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創造力的美文

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創造力的美文

  一、“山寨”等功利主義行為是對創新的最大打擊

  如今,全國掀起了一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宣傳的熱潮。其實,關於創新的話題這已不是第一次了,大約在1998年5月,當時已經頭一次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那時,大多數中國人對“創新”一詞比較陌生,這個口號給人們以新鮮的感覺。於是,全國各地有關創新的宣傳鋪天蓋地,各條戰線迅速召開了各種創新的會議,紛紛提出經濟創新、教育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體制創新、企業創新、服務創新,等等。而且,在那一撥的宣傳中,還提出了許多新鮮的口號,如自主創新、源頭創新、創新極、創新板、創新樹、創新團隊等,真是讓人眼花繚亂。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早在1998年就被提出。可是,自從那一撥宣傳創新至今快20年了,我國又有多少堪稱為原創性的成果呢?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肯定是寥若晨星。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寨工廠、山寨商店、山寨一條街等,卻遍佈城鄉。而且,這種明明是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剽竊行為,在各製造行業屢見不鮮,人們見怪不怪,執法部門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顯現出典型的利己主義,因為這能讓GDP增長,也能夠緩解就業的壓力。然而,這些功利主義行為,卻是對創新的最大打擊。

  我不得不指出,創新的理念在我國至少滯後了差不多一個世紀,這是導致我國科學技術落後的主要原因。“創新”一詞最早出現在1912年,時年29歲的奧地利裔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創立了創新理論,他一舉成為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一百多年以來,創新理論已經在歐美髮達國家廣泛應用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從而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可是,在相當長時間內,我國卻缺失對創新理論的學習、認識、宣傳和踐行。當然,究其原因,其中有著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因素,但我們必須要補上這一課,以迎頭趕上西方發達國家,時不我待啊!

  二、英國評論中國創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種文化

  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力倡導創新,同時也是為了從根本上遏制一切剽竊、抄襲、仿造等急功近利的行為,國家及時推出並開展“雙創”活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某些出臺的檔案中,不免沿襲了套話、空話,文牘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文風,讓創新的形式大於實質,這無論對創新還是創業都不會有指導作用。

  一家權威大報在一篇帶有引導性的時評中寫道:“‘雙創’最需要的首先是資金,用好政府的‘雙創資金’,首先要防止套利現象。”這裡使用了兩個首先,可見是把資金看成是“雙創”成敗的關鍵。創新和創業需要一定的資金,但絕非是最重要的因素,何況有些發明創造根本不需要資金或者不需要太多的資金。例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達爾文創立進化論、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等,不都是沒有科研經費的嗎?又如,只有中專學歷的潘旭華,取得近40項發明專利,他攻克的高精密數控機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卻是一個“三無”(無大專學歷、無職稱、無立項科研經費)的發明家。

  我瀏覽了各地為開展“雙創”推出的眾多措施,大多是見物不見人,也就是說只強調了物質性的條件,而沒有分析:中國人缺乏創造性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呼喚創新是雷聲大雨點小?為什麼中國的科技論文和專利都高居世界第一,卻少有原創性的成果?為什麼山寨貨大行其道?為什麼仿冒產品充斥在汽車、電子產品、建築、服裝、鞋帽和工藝美術品等行業?因此,開展“雙創”活動絕非僅僅是投入資金,我們必須深挖阻礙中國人發明創造的思想根源,唯有如此才能解開束縛國人創新的枷鎖!

  依我陋見,某些部門頒發的“指導意見”也好,“工作指引”也罷,都沒有對症下藥,恐怕是醫治不好“創新貧乏症”的沉痾。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閉門造車,既沒有聽取從事創造學研究的專家的意見,也沒有吸收眾多發明家的有益經驗。

  我研究創造教育學三十多年,既關心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又極力倡導大學畢業生積極創業,因為這是克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關鍵。那麼,我國開展創新到底缺少什麼呢?根據創造學的理論和國際創新型國家的經驗,我認為最缺少的就是創新文化。如果說物質的力量是巨大的,那麼文化力量就是靈魂,是成就事業的驅動力、原動力和核動力。文化是以物質為基礎而抽象出來的精神現象,雖然它不能直接改變什麼,但文化能夠改變人,而人可以改變世界。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在評論中國創新時指出:“中國大力驅動創新戰略,但反觀現實,存在巨大的差距,瓶頸到底在哪裡?從根本上來說,創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種文化。”那麼,衡量創新文化是否形成,其主要的標誌是什麼呢?一般來說,最主要的標誌有三點:首先是社會創新的風氣濃郁,不僅人們談論創新,而且身體力行地踐行創新;二是創新的實體組織遍佈,既相互激勵又互相競爭;三是人心所向,以創新為榮耀。當人人內心都有一種創新的.衝動,創新成為人們樸素的情愫和價值觀的時候,創新文化不僅形成了,而且是已步入高境界了。目前,世界創新型國家排名前列的瑞士、瑞典、英國、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都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創新文化,所以它們擁有最多的創新成果。

  三、根治“創新貧乏症” 需要自由的學術環境和容納異見的機制

  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離形成這種創新文化還有很大的距離,這需要我們作艱苦和持久的努力。當然,創新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它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根據我的研究,為了建立我國的創新文化,至少應從以下三方面做起。

  首先是營造自由、民主、寬鬆的學術環境。創造性的果實只生長在自由的園地裡,自由是創新文化的靈魂,沒有自由就不可能有發明創造。什麼是自由?“自由”一詞最早源於古希臘,意思是從束縛和虐待中解放出來。按照創造學的原理,創意最初都是源於個人的靈感,而所謂的“眾包、眾籌、眾扶”不免有“大鍋飯”之嫌。創意是一位高貴的客人,請之不易,而遁之又無影無蹤,因此任何束縛、壓抑或是行政干預都會扼殺發明創造。同時,還必須認清自由與民主的關係,自由不會妨礙民主,但有時候民主卻會扼殺自由。因此,自由是人們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必須以立法的形式保護每一個創業者自由研究和探索。

  其次是鼓勵質疑、批判和求異的精神。質疑是通向發明創造的入口,沒有質疑就沒有創新。文藝復興時義大利一位哲學家說,追求真理的學者應當是一位異見者。然而,在傳統思想的人看來,異端或異見是貶義詞,是不允許存在的,或者是遭到排斥的。可是,從創新的觀點看,只有容納異己,方能成就偉大,因為異見往往導致發明創造。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科學家,相對於傳統的學說,他們都是異見者,如相對於牛頓的經典力學,愛因斯坦是異見者;相對於托勒密的地心說,哥白尼是異見者;相對於有線電話,第一個發明手機的馬丁·庫帕也是異見者……因此,世界上沒有永遠正確的理論和一勞永逸適用的技術,一切先例都是會被打破的,而未來的新理論和適用的新技術,都將由異見者們發現或發明。

  再次是支援冒險精神,為有價值的失敗唱讚歌。冒險絕非是一味的勇敢,更不是魯莽,它是創新者的一種精神特質。從發明創造的規律看,是人類的好奇心引起冒險的衝動,而冒險又是一連串追逐想象力的過程,它會點燃創新的思想火花。史蒂夫·喬布斯被稱為是“打不倒的冒險家”,正是這種品格使他成為創新的魔術師,不僅建立了蘋果公司的王國,而且留下了“創新精神不死”的精神財富。蘋果公司的創新文化有一種黏性,它能夠同化人、激勵人和改變人,這也就是創新文化的魅力。矽谷是美國乃至世界創新的熱土,那裡已經形成了所謂的“極客文化”,其核心就是好奇和冒險,這就形象地說明了冒險與創新存在著內在的聯絡。

  可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不鼓勵冒險的,具體表現為家庭和學校的教育都不提倡冒險,甚至把冒險視為是異端和危險的。日本著名作家中野美代子評論說:“與歐洲人常常為開拓認識世界奔向未知土地而進行魯莽的旅行及冒險的傳統不同,中國人的倫理理念是把認識的疆界限定在五官可及、手腳可觸控空間領域中。”我認為,正是這個原因,才導致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也使得模仿思維在我國佔據主導地位。我國有一句古諺是“勝者英雄敗者寇”,於是愛面子、怕失敗、怕譏笑等,就成了許多國人不敢冒險的原因。因此,我們必須肅清這句話的消極影響,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對於有價值的失敗給予鼓勵,甚至要給予獎賞,因為失敗乃成功之母。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我體會他的意思是強調實事求是,力戒空談,這是事業獲得成功的保證。創新之父熊彼特在彌留之際留下遺囑,其中寫道:“行動——光有理想和理論是不夠的,只有行動起來,努力改變現狀才是對理想的拓荒。”這些都說明,開展“雙創”活動,貴在實際行動,只有切實地著力建立創新文化,才能徹底根治我國的“創新貧乏症”。有一句古話說:“三歲看到老”,這句古諺已得到科學的證明,如果幼兒時期的想象力受到傷害,必將導致成年時缺乏創造力。因此,提高我國人民的創造性素質,必須從改革基礎教育著手。學校教育要從“知識遊戲”轉變為“思想遊戲”,以開發廣大青少年的想象力,這樣才能提高創造性的素質,以有效推進創新活動,確保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得以實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