表達了思家的心情。這首詩與眾不同的是寄深沉於淺淡,寓曲折於平緩,乍看起來,寥寥數語,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

  王安石《題張司業》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頗能道出這首詩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甘苦。詩以秋風起興,這是自《詩經》以來常用的手法。秋風一起,北雁南飛,他鄉羈旅,易觸歸思。例如劉禹錫的《秋風引》就曾說:“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我們再來看看詩人的歷史,原來他本籍吳中(今江蘇蘇州),這又使人想起晉人張翰的故事。據《晉書·張翰傳》說:“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張籍與張翰異代同裡,且俱宦遊北方。張翰因預測到齊王司馬冏即將作亂,知機引退,張籍未必有什麼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見秋風而思故鄉這一點上,卻極其相似。他雖不能像張翰那樣馬上“命駕而歸”,但卻把一腔思鄉之情傾瀉在紙上。這種感物緣情的創作衝動,雖然用的是傳統的手法“起興”,但其中包括如許豐富的內涵,不能不是此詩的一個特色。

  “欲作家書意萬重”,其中的“欲”字緊承“見秋風”。原來詩人的心情是平靜的,像一泓清水。秋風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陣陣漣漪。行文順暢自如,一氣流貫,然而句末“意萬重”三字,忽又來一個逆折,猶如書法上的無垂不縮。因此這裡詩人的感情並未順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開掘。這種手法,看似尋常,實極高超。我們細玩詩意:詩人因見秋風而生鄉思,於是欲作家書,可是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寫起。“意萬重”,乃是以虛帶實。劉禹錫《視刀環歌》雲:“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萬重心”、“萬重意”,俱是極言思想感情的複雜。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個有生活經驗的讀者,都能體會得到。因為是“意萬重”,這家書怎麼寫呢?寫了沒有?作者沒有明言,讓讀者去想象,這就叫做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儘管“意萬重”,無從下筆,但就文意看,家書還是寫了,問題在於匆匆著筆,意猶未盡。“匆匆”二字,生動如畫,既寫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聯絡下文來看,那個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時遇到的:也許就要上馬、上船,即便不像岑參與入京使“馬上相逢”那樣急迫,總還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於捎信人是這樣行色匆匆,寫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筆。由於匆匆落筆,萬重心意一下子很難表達清楚。在這種符合邏輯的描繪之中,詩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說不盡”三字,也與上文“意萬重”緊相呼應,由於“意萬重”,所以才“說不盡”。而“意萬重”也與“見秋風”引起的鄉思相關聯。黃叔燦《唐詩箋註》說:“首句羈人搖落之意已概見,正家書所說不盡者。‘行人臨發又開封’,妙更形容得出。試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領起,便知首句之難落筆矣。”說明下半首的起頭與全詩的起句,環環緊扣,首尾相應。結句更是造語入妙,寫情入微,可稱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雲評論說:“已作家書,而長言不盡,臨發開封,極言其懷鄉之切。”又說:“此類之詩,皆至性語也。”(《詩境淺說續編》)所謂“至性語”,就是說寫出了最真摯的人類共有的感情,而且達於極致。在結構上,上句說“匆匆說不盡”,下句說“臨發又開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氣氛。

  創作背景

  張籍原籍吳郡,他在創作這首詩時正客居洛陽城。當時是秋季,秋風勾起了詩人獨在異鄉的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3

  原文:

  綠蕪凋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

  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

  雲窗靜掩。

  嘆重拂羅衾,頓疏花簟。

  尚有綿囊,露螢清夜照書卷。

  荊江留滯最久,故人相望處,離思何限?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

  憑高眺遠。

  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薦。

  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

  譯文

  秋景蕭條,客子秋心寥落,正如雜草凋敝窮竭至極的臺城。身處異鄉又正逢晚秋心中悲中逢悲,更添傷感。傍晚的雨生起寒意,蟋蟀的嗚聲似勸人機織,間歇聽聞到閨房中的女子正在趕製寒衣之聲。暑去涼來,撤去花簟,鋪上羅裀,織有花紋圖案的竹涼蓆。縱然夏日所用已收藏、疏遠,但還留得當時清夜聚螢照我讀書之綀囊。綀音疏,一種極稀薄之布。

  我在荊江停留的時間越久,老友相對,離別後的思緒無限,無邊懷念汴京之故人,情緒、興致輾轉周折,登臨高處,唯有求得一醉,借酒消愁。訓漉酒竹器,把蟹端上筵席來下酒。忽見夕陽西沉,縱然酩酊大醉,但仍無計逃愁。

  註釋

  齊天樂,詞牌名。又名“臺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夢窗詞集》併入“正宮”(即“黃鐘宮”)。茲以姜詞為準,一百二字,前後片各六仄韻。前片第七句、後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領格,例用去聲。亦有前後片首句有不用韻者。

  綠蕪(lǜwú):長得多而亂的雜草。白居易《東南型一百韻》詩:“孤城覆綠蕪”。

  臺城:舊城名。本三國吳後苑城,晉成帝釋改建為建康宮,為東晉和南朝的宮省所在,所謂禁城,亦稱臺城。故址在進南京玄武湖側。宋洪邁《容齋隨筆·續筆五》:“晉、宋健謂朝廷禁近為臺,故稱禁城為臺城。”此處用以代指金陵古城(即今南京市)。

  殊鄉(shū):異鄉、他鄉。

  秋晚:深秋。

  暮雨:傍晚的雨。

  鳴蛩(qióng)勸織:蟋蟀的名聲就像緊促的織布聲。蛩:蟋蟀,以其聲響織布機響,又名促織。唐孟郊《雜怨》詩:“暗蛩有虛織。”

  花簟(diàn):織有花紋圖案的竹涼蓆。

  綀(shù)囊:粗絲織品做的袋子。

  留滯:擱置;阻塞。

  篘(chōu):漉酒竹器,亦可作動詞。

  蟹螯(xièáo):螃蟹變形的第一對腳。狀似鉗,用以取食或自衛。薦:進,進獻。指把蟹端上筵席來下酒。

  山翁:山翁指山簡,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之幼子,曾鎮守荊襄,有政績,好飲酒,每飲必醉。

  斜照斂:指太陽落山。斂,收,指太陽隱沒到地平線下。

  賞析:

  此詞乃作者在金陵秋日懷念荊州故人之作。全詞既緬懷荊、汴故人,又發抒遲暮悲慨。包涵著深沉的人生意蘊。全幅詞境,時空囊括了暮年與少年,江寧與荊、汴。詞中先寫綠蕪凋盡臺城路,接著匯入雲窗靜掩,繼寫悲秋之感。念舊之意,由此引發遙想荊汴,最後寫出眼前西斂之斜照,抒寫遲暮之悲。整首詞沉鬱蒼涼,筆力不凡。

  “綠蕪凋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清陳廷焯《雲韶集》評此詞說得好:“只起二句便覺黯然銷魂。“沉鬱蒼涼,太白‘西風殘照’後有嗣音矣。”臺城原是東晉、南朝臺省與宮殿所在地,故址在江寧,此指江寧。“綠蕪凋盡”,亦猶其《浪淘沙》詞之“霜凋岸草”,一片深秋景象。“殊鄉又逢秋晚”,點出雙重悲意,殊鄉可悲,秋晚更可悲。起筆二句,造境富於遠神,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的悲慨。以下直至歇拍八句四韻,皆從“秋晚”二字生髮,層層拖出時序變遷之感。“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

  蛩即蟋蟀。其嗚聲似勸人機織,故又名促織。“暮雨生寒”,從膚覺感受寫。“鳴蛩勸織”,從聽覺感受寫,二句對偶,倍增其感。此是從自然一面寫秋感。“深閣時聞裁剪”,則從人事一面寫秋感,語意略同於杜甫《秋興》“寒衣處處催刀尺”。人家裁剪新衣,正暗喻客子無衣之感也。裁剪之聲與上句鳴蛩促織之音緊緊銜接,足見詞人銳感靈心,心細若發。

  “雲窗靜掩。”“靜掩”二字,極寫幽居獨處之寂寞感。此句單句叶韻,又正是承上啟下之句。以上所寫綠蕪凋盡、暮雨鳴蛩、深閣裁剪,皆雲窗之外境。

  以下所寫,則是雲窗之內境。詞境由外而內,遂層層轉深。“嘆重拂羅裀,頓疏花簟。裀者夾褥,簟者竹蓆。暑去涼來,撤去花簟,鋪上羅裀。下一重字、頓字,點出對節候更替之銳感。二句對偶,亦倍增其感。用“嘆”字領之,直寫出不勝惆悵之情。前代詩人常用夏秋之交小小生活用具之收藏,如團扇花簟之類,寓寫人情疏遠乃至世態炎涼之深深悲感。此二句實亦暗帶出此種悲感。“頓疏”二字,下得沉重,但又一筆帶過。其內心悲慨之流露,又是若隱若現,若有若無。尚有綀囊,露螢清夜照書卷。”縱然夏日所用已收藏、疏遠,但還留得當時清夜聚螢照我讀書之綀囊。綀音疏,一種極稀薄之布。二句典出《晉書·車胤傳》:“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讀書。”以綀代練,是因此句第二字須用平聲。詞人當然不必囊螢照讀,此是託寓自己不忘舊情,語甚含婉,意則堅執,隱然有修吾初服之意。荊江留滯最久,故人相望處,離思何限。”換頭三句,追懷荊州之故人。荊江指荊州(今湖北江陵),詞人三十七歲前曾客居於此數年(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與當地友人交誼自深。離別久矣,想故人遙遙望我,離情別緒無限。懷想荊州故人,不言自己懷想,卻言故人相望,用翻進一層筆法,情致尤深。從歇拍綀囊露螢之細小物象,忽轉出荊州故人相望之迢遠境界,又足見筆力之巨,轉換自如。兩片起頭,境界同樣遠大。“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三句再轉,懷念汴京之故人,筆法同於上三句。詞人二三十歲時居汴京多年,與汴京友人交誼亦深。前二句化用賈島《憶江上吳處士》詩:“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王國維《人間詞話》評雲“此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為我用。”真是知甘苦之言。以長安代汴京,宋詞習見。詞人遙想汴京正當清秋,故人追懷往事,不免念及昔年汴京之秋結伴同遊,或行吟水畔,或登高能賦,我詩情之宛轉,深得故人知賞,然而今日故人追憶,終是一場空幻。懸想虛摹之筆,幾於出神入化。接下來,“憑高眺遠”一句,筆法同於上片“雲窗靜掩”,以上兩層懸想,是登高望遠之所思。以下種種情景,為登高望遠之現境。詞人登高眺遠,一如故人相望,皆沓不可見也。無可奈何,唯有求得一醉,借酒消愁。“正玉液新。蟹螯初薦。”,漉酒竹器,此用作動詞,訓漉。杜荀鶴斷句詩“新酒竹議事,後一“好”字用法相同。蟹螯即指螃蟹。下句語出《世說新語·任誕》:“畢茂世(卓)雲):‘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此二句意謂正當美酒新漉、螃蟹登市的時節,我借酒澆愁,一醉方休。“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上句自比山翁,典亦出《世說新語·任誕》:“山季倫(簡)為荊州,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下句用“但愁”二字陡轉,“愁”字尤為重筆。縱然酩酊大醉,但仍無計逃愁。忽見夕陽西沉,詞人此心,頓時沉入無窮遲暮之悲。“但愁斜照斂”,是詞情發展的必然結穴,包孕最為深刻。與起筆“綠蕪凋盡臺城路”遙相映照,極富於啟示性。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語,有真知灼見,評雲:“‘綠蕪凋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傷歲暮出。結雲‘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幾於愛惜寸陰,日暮之悲,更覺餘於言外。”

  此詞既多角度多層次地表現了詞人的晚秋之愁,又深沉地表現了其歲暮之悲。其間隱含著多量的人生感慨。全詞精緻細密,蘊藉深婉,沉鬱蒼涼,別具一格。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雲:“美成《齊天樂》雲:‘綠蕪凋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傷歲暮也。結雲“醉倒山翁,便愁斜照斂。’幾於愛惜寸陰,日暮之悲,更覺餘於言外。”這段話,對於賞析此詞是有參考價值的。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4

  川原澄映,煙月冥濛,去舟如葉。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別有孤角吟秋,對曉風嗚軋。紅日三竿,醉頭扶起還怯。

  離思相縈,漸看看、鬢絲堪鑷。舞衫歌扇,何人輕憐細閱。點檢從前恩愛,但鳳箋盈篋。愁剪燈花,夜來和淚雙疊。

  翻譯

  清澈的水流穿過廣闊的原野,與天光雲影共輝映,煙霧迷濛中,月色昏暗,遠舟像一片片樹葉漂在水面。長長的河岸邊是平順的沙洲,留宿於蒲葦叢中的大雁正在寒冷的秋水中覓食吞嚥。對著曉風嗚嗚鳴響,那是江樓上的孤角在吟唱秋意。酒後初醒,體軟頭暈,太陽已高高升起。

  離別的思緒相互纏繞,仔細瞧瞧、兩鬢髮絲已不堪夾鑷。舞衫綢扇,品物依舊,可如今還有人來憐愛細看嗎?細數曾經的恩愛時光,只有書箱裡裝滿關於她的書信和詩箋。帶著愁容剪下燃盡的燈芯,昨夜淚眼與燭光相互映照。

  註釋

  華胥引:此調為周邦彥始創。陳本注“黃鐘”宮,題作“秋思”,《百家詞》同。

  冥濛:昏暗迷茫。

  唼:水鳥或魚類吞食。別有孤角吟秋,

  對曉風嗚軋:此句化用杜牧《題齊安城樓》詩中“鳴軋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的句子。

  相縈:相互纏繞。

  鬢絲堪鑷:鬢髮稀白,已不堪夾鑷。

  鑷:鑷子,拔除毛髮的用具,此作動詞“拔除”解。

  點檢:即檢點。

  鳳箋盈篋:謂書箱裡裝滿昔日的書信和詩箋。

  鳳箋:信紙的美稱,指繪有金鳳的紙。篋,小箱子,如書篋,行篋。

  燈花:燈芯餘燼結成的花形。

  和淚雙疊:謂含淚看燈花,花形兩兩相疊。

  賞析

  此詞寫歌女秋思,由送別情人到訴離別之苦,詞意綿密,守託著一片深心。相思心切,霜染雙鬢,表現了歌女的執著愛情。川原望遠,秋月迷濛,道盡了天涯情味。

  詞的上片抓住一個“秋”字,處處表現秋悲。遙遠的愛,悽切之情,逐一盡顯紙上。“川原澄映,煙月冥濛,去舟如葉。”一派秋涼景像!廣闊的原野,掩映在清澈的江面上;雲影秋月迷迷濛濛,灑下悽清的寒光。親愛的人已登船啟航。他就這樣走了,越行越遠,船兒變得像一小片樹葉漂向遙遠的地方。這裡表面上在寫景,實際是寫心境,寫難捨難分之情。

  “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長長的河岸邊是平順的沙洲,菖蒲已老,河水浸人,彷彿還留下大雁呷吃東西的聲音。再寫悽清之景,加強秋涼之感。“別有孤角吟秋,對曉風鳴軋。”孤角,角即畫角,古樂器,用竹、木、皮或銅製成,外加彩繪,發音哀厲高亢。《玉臺新詠》梁簡文帝《和湘東王折楊柳》:“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這裡是說,又聽到孤獨的畫角奏出哀厲的調子,詠歎這悲涼的秋色。伴著清晨的秋風陣陣,發出嗚嗚的聲音。越寫秋涼秋悲,越加深情思。“紅日三竿,醉頭扶起還怯。”昨夜借酒澆愁,今朝醉意難醒。太陽都已經升得很高了,腦子還昏昏沉沉,連抬起頭來都有幾分害羞。言愁之深,真像病了一樣,連床都起不來了。

  下片抓住一個“思”字,處處表現相思。憶舊日恩愛,相思伴著寂寞淚,相思愁得鬢髮白。秋思苦,入憔悴。

  “離思相縈,漸看看、鬢絲堪鑷。”離別後的思念時縈心懷,一天天過去,漸漸地鬢髮變白,都已經可以拔下銀絲了。真個是憂愁催人老呀。“舞衫歌扇,何人輕憐細閱。”過去舞蹈穿的衣衫,歌唱用的綢扇,品物依舊,可如今哪裡還有人來憐愛細看呢?意思是,一個可憐的歌女,只有你曾經真心愛我,同情我,憐惜我。而今你已遠去他鄉,我就更孤獨無依了。“點檢從前恩愛,但風箋盈篋。”想起你,我翻開書箱,那裡有你用美麗的信箋寫來的滿滿一箱情書呵!它記錄著我們往日的恩愛, 撫慰著我這孤寂的心。“愁剪燈花, 夜來和淚雙疊。”然而愁思難消,獨坐在燭臺前,毫無睡意,越想越孤單,越思越悽切,止不住熱淚長流;傷心的淚水和蠟燭的淚,雙雙疊印在一起。人們常把蠟燭熔化稱為流淚,孤苦的人和淚觀燭,更增傷悲;淚眼與淚燭映照,加深了相思和悽苦的描寫,確是妙筆。

  全詞一氣呵成,從晚到早,又從早到晚,內在聯絡緊密;朝朝暮暮,相思無限,牽心掛腸。詞中景隨情轉,情依景移,哀婉妻切,動人心魄。走筆有如游龍,意味深厚。“川原”、“煙月”、“去舟”、“孤角”;“鬢絲”、“鳳箋”、“燈花”、“疊淚”,都連著秋思,堪稱絕構。詞家深得味外之味, 可說是寫別情的動人篇章。

  創作背景

  據清代詞學家黃蘇《蓼園詞選》記載,周邦彥晚年不願與蔡京奸黨合作,被逐出朝廷,由徽猷閣待制出知順昌府、處州等地,此詞或在順昌府、處州兩地寫成。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5

  原文: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翻譯: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鬚髮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註釋: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

  ②塞:邊界要塞之地,這裡指西北邊疆。

  ③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④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⑥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賞析: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悽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迴盪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異”在哪裡呢?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迴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裡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願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後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可作註釋。然而,范仲淹在這裡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裡吹的樂器。“四面邊聲連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裡,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著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和牢固。“千嶂”,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長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環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麼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於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裡的親人和家鄉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並不滿足於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因此,接下來的“燕[yān煙]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勒”,刻的意思。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邊防軍人想家思鄉的情緒,並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人為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白髮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裡有悲的成分,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陝西延安),在邊城的防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本詞即作於此時。

  上片著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悽惻悲涼。在群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徵人的鄉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麼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於豔詞之外,本篇即為發端者之一。語氣沉鬱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於物,生動地表現了徵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裡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曆三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裡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

  點評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裡,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現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裡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的是悽切之聲,深夜裡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悽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6

  自憐楚客悲秋思,難寫絲桐。目斷書鴻。平淡江山落照中。

  誰家水調聲聲怨,黃葉西風。罨畫橋東。十二玉樓空更空。

  創作背景

  詞疑作於哲宗元符三年(1100)秋,時作者自蘇州北上,途經揚州。

  賞析

  《羅敷歌》,亦名《採桑子》,得名於漢樂府民歌《陌上桑》。賀鑄此題,為一五首組詞,從其三上片所寫“東南自古繁華地,歌吹揚州,十二青樓,最數秦娘第一流”,知此詞寫於揚州。

  這首詞的主調是抒發一種濃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對人事聚散無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憐楚客悲秋思”,直點悲秋情緒,為全詞定一基調。按楚客,指宋玉。宋玉,楚人,其《九辯》曾有“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慨嘆。自憐,自我憐憫之意。兩字見出了作者遠離家國,離群索居的苦悶。正因為遠離家國,離群索居,適逢肅殺悲涼之秋,詞人鬱悶的心境,更增幾分惆悵感。“難寫絲桐”,承接上句,是說這種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樂也難以抒發排遣而出。四字言簡意賅,渲染得恰到好處,非常委婉曲折地傳達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與“思”。

  “目斷書鴻,平淡江山落照中”。這兩句承前:因秋而悲,離群索居,於是自然勾起對家國的思念。但極目遠眺,望眼欲穿,何嘗見任何傳書的鴻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見平淡無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輝中。平淡兩字,用得恰到好處,將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十分真切。試想,籠罩在一片悲秋思鄉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觀景心思。既無心觀景,自然覺得所見之景平淡無奇。況值黃昏時節,那沉沉欲墜的紅日,配合上悲涼蕭瑟的秋景,詞人首先產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悽楚之情。好在詞人雖無心賞景,而景色自不會因詞人的主觀感受而有所改變。這句的好處在於作者有意無意之間非常客觀形象地呈現給了讀者一幅落日殘照下的山河勝景圖,給人以色調和諧、濃淡相宜之感。

  “誰家水調聲聲怨,黃葉西風”。按水調,曲牌名。杜牧《揚州詩》:“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水調屬商調曲,其聲哀怨,相傳唐玄宗入蜀,聽水調歌而深感“山川滿目淚沾衣”。這首詞作於揚州,順手化用杜牧詩句是很自然的。但妙在化用得天衣無縫、融合無間,它藉助於黃葉西風的秋景描寫,把原詩句所具的聽覺感受與眼前的視覺感受融為一體,渲染出了一種悽清蕭疏哀怨悲婉的意境,與詞首悲秋的氣氛相照應。

  “罨畫橋東,十二玉樓空更空”。罨畫,色彩斑雜的彩畫,這裡指裝飾鮮麗的建築物。玉樓,仙人所居之樓,這裡為青樓的美稱。十二,狀其多也。作者由唐人杜牧留下薄倖名聲的揚州地面,聯想到杜牧的詩句。更因黃葉西風的感召,湧發出無限悲愁之感,復由自然聯想到人世的聚散、男女的歡情,深感任何美妙繁華之景的短暫易逝。昔日歡聚的美好時刻,現在看來,有如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故往日的歡會,無論當時覺得如何美妙,對照今天的離散來說,真有不堪回首之感。“空更空”三字,寄託著詞人無限人世聚散無常的悲慨之情,其懷人而不得的愁情,亦由此得到充分的宣洩。

  此詞前半重在抒發悲秋之情,後半重在表達人世聚散的感喟。其思想情緒之表達,或直抒而出,或借景生髮,用語平淡中顯自然,疏雅中見穠麗。其深沉厚重的感情,藉助於渾融圓整的意境得到了抒發,頗體現賀詞情思纏綿而又精於組織的特色。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7

  秋思寄子由

  宋代 黃庭堅

  黃落山川知晚秋,小蟲催女獻功裘。

  老松閱世臥雲壑,挽著滄江無萬牛。

  譯文

  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節已到了晚秋。天氣漸涼,促織鳴聲四起,催促婦女趕製裘衣。

  老松飽嘗人間世態,高臥雲壑。要想把它拖走,如果沒有滄江挽纖的上萬頭牛是辦不到的。

  註釋

  子由:蘇轍,字子由,蘇軾的弟弟。蘇氏兄弟都是宋代文學家,也都是黃庭堅的好友。

  黃落:謂草木枯萎凋零。

  小蟲:指促織(即蟋蟀)。催:有催促之意,用擬人手法。功裘(qiú):古代天子賜給卿大夫穿的一種皮襖,其做工略粗於國君所穿的“良裘”。此處泛指冬天的裘衣。

  閱世:經歷時世。雲壑(hè):雲氣遮覆的山谷。

  滄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蒼色,故稱。

  創作背景

  北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黃庭堅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令,很不得意。他在草木枯黃的晚秋季節,殷殷思念著好友蘇轍(字子由)。這時蘇轍被貶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為監鹽酒稅,兩人相距不遠。詩人因秋而思,觸景生情,寫了這首詩。

  賞析

  此詩雖只短短四句,卻蘊含著相當豐富的情感。開頭兩句,表面上是在描寫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實際上是藉此來反襯詩人落魄無依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節,婦女們都在辛勞不息,自己當年也曾想過要幹一番事業而落魄至今,一事無成,再也難以展露才華。一個“知”字,一個“催”字,表達出“光陰徒催人老”之意。這兩句運用了擬人和烘托的手法,借景抒情,借描寫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與蟋蟀催促婦女織布趕製裘衣來表現了詩人這種難遣的鬱悶心情。

  三四句,詩人的筆鋒陡然一轉,把自己比作高臥雲壑的老松,早已飽嘗了人間的炎涼世態,對功名富貴之類都看透了。因此,絕不與時俗同流合汙。“挽著滄江無萬牛”,說沒有一萬頭牛都拉不動老松,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堅,難以動搖。這兩句運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把自己比做高臥雲壑的老松,生動形象、 瘦硬蘊藉的語言有力地寄託了詩人拒絕與惡濁的社會現實同流合汙的孤傲之情,也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慰勉之意。同時,詩人在這裡化用了杜甫“雲壑布衣鮐背死”和“萬牛回首丘山重”兩句詩,顯得貼切自然。

  此詩精雕細刻,瘦勁拗峭,體現了黃庭堅詩作瘦硬的特色。詩人曾說過:“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此詩正是他對上述主張的實踐。全詩除第一句外,句句用典,但並不顯得晦澀難懂,亦無斧鑿之痕。

  前人評黃庭堅詩,有所謂“草蛇灰線”之說,意即章法嫻熟,結構細密,似斷實連,不露痕跡。此詩正具有這樣的特點。詩人感秋抒懷,但不明言,而把情融入景,寫得十分含蓄,足見詩人筆力之高。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8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譯文: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隨著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傳來戰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峰,煙霧瀰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著。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徵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髮,流下傷心眼淚。

  一入秋季邊塞風光多麼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軍號和著四面邊聲一齊響起,崇山峻嶺之間,落日將煙霧飄動孤獨的城緊閉著。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里。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將軍士卒白了頭髮淚流不盡。

  秋季到來,西北邊塞的風景多麼奇異,大雁南飛避寒,沒有半點戀意。號角連連,馬嘶風號,萬千層巒疊峰裡,雲霧瀰漫,夕陽西下,天際一片橘黃,孤城緊閉。斟上一杯濁酒,遙寄遠在萬里的思鄉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麼敢盤算回鄉的日期呢。聽慣了幽怨的羌笛聲,見慣了秋霜滿地,遠在邊塞守邊的戰士在夜深人靜時久久不能睡,輾轉反側,將軍和戰士們又長了些許白髮,熱淚滿眶,唔呼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裡,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註釋:

  ①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②塞下:邊界要塞之地,這裡指西北邊疆。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③衡陽雁去:“雁去衡陽”的倒語,指大雁離開這裡飛往衡陽。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的衡陽為止。④邊聲:指各種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⑤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⑦長煙:荒漠上的煙。⑧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賞析1: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陝西延安),在邊城的防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本詞即作於此時。

  上片著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悽惻悲涼。在群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徵人的鄉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麼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於豔詞之外,本篇即為發端者之一。語氣沉鬱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於物,生動地表現了徵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裡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賞析2: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曆三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裡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9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隨著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傳來戰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峰,煙霧瀰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著。

  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徵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髮,流下傷心眼淚。

  一入秋季邊塞風光多麼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

  軍號和著四面邊聲一齊響起,崇山峻嶺之間,落日將煙霧飄動孤獨的城緊閉著。

  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里。

  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將軍士卒白了頭髮淚流不盡。

  秋季到來,西北邊塞的風景多麼奇異,大雁南飛避寒,沒有半點戀意。

  號角連連,馬嘶風號,萬千層巒疊峰裡,雲霧瀰漫,夕陽西下,天際一片橘黃,孤城緊閉。

  斟上一杯濁酒,遙寄遠在萬里的思鄉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麼敢盤算回鄉的日期呢。

  聽慣了幽怨的羌笛聲,見慣了秋霜滿地,遠在邊塞守邊的戰士在夜深人靜時久久不能睡,輾轉反側,將軍和戰士們又長了些許白髮,熱淚滿眶,唔呼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裡,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註釋

  ①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②塞下:邊界要塞之地,這裡指西北邊疆。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③衡陽雁去:“雁去衡陽”的倒語,指大雁離開這裡飛往衡陽。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的衡陽為止。

  ④邊聲:指各種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⑦長煙:荒漠上的煙。

  ⑧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賞析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悽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迴盪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異”在哪裡呢?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迴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裡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願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後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可作註釋。然而,范仲淹在這裡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裡吹的樂器。“四面邊聲連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裡,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著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和牢固。“千嶂”,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長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環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麼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於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裡的親人和家鄉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並不滿足於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因此,接下來的“燕[yān煙]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勒”,刻的意思。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邊防軍人想家思鄉的情緒,並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人為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白髮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裡有悲的成分,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講解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悽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迴盪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異”在哪裡呢?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迴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裡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願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後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可作註釋。然而,范仲淹在這裡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裡吹的樂器。“四面邊聲連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裡,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著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和牢固。“千嶂”,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長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環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麼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於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裡的親人和家鄉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並不滿足於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因此,接下來的“燕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勒”,刻的意思。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邊防軍人想家思鄉的情緒,並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人為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白髮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裡有悲的成分,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迴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裡,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都難以入睡,將軍已是頭髮花白,士兵抹著思鄉的淚水。

  註釋

  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

  塞:邊界要塞之地,這裡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賞析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詞人是蘇州人,對這個地方的季節變換,遠較北人敏感,故用一個“異”字概括,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反過來說,這個地區秋天的荒涼景象,盡括在雁“無留意”三字之中,顯得筆力遒勁。

  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很容易使讀者聯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四字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氣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所見;邊聲、號角聲,這是所聞。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閉”三字,它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宋朝從建立之後,就採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緊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棄警戒,武備鬆弛。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討伐,而事起倉卒,將不知兵,兵不知戰,以致每戰輒敗。詞人移知延州,到任後,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一方面在延州周圍構築防禦工事,始終居於守勢,不敢輕易出擊,延州局勢才暫時穩定下來,就整個形勢來說,延州仍處於孤立狀態。所以“孤城閉”三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態勢,反映出宋朝守軍力量是很薄弱的,作為指揮部所在地的城門,太陽一落就關閉起來,表現了形勢的嚴重性。這一句就為下片的抒情作了鋪墊。。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 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

  點評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裡,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現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裡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的是悽切之聲,深夜裡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悽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

  評論

  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衝,戰後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於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嘗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彷彿。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於《蘇幕遮》的。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託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後“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禦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並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髮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後,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既寫出了邊地生活的艱辛,同樣表現了他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賞析二

  范仲淹是當時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治集團內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

  他也是著名的文學家。這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歷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陝北一帶。

  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這首《漁家傲》並非以軍事征戰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於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並不消極。“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後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乾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勳於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峰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思歸不是因為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而是邊防淒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緻。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闋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裡也暗喻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以致心情重濁。“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髮人。“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絃,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複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不是令人消沉鬥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祖國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髮老將軍,正是這種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只此兩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雖然彼此取材不同。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過“孤城早閉門”的佳句,但氣勢的雄渾似不及範詞。那是人煙稀少的邊塞,光禿的山峰重重疊疊,上空飄浮著一縷縷的青煙,悲壯的號角和著雜亂的邊聲在四野迴盪。太陽還沒有收起它金色的餘暉,遠遠望去,山腰裡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門關閉。這就像一幅中世紀邊塞景象的藝術攝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邊塞圖畫。“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這樣的“邊塞情緒”,往往當人物置身特定場景之後,自然流露出來;此時才明白,長煙落日的邊塞,對於生命個體而言,並不僅僅是“戍邊苦”,還會產生極大的心理滿足。

  詞是范仲淹守邊願望和複雜心態的真實袒露。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詞人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在有著濃郁思鄉情緒的將士們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畫面上籠罩著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在邊塞熬白黑髮,滴盡思鄉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將士們的心理是矛盾複雜的。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於下風,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於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在詞中的格調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詞來寫邊塞生活。唐代韋應物的《調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所以,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並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透過“邊聲”“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徵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首句中的“異”字透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歸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並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髮“將軍”,又有落淚“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絡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1

  原文:

  拜星月·高平秋思

  [宋代]周邦彥

  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檻燈窗,識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覺瓊枝玉樹,暖日明霞光爛。水眄蘭情,總平生稀見。

  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誰知道、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雲溫,苦驚風吹散。念荒寒、寄宿無人館。重門閉、敗壁秋蟲嘆。怎奈向、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

  譯文

  夜色深深,彷彿在催著天明,眼看要到了三更天。清清的露水如同洗塵,讓地面沒有纖塵。月色幽靜,小巷僻坊裡一片迷茫。我又見到那竹欄,和燈光明亮的小窗,這是她的庭院。她因我們能見面開心。她的美麗令人驚歎,依偎在我身邊,我如同見到了瓊枝玉樹,如一輪暖日,又如一片絢麗的朝霞。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動人,溫柔清雅宛若一株幽蘭。這樣絕代佳人,人間都少見。

  從前,只在畫中見過她,對那絕世的美麗早已傾倒,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真能與她相伴。我們互相情意綿綿。無奈人世無常,將我們分開,我心裡哪堪孤獨。如今我獨自一人在荒郊野外,悄悄無息,重門緊關。只有秋蟲在聲聲重複憂傷的歌。無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雖然隔著萬水千山,卻無法斷絕。

  註釋

  拜星月慢:詞牌名,又名“拜星月”“拜新月”。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之稱。本調始創於宋人周邦彥,有多種格體。如雙調,上片十句,押四仄韻,四十七字;下片八句,押六仄韻,五十六字。共一百O四字。

  竹檻:竹欄杆。

  秋娘:唐宋時對歌妓的一般稱唿。

  瓊枝玉樹:比喻人姿容秀美。

  水眄(miàn)蘭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蘭花。眄,顧盼。一作“水盼蘭情”。

  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詞人用舊典以昭君喻“秋娘”。春風面,指容貌美麗的。

  瑤臺: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這裡借指伊人住所。

  雨潤雲溫:比喻男女情好。

  荒寒:既荒涼又寒冷。

  怎奈向:怎麼辦?何,語助詞。

  賞析:

  這首詞所詠情事,略同《瑞龍吟》,但並非重遊舊地,而是神馳舊遊。作為一位工於描寫女性的詞人,在這篇作品中,作者為讀者繪製了一幅稀有的動人的畫像。

  為了要使詞中女主人的登場獲得預期的應有的效果,詞人在藝術構思上是煞費苦心的。他首先畫出背景。在一個月色陰沉的晚上,更鼓催來了夜色,露水收盡了街塵,正是在這樣一個極其幽美的時刻,他來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闌檻外種著竹子,窗戶裡閃著燈光,正是在這樣一個極優雅的地方,他會見了這位人物。與杜甫《佳人》之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用意相同,這裡的竹檻、燈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來陪襯人物之淡雅的。

  先寫路途,次寫居處,再寫會晤,層次分明,步步逼近。下面卻忽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過,對於聞名乍見、傾慕歡樂之情,一概省略。這樣,就將以後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來。在這裡,可以悟出創作上虛實相間的手法。

  “似覺”以下四句,是對美人的正面描寫,又可以分為幾層:第一、二句,乍見其光豔;第三句,細賞其神情;第四句,總贊。寫其人之美,不用已為人所習見的“雲鬢花顏”、“雪膚花貌”,而用“瓊枝玉樹”、“暖日明霞”來形容,就不熟濫,不一般化;用兩個長排句,四種東西作比,也更有分量。(吳白先生雲:“‘瓊枝’,見沈約《古別離》:‘願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玉樹’,見杜甫《飲中八仙歌》:‘皎如玉樹臨風前。’”)上句說像瓊枝和玉樹互相交映,是寫其明潔耀眼;下句說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輝燦爛,是寫其神采照人。兩句寫入室乍見之初,頓時感到光芒四射,眼花繚亂,尤其因為這次見面是在夜間,就使人物與背景之間,色彩的明暗對比更為顯著。在用這種側重光覺的比喻之先,路途中所見的暗淡月色與庭院中所見的隱約燈光的描寫,也對之起了一種很好的襯托作用。如果不仔細研究全詞的佈局,對於這種使讀者容易聯想到一些優秀的電影導演的藝術處理手段的巧妙構思,是很容易被忽略過去的。兩句寫其人之美,可謂竭盡全力,而猶嫌不足,於是再加上“水盼蘭情”一句。韓琮《春愁》“水盼蘭情別來久”,是用字所本。“水盼”,指眼神明媚如流水;“蘭情”,指性情幽靜像蘭花。這句雖也是寫其人之美,但已由乍見其容光而轉到細賞其神態了。這已是進了一層。但美人之美,是看不夠、寫不完的,所以再總一句說:“總平生稀見。”這才畫完了這幅美人圖的最後一筆。

  換頭一句,從抒情來說,是上片的延伸;從敘事來說,卻是更進一步追溯到“笑相遇”以前的舊事。杜甫《詠懷古蹟》詠王昭君雲:“畫圖省識春風面。”詞句即點化杜詩而成,意思是說:在和其人會面之前,就已經知道她的聲名,見過她的畫像了。從而也看出了,這次的會晤,乃是渴望已久之事,而終於如願以償,歡樂可想。

  從這以下,才正面寫到離情。“誰知道”二句則是這一幕小小悲劇的轉折點。“瑤臺”是美女所居。《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王逸注:“佚,美也。”但這裡卻兼用李白《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這就暗示了這位姑娘有著如李白所形容的楊玉環那樣神仙般美麗風姿,作為上片實寫其人之美的補充。雲雨習用,而“雨”以“潤”來形容,“雲”以“溫”來形容,則化臭腐為神奇,其人性情之好,愛悅之深,由此兩字,都可想見,且與上文“蘭情”關合。但這敘述兩相愛悅的幸福的句子“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雲溫”,卻以“誰知道”領起,以“苦驚風吹散”收束,就全部翻了一個面。驚風吹散了溫潤的雲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緣,通體用比喻說明,處理得極其含蓄而簡潔。讀到這裡,讀者才發現,原來在這以上所寫,都是追敘。行文變化莫測,與《夜飛鵲》同。

  “念荒寒”以下,折入現在。獨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裡,關上重重門戶,聽著壞了的牆壁中秋蟲的叫聲,這種種淒涼情景,用一“念”字領起,就顯得更加沉重。因為無人可語,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寫人嘆,而以蟲鳴為嘆,似乎蟲亦有知,同情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第三句極力描摹此時此地之哀,正是為了與上片所寫彼時彼地之樂作出強烈的對比。

  末以縱使水遠山遙,卻仍然隔不斷一縷相思之情作結,是今昔對比以後題中應有之義,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這種相思之情含義更為豐富。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2

  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翻譯

  洛陽城中又颳起了秋風,那涼絲絲的秋風似乎在催“我”寫一封家書,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向親人訴說。心事彷彿永遠說不盡,又怕匆匆寫出的信表達不盡自己的情意,捎信人即將要出發,“我”又拆開了合上的信封,看看有沒有訴說完自己所有的心事。

  註釋

  (1)意萬重:形容思緒萬千。

  (2)行人:指送信的人。

  (3)開封:把封好的信拆開。

  (4)秋思:秋日裡的思念。

  (5)洛陽:我國古都之一,位於河南西部

  (6)作:寫

  (7)見:現

  賞析

  這是表達思鄉情懷的作品。透過敘述寫信前後的心情,表達思念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以下三句是描寫作書前、作書後的心理活動。作書前是“意萬重”,作書後是“復恐說不盡”。“臨發開封”這個細節把“復恐說不盡”的心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託便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麼,又連忙開啟看了幾遍。事本子平,而一經入詩,特別是一經張籍這樣的高手入詩,便臻妙境。這在詩壇上並不是常有的。當然以家書為題材的作品,在唐詩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參的《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寫作者戎馬倥傯,路遇使者,託傳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作者身陷安祿山佔領下的長安,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來書以慰遠情。他們都用獨特的技巧表達了思家的心情。這首詩與眾不同的是寄深沉於淺淡,寓曲折於平緩,乍看起來,寥寥數語,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3

  碧嶂猿啼夜,新秋雨霽天。

  誰人愛明月,露坐洞庭船。

  註釋

  碧嶂:青綠色如屏障的山峰。

  霽天:晴朗的天空。

  誰人:何人;哪一個。

  洞庭:湖名。即洞庭湖。

  賞析

  秋思:秋日寂寞淒涼的思緒。唐沉佺期《古歌》:“落葉流風向玉臺,夜寒秋思洞房開。”宋蘇轍《次韻徐正權謝示閔子廟記及惠紙》:“西溪秋思日盈牋,幕府拘愁學久騫。”明高啟《謝陳山人贈其故弟長司所畫山水》詩:“滿空雲凍動秋思,飛泉落日何蕭騷。”周詠《秋懷並留別湘中諸友》詩之八:“湖海蹉跎感歲華,滿腔秋思系蒹葭。”

  碧嶂:青綠色如屏障的山峰。唐李白《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詩:“開窗碧嶂滿,拂鏡滄江流。”宋范成大《致爽閣》詩:“碧嶂橫陳似斷鼇,畫闌相對兩雄豪。”元廼賢《送胥有儀南歸》詩:“立馬望華蓋,君家碧嶂東。”

  霽天:晴朗的天空。唐宋之問《玩郡齋海榴》詩:“澤國韶氣早,開簾延霽天。”唐杜甫《哭韋大夫之晉》詩:“城府深朱夏,江湖渺霽天。”宋秦觀《滿庭芳》詞:“霽天空闊,雲淡楚江清。”

  誰人:何人;哪一個。《呂氏春秋·貴信》:“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唐王建《簇蠶辭》:“已聞鄉里催織作,去與誰人身上著。”《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晦翁斷了此事,自家道:‘此等鋤強扶弱的事,不是我,誰人肯做?’”川劇《五臺會兄》:“楊延德:謹遵師命。(內馬叫)師父!五臺山清靜的禪院,誰人的馬叫?”

  洞庭:湖名。即洞庭湖。《韓非子·初見秦》:“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清葉廷琯《鷗陂漁話·莪州公詩》:“洞庭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洞庭湖”。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4

  雙調·夜行船·秋思

  【夜行船】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喬木查】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麼漁樵無話說。縱荒墳橫斷碑,不辨龍蛇。

  【慶宣和】投至狐蹤與兔穴,多少豪傑。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晉耶?

  【落梅風】天教你富,莫太奢。無多時好天良夜。看錢兒硬將心似鐵,空辜負錦堂風月。

  【風入松】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曉來清鏡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休笑鳩巢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

  【撥不斷】名利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更那堪竹籬茅舍。

  【離亭宴煞】蛩吟罷一覺才寧貼,雞鳴時萬事無休歇。爭名利何年是徹?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想人生有限杯,渾幾個重陽節?人問我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賞析

  秋思本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題目之一。長期以來,人們由這一題目生出的無數感慨,已使秋思的詞義本身便凝聚著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豐富內涵。而馬致遠《夜行船·秋思》更是包孕弘深、獨具一格。這一套曲將參透名利、離絕是非的處世哲學寄託在嘆古諷今、嘲風弄月的牢騷裡,濃縮了他在《陳摶高臥》《黃粱夢》等劇目和其他散曲中反覆宣洩的內心苦悶,表現了他因半世蹉跎、飽諳世情而形成的縱酒肆志、超然塵外的人生態度。

  馬致遠的《夜行船·秋思》從思想內容上擴大了散曲的表現範圍;並充分利用元曲語言俚俗明快、句式節奏自由的特點,從表現藝術上提高了散曲的境界。這一套曲由七支曲子組成,第一支曲以人生當及時行樂的感慨領起全篇。題為秋思,不寫秋景,但遲暮之悲、憶舊之情處處關合“秋”字,實是從人生的晚景虛寫自然的秋意。反過來,“今日春來,明朝花謝”寫韶華過隙之感,則是以自然之春倒映人生之秋,“今日”“明朝”的誇張更加強了光陰流逝的急速感,春花又與“夢蝶”在字面上相照應。“夢蝶”用《莊子·齊物論》的典故,既烘托了百年猶如一夢的迷惘之感,又以詞藻的裝飾美點綴了春意。人生如夢已成濫調,莊周夢蝶也是熟典,但用惜春之情反寫悲秋之思,尚不落俗套。末句“急罰盞夜闌事滅”利用虛詞的省略造成意思的含混,又從及時行樂的老話中翻出新意:“急罰盞”三字聲短調促,把催人趕快行令罰酒的意思連同急不可待的語氣一起傳達出來了,而這三字與“夜闌事滅”之間又有一個停頓,便兼有兩重含意:一是趕快罰酒直到夜深事息,即“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之意;一是趕快罰酒--卻已夜闌事滅,也就是即使急急行樂,猶恐不能及時之意。這支曲緩起急收,以入聲為平聲。起調平穩,與長嗟短嘆的表情相應,愈往後愈急促,在言猶未盡時頓斷,這就為以下六支曲子展開古今縱橫之談留下了餘地。

  第二、三、四支曲子從興亡之悲談到貪財之愚,慨嘆所謂名標青史、功業不朽、富貴久長的虛幻,以證明及時行樂的實在。

  第二支曲否定了帝王無上的權威。秦宮漢闕化為一片衰草,成了放牧牛羊的原野,昔日繁華已成過眼雲煙,只落得漁夫樵子幾句閒話。如此悲涼的意緒卻化為一句刻薄的挖苦:若不這般興衰更替,漁樵便沒有閒話可說了。這出人意表的冷嘲應有無限感觸,可又將千古興亡說得何等無足輕重。至此意猶未足,還要追補一層:縱然是留下幾座荒墳,橫著幾塊斷碑,也因年代久遠而無法辨認那上頭模糊的字跡了。古人將刻石立碑看作不朽功名的象徵,此處“龍蛇”本指碑刻文字龍走蛇舞的筆勢,但這詞也常用於比喻古代帝王,所以“不辨龍蛇”語意雙關:既然連銘功記史的碑文都已字跡莫辨,那麼後人又如何分辨歷史上那些龍爭蛇斗的風雲人物呢?“秦宮漢闕”著眼於帝王生前之貴不能持久,“荒墳““斷碑”著重於死後之名不能永存,這就用虛無主義的歷史觀徹底否定了歷代文人所謳歌的青史留名的人生理想。

  第三支曲直接用議論和反問對英雄豪傑建功立業的意義提出了懷疑。“投至狐蹤與兔穴,多少豪傑”兩句,由於押韻和字數的限制,實為倒裝:多少英雄豪傑,到頭來連荒墳斷碑都沒有,他們的葬身之地已變成了狐狸野兔出沒的場所。這一倒裝恰好利用“投至”二字含有“及至”的意思,在語氣上與第二支曲承接,情緒和句意也正相連屬。鼎足三分指魏、蜀、吳三國之爭,也兼指所有群雄紛爭的時代,正如秦宮漢闕不限於秦漢,也代表所有強盛統一的王朝,這雖是詩詞曲懷古詠史的常套,卻也有典型意義,且正好按朝代順序排列,使兩支曲連成一氣:鼎足三分的功業半途夭折,到如今魏在哪裡,晉又在哪裡呢?千秋功罪,後人又當怎樣評說?所以這茫然的一問與“不辨龍蛇”之意相生髮,抹掉了多少豪傑爭奪天下的功過成敗和是非。回過頭來再看看那些狐蹤兔穴,已被歷史湮沒的英雄們當初逐鹿中原的紛爭也就像兔奔狐竄一樣沒有意義。這一支曲結尾連用兩個疊問,使魏、晉和秦、漢首尾呼應,字法靈活多變,章法周密嚴謹。

  第四支曲由嘆古轉為諷今,內容與上二支曲並列,意思更透過一層:帝王豪傑的功業尚且化為烏有,更何況看錢奴的萬貫家財。可笑這些人心硬似鐵,一味地愛錢如命,看不透人生好景不常,為歡幾何,空使錦堂風月虛設,根本不懂得賞心樂事。全曲四句,分兩層遞進,看錢奴的庸俗愚蠢和晝錦堂的良辰美景兩相對照,俚俗的白話和清雅的詞藻各得其所。元代另一個雜劇家鄭廷玉根據神怪小說《搜神記》所作的《看錢奴》,寫一個周姓貧民在天帝的恩賜下變成一個為富不仁、極其吝嗇刻薄的百萬富翁,有助於理解“天教富,莫太奢”的意思。此處譏刺看錢奴的貪吝鄙俗,實際是將漢詩中“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貪財愛惜費,但為後世嗤”(漢樂府《西門行》)的老調翻為新曲。

  以上三支曲子已將功名富貴都參破,第五、六兩支曲子便轉而陳述自己的人生哲學。“眼前紅日又西斜”寫一日之內光陰的流逝,遙承“百歲光陰”而來,“疾似下坡車”的比喻從羲和駕日車的常用典故脫出,化雅為俗,生動有趣。“曉來清鏡添白雪”反用李白“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成青絲暮成雪”的意思,引出“上床與鞋履相別”這句玩笑,好像把俗話說的“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明天穿不穿”稍加提煉發揮,便成了至理名言。不過這句貌似參透生死的俏皮話裡隱藏著憤世嫉俗的深意,所以緊接著勸人莫笑自己像不會築巢的斑鳩那樣拙笨,這不過是糊里糊塗地裝傻而已。自稱不善營生之計,其實倒是離絕名利是非的上計,明說一向裝呆,又點出渾渾噩噩混世的不得已。下一支曲說:“利名竭,是非絕。”正是上一支曲結尾的言外之意。“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三句鼎足對,用鮮明的對比色描寫自己隱居塵外的清幽環境,構圖別具匠心:綠樹青山本來一近一遠,層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補牆缺,便像一圈遮擋紅塵的屏障,將自己嚴嚴實實地封閉在“竹籬茅舍”中,造成了隔絕是非名利的小天地。上一支曲全用散句,既無對仗,又無雷同的句法,這一支曲全為對句,散而有序,整而不板,雅詞與俗調相間,典故和俚語並用,活潑和諧,妙趣橫生。

  最後一支曲煞尾,正面點題:可嘆人生在世,只有睡覺時才得安寧,天一亮便有萬事干擾不休。至此說到蛩吟才扣住秋景。人間萬事歸結到一點,無非是爭名奪利,所以下面用一組鼎足對,將古往今來世上的一切紛爭都比喻為“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蟻陣蜂衙”“浮生如爭穴聚蟻”的說法雖在元曲中常見,這三句卻因連用確切精當的疊字排比對仗,把蟻穴、蜂窩、蠅群的形狀寫得特別麻人。作者的功力還不僅在於能將封建社會中世人的醜態形容到如此噁心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能以迥異於世人的高雅情趣與之相對照,表現出細宇宙、小萬物、俯視塵世的超然神情。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人的一生不過百歲,就像莊周夢蝶。再回頭想想往事實在令人慨嘆。昨天春天才來,今天早上春花就謝了。趕緊地行令勸酒,夜還是很快來臨,事就要滅了!

  想一想那些秦朝的宮殿和漢朝的城闕,現在無影無蹤,只是生滿了雜草,變成了放牧牛羊的荒野。不是如此的話,漁翁和樵夫倒沒有聊天的話題了。那些斷碑橫七豎八地倒在荒墳堆上,原來上面龍飛鳳舞般的文字也面目全非,分辨不清楚了。

  最終成了狐狸出沒的地方和兔子的洞穴,多少英雄豪傑的墳地都是如此。三國鼎立中途便夭折,最後勝利的是魏呢,還是晉呢?

  即便是上天讓你富足,你也不要過於奢侈,並沒有多少好日子良夜美時。看錢奴心腸硬得像鐵,白白地辜負了華美的堂舍和那無邊的風月。

  眼前的紅日,又要快速西沉了,快得像是急速滾落的下坡車。早上對著鏡子發現頭髮又添了許多白色的,晚上一上床說不定就是和鞋襪永別,第二天就不用再穿它了。別嘲笑鳩鳥自己笨不會搭窩,哪裡知道它其實稀裡糊塗從來是裝傻。

  不追求名利,也就沒有是非纏身了。紅塵中的煩心事也不會到自家門前,只要把綠樹栽在屋角讓它遮陰擋涼;院牆破損了,就讓青山補上缺損之處吧,再加上竹子編插的籬牆,茅草鋪頂的屋舍。

  靜靜的夜裡聽到蛐蛐兒的叫聲,這時睡覺才覺得踏實寧帖;待到五更雞鳴時,亂七八糟的事就又紛至沓來,沒有時間休息。這人間爭名奪利的事,何年是個了結呢!密密麻麻的螞蟻,又在排兵佈陣了,亂紛紛的蜜蜂又在釀蜜了,鬧鬧嚷嚷的蒼蠅又要去爭搶汙血了。裴度飲酒論詩的綠野堂,陶淵明雅聚的白蓮社。我喜歡的是這些,到秋天時,帶著露水採摘菊花,帶著白霜烹煮紫蟹,用紅色的楓葉煮酒。人的一生只有那有限的幾杯酒,還能過幾個重陽登高節!我告訴孩子們哪,聽好記住了:就是好客的孔北海來探望我,我也不見,你們就告訴他說,我馬東籬喝醉了!

  註釋

  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之一。夜行船:曲牌名。這是套數,有多個曲牌,下面的“喬木查”“慶宣和”“落梅風”等都是曲牌名。

  如夢蝶:一作“一夢蝶”。夢蝶:《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這句話是說人生就像一場幻夢。

  “急罰盞”句:趕快行令罰酒,直到夜深事熄。夜闌,夜深,夜殘。

  秦宮漢闕:秦代的宮殿和漢代的陵闕。

  恁(nèn):如此,這般。

  龍蛇:這裡指刻在碑上的文字。古人常以龍蛇喻筆勢的飛動。唐代李白《草書歌行》:“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

  投至:及至,等到。

  “鼎足”句:言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形勢,到中途就夭折了,最後的勝利者到底是魏呢,還是晉呢?

  好天良夜:好日子,好光景。

  看錢兒:元代鄭廷玉在雜劇《看錢奴》中塑造的一個從貧民變成富翁而為富不仁、愛財如命、慳吝刻薄的人物形象。一作“富家兒”。

  錦堂風月:富貴人家的美好景色。此句嘲守財奴情趣卑下,無福消受榮華。錦堂,用宋代韓琦在相州故鄉築晝錦堂的故事,泛指富貴人家的宅第。

  白雪:喻白髮。

  鳩巢計拙:指不善於經營生計。《詩經·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朱熹注:“鳩性拙不能為巢,或有居鵲之成巢者。”

  葫蘆提 :糊糊塗塗。

  蛩(qióng)吟:蟋蟀叫。蛩,蟋蟀。寧貼:平靜,安靜。

  徹:了結,到頭。

  裴公:唐代的裴度。他歷事德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五朝,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眼見宦官當權,國事日非,便在洛陽修了別墅“綠野堂”,和白居易、劉禹錫在那裡飲酒賦詩。

  陶令:東晉的陶潛。因為他曾經做過彭澤令,所以被稱為陶令。相傳他曾經參加晉代的慧遠法師在廬山虎溪東林寺組織的白蓮社。

  北海:東漢的孔融。他曾出任過北海相,所以後世稱為孔北海。他嘗說:“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東籬:指馬致遠自己。他慕陶潛的隱逸生活,因陶潛《飲酒》詩有“採多數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乃自號為“東籬”。

  創作背景

  對於人生意義的探索,可說是文人詠懷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從先秦到兩宋,凡是進步的文人,即使處在最黑暗的時代和最坎坷的境遇中,無論怎樣昏酣遺世,在內心深處總還多少保留著一點立功立德的理想。但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曾像元代那樣善惡顛倒、是非不分,把文人打入社會的最底層。因而元代文人對現實大多是徹底絕望的。如張養浩《新水令·辭官》中說:“青史內不標名。”“把功名富貴都參破。”又如孛羅御史《一枝花·辭官》中說:“無是無非快活煞。”仕途順利的文人尚且作如是之想,壓在社會下層的文人也就可想而知了。馬致遠的《夜行船·秋思》正是將這種看穿一切的普遍情緒提到歷史的高度來認識,更集中更凝練地反映了元代憤世嫉俗者的共同心理狀態。根據曲意可知,這套曲子當為作者晚年所作。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5

  原文:

  秋思

  宋代:陸游

  利慾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

  日長似歲閒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搖落故園秋。

  欲舒老眼無高處,安得元龍百尺樓。

  譯文:

  利慾驅使人東奔西走,如同萬頭火牛奔突一樣,倒不如做個江湖之人,像沙鷗鳥那樣自由自在。

  無所事事的時候感覺一日長似一年,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無事了。

  在搗衣棒的敲擊聲中,深巷裡的明月漸漸西沉,井邊的梧桐樹忽然搖動葉落,方知故鄉也是秋天了。

  想極目遠眺,苦於沒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陳登站在百尺樓上,高論天下大事呢。

  註釋:

  欲:慾望。驅:趕逐。浪跡:到處漫遊,行蹤不定。

  休:此處作“忘了”解。

  砧(zhēn)杵(chǔ)相望深巷月,井桐搖落故園秋。

  井梧:水井邊的梧桐樹。

  元龍:陳元龍,即陳登,三國時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賞析:

  詩寫秋日所感,表現了作者嚮往閒適而又不能閒居的心情。雖然詩人讚美沙鷗閒逸,但又說閒時度日如年;雖說事大如天,醉後亦休,但又聞砧杵聲而生感,見梧桐葉落而念故園之秋。他要放眼遠望,而又無樓可登。詩人之心何曾清閒得了?倒是種種矛盾想法在心中糾纏;使得他更加鬱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