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及譯文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及譯文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指古代中國人創作的詩歌作品。廣義的古詩包括詩、詞、散曲,狹義的古詩僅指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及譯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及譯文1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

  劉長卿〔唐代〕

  古臺搖落後,秋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譯文:

  古臺破敗草木已經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鄉思。

  荒野的寺院來往行人少,隔水眺望雲峰更顯幽深。

  夕陽依戀舊城遲遲下落,空林中迴盪著陣陣磬聲。

  感傷南朝往事不勝惆悵,只有長江奔流從古到今。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賞析:

  此詩作於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後,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吳公臺,寫下這首弔古之作。

  這是一首詠懷古蹟的弔古詩。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蹟吳公臺而發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聯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淒涼。

  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裡,詩人登上南朝舊壘吳公臺。臺上的寺廟已經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雲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著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

  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臺空,只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末聯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最後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此詩將憑弔古蹟和寫景思鄉融為一體。對古今興廢的詠歎蒼涼深邃。全詩寫“遠眺”,而主導情緒則是“悲秋”。透過對深秋景象的描繪,熔鑄了詩人對人生、社會、時代的淒涼感受。此詩文筆簡淡,意境深遠,乃“五言長城”的.上乘之作。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後,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吳公臺,寫下這首弔古之作。

  作者簡介: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及譯文2

  古臺搖落後,秋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雲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賞析】:

  通篇沒有歷史的興衰,詩中所見的秋聲、古臺、野寺、夕陽、故壘、寒馨、

  空不覺和詩人一樣滿懷惆悵,而獨有長江水依然滾滾東流,把歷史的煙雲淘盡。詩的神韻,意在不言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