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相關新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

  2、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樂的鑑賞力。

  3、透過理解課文,瞭解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4、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靈;並透過欣賞《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陶冶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及感情變化。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音樂匯入

  1、播放鋼琴曲《月光曲》。

  2、讓學生自由暢談聽後感受。

  3、簡介《月光曲》:

  剛才我們聽的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鋼琴曲,它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那麼它描繪的到底是怎樣的景象呢?它是怎樣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彙報初讀收穫:

  ⑴字、詞的掌握情況:

  ①認讀生字、生詞。

  ②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

  ⑵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⑶交流初讀感受:

  ①貝多芬為貧窮的盲姑娘彈曲子,說明他有同情心。

  ②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興創作的。

  ⑷質疑問難:

  貝多芬在給盲姑娘彈奏一曲後,為什麼還要彈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皮鞋匠聽著琴聲,好象看到了什麼?為什麼好像會看到這樣的景象?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變化,這說明了什麼?

  三、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探究課文

  1、自瀆,圍繞重點段、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將感悟結果以批註的形式寫在書上。

  2、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時加以引導或點撥。

  3、班上彙報:

  針對“貝多芬走進茅屋,為什麼彈完一曲,又彈一曲?”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⑴貝多芬在各地巡迴演出的空閒散步時,無意中聽到一所茅屋裡傳出鋼琴聲,走近時又聽到屋內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被感動,於是推門進屋,談奏了剛才姑娘彈的那首曲子。

  引導:

  貝多分作為大音樂家,到各地演出還到小鎮上演出,並且無償為盲姑娘彈奏,這一切說明什麼?

  (說明貝多芬沒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熱愛勞動人民,心地善良。)

  ⑵貝多芬彈完一曲,盲姑娘說:“談得多純熟呀!感情多深哪!”這說明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很有音樂素養。貝多芬為在這兒遇到了知音而激動,因此用“我再給你彈一首”來回答盲姑娘。

  引導:盲姑娘因為什麼斷定給他彈琴的人是貝多芬。

  ①貝多芬正在小鎮上演出;

  ②彈得如此純熟,對樂曲的感情體會的這麼深刻,只有曲子的創作者──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練習朗讀,把握窮兄妹倆對話中的互相體貼及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激動的評價。

  關於“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這一問題,應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內容:

  A、貝多芬心情激動。

  B、當時“風吹滅了蠟燭”,屋裡灑滿銀光,“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這景色很美,這美蓋過茅屋裡的貧困和淒涼,這美感染了貝多芬,誘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懷著對窮兄妹倆的同情,決定把美好的音樂奉獻給貧窮而愛好音樂的人。於是貝多芬借景抒情彈奏出了《月光曲》。

  引導:皮鞋匠聽著琴聲,好象看到了什麼?為什麼好像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波濤洶湧的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因為貝多芬彈得非常好,加上皮鞋匠懂音樂,他聽到貝多芬彈奏的美妙的鋼琴聲就聯想到了這些景物。)

  引導:

  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變化,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貝多芬的這首曲子彈得非常好,能讓人產生共鳴,引起人無限的聯想;也說明了盲姑娘懂音樂,能理解、感受貝多芬彈奏的內容,她聽得入神了。)

  ⑶再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感受旋律的進展,並想象樂曲的意境變化。

  ⑷有感情地朗讀8、9兩自然段,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正是他當時激動心情的真實抒發。

  三、總結擴充套件

  1、感情朗讀全文。

  2、再聽貝多芬的《月光曲》。

  3、說說學文後或聽樂曲後的感受。

  四、佈置作業

  1、摘抄文中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

  2、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聽後把想到的景象寫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三個自然段。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被琴聲吸引

  被對話感動

  貝多芬進屋彈一曲有才華有同情心

  即興彈奏

  記錄下來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三個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1、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三、教具準備:

  電子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簡介貝多芬、進入新課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情?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電子幻燈片]

  出示貝多芬的名言

  3、課文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什麼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既然是傳說,也就說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課文從哪兒是講關於《月光曲》的傳說的?(從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麼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紹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後是第二部分,講關於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

  學生概括月光曲是如何譜成的。

  二、深入理解貝多芬第一次為盲姑娘彈曲子的內容

  1、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1)、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什麼?(斷斷續續的彈琴聲)

  這琴聲為什麼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2)、貝多芬走近茅屋,又聽到了什麼?(兄妹的談話)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面感到深深的遺憾。

  (3)、請同學們讀讀這段話,弄清這段話中的重點詞,體會本段話的含義。

  姑娘為什麼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證券交易罷了”?(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有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從這裡可以看出兄妹倆的相互體貼,這種感情非常可貴,十分感人。)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兄妹倆的對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讀出感情。

  (4)、貝多芬聽到兄妹倆的談話會怎麼想?(其實她非常想聽到我的演奏。只是因為窮。買入場券。我何不為他們彈奏一曲?)他怎麼做?(要走進茅屋彈琴。)

  (5)、貝多芬走進茅屋,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會想到什麼?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燭光,有架舊鋼琴,一位盲姑娘。

  聽到:皮鞋匠的問話。想到:這兄妹倆很窮,但愛好音樂。)

  (6)、找找書上的語句,貝多芬怎樣做的?(懷著這種感情,他彈了一首曲子給盲姑娘聽。)

  (7)、找找盲姑娘的反應,讀一讀。

  重點理解“純熟”的含義。(很熟練,本文指彈琴的技術熟練,功夫過硬。)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當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就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是發白內心的讚美;“感情多深哪!”,表現她對曲子有了共鳴;“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表現她內心的激動。

  練讀盲姑娘的話。注意兩個“!”。

  (8)、貝多芬聽了盲姑娘的話後會怎麼想?(這盲姑娘不但喜歡音樂,而且懂音樂,她能從琴聲裡判斷出彈琴的人是誰。我找到了知音。我要為她再彈一首。)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這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9)、貝多芬用什麼來回答盲姑娘的`問話的?(琴聲。)

  (10)、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三、深入學習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部分

  1、我們來欣賞貝多芬彈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錄影]

  2、出示[語段閱讀1]“一陣風……按起琴鍵。”

  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時的環境怎樣?[電子幻燈片]“一陣風……格外清幽。”最能突出這個環境的—個詞是什麼?(清幽)

  (1)、“清幽”是什麼意思?指(風景)秀麗而幽靜。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覺沉靜、安閒。

  課文裡還有一個帶有“幽”字的詞,是什麼?(幽靜——地方僻靜,光線暗。)

  查字典:“幽”。“幽靜”的“幽”應選擇“深遠;僻靜;昏暗。”“清幽”的“幽”應選擇“沉靜”。

  (2)、“格外”什麼意思?(超過尋常)。可換什麼詞?

  (3)、自由讀,體會當時的環境,讀出“清幽”的感覺。指名讀、齊讀。

  3、恢復幻燈片:“一陣風……按起琴鍵。”

  師:蠟燭被風吹滅了,月光從窗戶照進黑暗的屋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屋裡屋外一片銀白的世界,彷彿進入仙境般。在這種環境中,貝多芬看到了什麼?(清幽的月光、茅屋裡的一切、窮兄妹倆)

  4、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對兩個可愛的知音人,一股創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盪,於是他滿懷深情地按起了琴鍵。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當時的琴聲,體會《月光曲》描繪的情景。(播放樂曲)板書:激情

  5、(結束音樂)這麼動聽一曲《月光曲》,課文是透過什麼來寫它的內容的?

  (透過窮兄妹倆聽琴聲產生的聯想來寫的。)

  6、在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聽著美妙的琴聲,好像看到什麼?

  (1)指名答。

  (2)出示[語段閱讀2]“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湧過來……”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並理解“蠟燭、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鍵”等詞語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在質疑理解、感情朗讀、想像寫話的語言實踐過程中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瞭解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3. 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教學過程:

  (課前)

  1. 自學生字新詞,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 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一課時】

  一、聽寫詞語,自由說話,引出問題

  1.學生聽寫詞語:蠟燭、茅屋等

  2.學生自由說話:選用剛才聽寫的詞語根據課文內容說一段話,教師隨機點評

  3.教師引出問題:究竟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進入問題,自主感悟,感情誦讀

  語段一: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

  隨便說說罷了”

  1.貝多芬聽到哪一句話起就心動了?(感情朗讀)

  2.貝多芬從這一句話中聽出了什麼?

  (1) 盲姑娘家境貧窮(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貧窮?)

  (2)盲姑娘熱愛音樂(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熱愛音樂?)

  (3)師: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她依然熱愛著生活,姑娘雖然家境貧困,但是她並不放棄

  對藝術的嚮往與追求貝多芬的心被觸動了

  3. 貝多芬從兄妹倆的整段對話中還聽出了什麼?

  (1)妹妹的懂事、兄妹倆之間的相互關懷與體諒等(感情朗讀)

  (2)師:盲姑娘這麼貧窮,但是這麼熱愛音樂,又這麼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動了,所以走進茅屋

  語段二: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1.學生質疑

  預設問題一:盲姑娘什麼也看不見,為什麼知道她是貝多芬?

  預設問題二:貝多芬為什麼不回答?

  預設問題三:貝多芬彈一首曲子已經滿足了盲姑娘的心願,他為什麼還要再彈一首曲子?

  預設問題四:貝多芬為什麼稱盲姑娘為“您”?

  2.梳理問題

  3.解決問題(感情朗讀)

  三、入情入景,想象寫話,欣賞音樂

  1. 師生共讀“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語段: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

  2. 重新回到問題:貝多芬此時此刻會想些什麼?

  3.進一步瞭解貝多芬,聯絡上文,想像寫話,體會貝多芬內心情感

  課外資源:我為什麼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貝多芬

  4.欣賞《月光曲》片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