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翻譯、賞析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翻譯、賞析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翻譯、賞析1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劉長卿〔唐代〕

  古臺搖落後,秋日望鄉心。(秋日一作:秋入)

  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古臺破敗草木已經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鄉思。荒野的寺院來往行人少,隔水眺望雲峰更顯幽深。夕陽依戀舊城遲遲下落,空林中迴盪著陣陣磬聲。感傷南朝往事不勝惆悵,只有長江奔流從古到今。

  註釋:

  吳公臺: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原為南朝沈慶之所築,後陳將吳明徹重修。搖落:零落。凋殘。這裡指臺已傾廢。語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搖落而變衰。”野寺:位於偏地的寺廟。這裡指吳公臺上寺。依:靠,這裡含有“依戀”之意。舊壘:指吳公臺。壘:軍事工事。按吳公臺本為陳將吳明徹重築的弩臺。磬:寺院中敲擊以召集眾僧的鳴器,這裡指寺中報時拜神的一種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聲。空林:因秋天樹葉脫落,更覺林空。南朝事:因吳公臺關乎到南朝的宋和陳兩代事,故稱。惆悵:失意,用來表達人們心理的情緒。南朝:宋、齊、梁、陳,據地皆在南方,故名。

  鑑賞

  此詩作於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詩後,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稀公臺,寫下這首弔古之作。

  這是一首詠懷古蹟的弔古詩。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蹟稀公臺而詩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聯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淒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裡,詩人登上南朝舊壘稀公臺。臺上的寺廟已經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雲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著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臺空,只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末聯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最後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此詩將憑弔古蹟和寫景思鄉融為一體。對古今興廢的詠歎蒼涼深邃。全詩寫“遠眺”,而主導情緒則是“悲秋”。透過對深秋景象的描繪,熔鑄了詩人對人生、社會、時代的淒涼感受。此詩文筆簡淡,意境深遠,乃“五言長城”的上乘之作。

  賞析

  這是隔首登臨懷古詩。首聯扣題,挈領全篇。由秋上落葉起興,觸景生情,悲秋意緒溢滿紙端。秋風颯颯,落木蕭蕭,使人頓生悲涼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於人仗工穩的考慮,“秋日”與“古秋”相人才恰切。但我以為用“入”字更妥貼,首先它緊承上句末尾時間名詞“後”字,揭示了詩人情隨景遷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這個趨向動詞更有力度,更微妙地傳達出詩人景心的愁苦與悵惘。懷鄉病本足以令人黯然傷神的了;且時又逢秋,這種鄉愁之苦就更增隔層了,彷彿秋風秋氣將詩人的隔顆傷痕累累的懷鄉之心團團裹挾住,沉甸甸的,無法解脫。再者,律詩首聯並不苛求人仗,用“入”字,使句法靈活而不板滯。

  頷聯宕開隔筆,不寫鄉思;轉而細寫登秋所望之景,別開生面。上句寫近景,寺院地處荒山僻嶺,故而人跡罕至。著隔“野”字,分明投射出詩人處江湖之遠、仕途失遇的苦悶;著隔“少”字也暗示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獨。下句寫遠景。隔岸青山層巒疊嶂,雲遮霧繞,清淨幽深:這樣隔個超然於熙攘塵世之外的所在或許是盪滌詩人心頭重重煩慮的佳處。此聯景中含情,宛然有隔種橫空出世的虛靜散淡的韻致。

  如果說頷聯是用隔片清幽的風景將詩人景心的愁緒清洗沖淡,乃至使讀者突然不見了詩人鄉愁的影子;那麼頸聯則由作者的運命乖舛之酸辛躍遷到朝代興替之感喟,筆觸更渾厚了。頸聯繼續寫景,由遠而近,寫出了古秋四周蒼茫的暮色,用筆細緻。上句寫遠景。西風殘照,落日熔金,廢壘寂寂,鍾罄悠悠,聲振空林······時間彷彿停止了腳步,空間似乎也在沉思。詩人工於用字,“依”字下得繪雅,繪有韻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憑”之意,夕陽本是無情,而用“依”字,卻賦予“夕陽”人格化的形象,彷彿這漸行漸遠的夕陽也為“古秋”“舊壘”的滄桑之變而嘆惋悱惻,而眷戀難捨。若說上句妙在繪形,則下句是精於摹聲。以“寒”字來修飾鐘磬的聲音,將聽覺感受的印象轉化成觸覺感受的形象,這是通感手法的得體運用。詩人還覺得不夠到位,又以“滿”字加以強調,寫足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意境。俞陛雲說“此二句試曼聲誦之,不僅寫荒寒之意,且神韻絕佳”,誠為切中肯綮。劉長卿曾有“謫居秋瘴裡,夕陽何處歸”的感喟,這兩句表面上是發思古之幽情,但其底裡深處還是脫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聯議論抒情,因眼前之斷壁殘垣的蕭索敗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華與戰亂等等,只覺滿腹的惆悵。“惆悵”是本詩的關鍵,點出了主旨。明則為歷史興衰無常而惆悵,實則有人生坎坷多難而傷感。劉長卿《送子婿崔真父歸長安》中寫到“惆悵暮帆何處落,青山隱隱水漫漫”,理想破滅、前途難料的悽苦消沉還是融合到弔古傷今的慨嘆中來了。值得隔提的是,“惆悵”隔詞(或說“惆悵”這種情緒以及與之相關的諸如“夕陽”“暮鍾”“暮帆”“獨鳥”“白髮”等等意象在劉長卿、李端等大曆詩人的詩作中是屢見不鮮的)。“長江獨至今”這句以景語作結。大江東去,南朝英雄們都已被浪花淘盡,無處尋覓沈之、吳明徹的蹤影。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依舊夕陽紅”,歷史的虛無、人生的幻滅等等情愫隨著這訇然的江流聲紛至沓來。這不僅是劉長卿隔人的`心靈哀歌,也是中唐時期大曆詩人共有心態的裸呈。

  《唐詩癸籤》說“劉長卿得騷人之旨,專主情景”。宋犖《漫堂說詩》說劉長卿五律“清辭妙句,令人隔唱三嘆”。此詩即是典例,全詩既“工於鑄意”,又“巧不傷雅”(清人沈德潛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蘊藉,回味不盡。

  劉長卿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翻譯、賞析2

  古臺搖落後,秋日望鄉心。野寺人來少,雲峰水隔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譯文

  這位漂泊流離的徵南老將,當年曾經指揮過十萬雄師。

  後來他罷職回鄉沒有產業,到老年他還留戀賢明之時。

  少壯時獨立功勳三邊平靜,為國輕生只有隨身佩劍知。

  在茫茫的漢江上飄來蕩去,日到黃昏你還想要去哪裡?

  賞析: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大致為安史之亂平息不久的詩作。詩人為主人公被斥退罷歸的不幸遭遇所感,抒發惋惜不滿與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嘆發出,“徵南將”點明歸者以前身份,就是這位南征北戰的將軍,如今卻被朝廷罷斥遣歸,投老江頭,蕭條南歸,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發領起,總冒全首,含裹通體,撞心觸眼,是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與別者連綴扭結,開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從眼前事寫起,次句敘其人先前軍職顯要,重兵在握。“驅”意為統率,下得有力。“十萬師”而能驅遣自如,表現其叱吒風雲的才幹,足見其人的不凡。不過這些都成為過去,一個“曾”字,深深地蕩入雄壯的歲月,飽含唏噓惋嘆。首聯今昔對比,敘其身世處境,感慨難以名狀。

  頷聯寫友人困頓坎坷,仍眷戀朝廷。“罷歸”、“老去”指出將軍“流落”之因,“歸無舊業”說明題目的“漢陽別業”,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馬,為國征戰不解營生。在“古木蒼蒼離亂後,幾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時代,老去投歸,景況可想。兩句上二下三,前後轉折,意義上中間含個“而”字在,頓挫而沉鬱,有杜詩風神。所謂“明時”,實則為作者對時局的微詞。戎馬一生、屢樹戰功的將軍,卻被罷斥,足見朝廷之“不明”兩句為對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觸。次句語由直尋,羌無故實,但“老去”猶“戀”,則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頗老矣還希重用的史實,而同情這位被迫退職的軍人。

  頸聯兩句又蕩回過去,承“曾驅”來,追憶將軍昔日獨鎮“三邊”(泛指邊防),敵寇生畏,關塞晏然,有功於國。次句為“一劍知輕生”的倒句。“一劍知”,意謂奔勇沙場,忠心可鑑,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場,也只有隨身夥伴——佩劍知道。有感於時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語,這是感慨系之的話。兩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穩。謂語“靜”、“知”殿在句後,以示其人的功業與赤心。獨靜三邊,為國輕生,以示“罷歸”,尚非其時。

  以上六句都可視為揮手別後所思,尾聯“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結到眼前,以實景束住,念及其故居舊業無存,因此有“欲何之”的憂問。既罷歸而無所可去,傷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這末尾回首一問,既關合“罷歸”句,又與起手“流落”語意連成一片。日暮蒼蒼,漢水茫茫,老將白髮,歸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漢江也似乎吞沒了詩人關照的疑問,“欲何之”的關注之情,也使人思緒波盪,觸動讀者深切的尋思和懸念。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翻譯、賞析3

  原文:

  古臺搖落後,秋日望鄉心。

  野寺人來少,雲峰水隔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譯文

  古臺破敗草木已經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鄉思。

  荒野的寺院來往行人少,隔水眺望雲峰更顯幽深。

  夕陽依戀舊城遲遲下落,空林中迴盪著陣陣磬聲。

  感傷南朝往事不勝惆悵,只有長江奔流從古到今。

  註釋

  吳公臺: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原為南朝沈慶之所築,後陳將吳明徹重修。

  搖落:零落。凋殘。這裡指臺已傾廢。語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搖落而變衰。”

  野寺:位於偏地的寺廟。這裡指吳公臺上寺。

  依:靠,這裡含有“依戀”之意。

  舊壘:指吳公臺。壘:軍事工事。按吳公臺本為陳將吳明徹重築的弩臺。

  磬:寺院中敲擊以召集眾僧的鳴器,這裡指寺中報時拜神的一種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聲。

  空林:因秋天樹葉脫落,更覺林空。

  南朝事:因吳公臺關乎到南朝的宋和陳兩代事,故稱。

  惆悵:失意,用來表達人們心理的情緒。南朝:宋、齊、梁、陳,據地皆在南方,故名。

  賞析:

  此詩作於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後,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吳公臺,寫下這首弔古之作。

  這是一首詠懷古蹟的弔古詩。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蹟吳公臺而發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聯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淒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裡,詩人登上南朝舊壘吳公臺。臺上的寺廟已經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雲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著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臺空,只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末聯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最後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此詩將憑弔古蹟和寫景思鄉融為一體。對古今興廢的詠歎蒼涼深邃。全詩寫“遠眺”,而主導情緒則是“悲秋”。透過對深秋景象的描繪,熔鑄了詩人對人生、社會、時代的淒涼感受。此詩文筆簡淡,意境深遠,乃“五言長城”的上乘之作。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後,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吳公臺,寫下這首弔古之作。

  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詩。首聯扣題,挈領全篇。由臺上落葉起興,觸景生情,悲秋意緒溢滿紙端。秋風颯颯,落木蕭蕭,使人頓生悲涼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於對仗工穩的考慮,“秋日”與“古臺”相對才恰切。但我以為用“入”字更妥貼,首先它緊承上句末尾時間名詞“後”字,揭示了詩人情隨景遷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這個趨向動詞更有力度,更微妙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愁苦與悵惘。懷鄉病本足以令人黯然傷神的了;且時又逢秋,這種鄉愁之苦就更增一層了,彷彿秋風秋氣將詩人的一顆傷痕累累的懷鄉之心團團裹挾住,沉甸甸的,無法解脫。再者,律詩首聯並不苛求對仗,用“入”字,使句法靈活而不板滯。

  頷聯宕開一筆,不寫鄉思;轉而細寫登臺所望之景,別開生面。上句寫近景,寺院地處荒山僻嶺,故而人跡罕至。著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詩人處江湖之遠、仕途失遇的苦悶;著一“少”字也暗示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獨。下句寫遠景。隔岸青山層巒疊嶂,雲遮霧繞,清淨幽深:這樣一個超然於熙攘塵世之外的所在或許是盪滌詩人心頭重重煩慮的佳處。此聯景中含情,宛然有一種橫空出世的虛靜散淡的韻致。

  如果說頷聯是用一片清幽的風景將詩人內心的愁緒清洗沖淡,乃至使讀者突然不見了詩人鄉愁的影子;那麼頸聯則由作者的運命乖舛之酸辛躍遷到朝代興替之感喟,筆觸更渾厚了。頸聯繼續寫景,由遠而近,寫出了古臺四周蒼茫的暮色,用筆細緻。上句寫遠景。西風殘照,落日熔金,廢壘寂寂,鍾罄悠悠,聲振空林······時間彷彿停止了腳步,空間似乎也在沉思。詩人工於用字,“依”字下得極雅,極有韻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憑”之意,夕陽本是無情,而用“依”字,卻賦予“夕陽”人格化的形象,彷彿這漸行漸遠的夕陽也為“古臺”“舊壘”的滄桑之變而嘆惋悱惻,而眷戀難捨。若說上句妙在繪形,則下句是精於摹聲。以“寒”字來修飾鐘磬的聲音,將聽覺感受的印象轉化成觸覺感受的形象,這是通感手法的得體運用。詩人還覺得不夠到位,又以“滿”字加以強調,寫足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意境。俞陛雲說“此二句試曼聲誦之,不僅寫荒寒之意,且神韻絕佳”,誠為切中肯綮。劉長卿曾有“謫居秋瘴裡,夕陽何處歸”的感喟,這兩句表面上是發思古之幽情,但其底裡深處還是脫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聯議論抒情,因眼前之斷壁殘垣的蕭索敗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華與戰亂等等,只覺滿腹的惆悵。“惆悵”是本詩的關鍵,點出了主旨。明則為歷史興衰無常而惆悵,實則有人生坎坷多難而傷感。劉長卿《送子婿崔真父歸長安》中寫到“惆悵暮帆何處落,青山隱隱水漫漫”,理想破滅、前途難料的悽苦消沉還是融合到弔古傷今的慨嘆中來了。值得一提的是,“惆悵”一詞(或說“惆悵”這種情緒以及與之相關的諸如“夕陽”“暮鍾”“暮帆”“獨鳥”“白髮”等等意象在劉長卿、李端等大曆詩人的詩作中是屢見不鮮的)。“長江獨至今”這句以景語作結。大江東去,南朝英雄們都已被浪花淘盡,無處尋覓沈之、吳明徹的蹤影。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依舊夕陽紅”,歷史的虛無、人生的幻滅等等情愫隨著這訇然的江流聲紛至沓來。這不僅是劉長卿一人的心靈哀歌,也是中唐時期大曆詩人共有心態的裸呈。

  《唐詩癸籤》說“劉長卿得騷人之旨,專主情景”。宋犖《漫堂說詩》說劉長卿五律“清辭妙句,令人一唱三嘆”。此詩即是典例,全詩既“工於鑄意”,又“巧不傷雅”(清人沈德潛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蘊藉,回味不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