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殼殼》說課稿

《有趣的殼殼》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名稱是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殼殼》,活動意圖是從幼兒生活中產生的,一次大雨過後,我帶幼兒戶外遊戲時,一名幼兒忽然大叫:“老師,看,蝸牛”,有趣的殼殼——說課稿。我尋聲望去,只見幾名幼兒正圍著牆角的一隻蝸牛殼指指點點、唧唧喳喳的說個不停。看來孩子們對蝸牛殼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和探究慾望。《綱要》中指出: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以幼兒熟悉的事物現象作為科學研究的物件。於是我結合《綱要》從幼兒興趣出發設計了本次活動。

  從幼兒的年齡特徵分析,年齡平均五歲,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抽象思維剛剛萌芽。從幼兒認知水平來看,對殼類動物瞭解少,缺乏已有的認知經驗。

  根據幼兒實際情況,我把本次活動定為三個目標:1 引導幼兒探索各種動物殼的特點、用途,發展幼兒的想像力、觀察力。2 啟發幼兒發現生活中像殼一樣的物品,鼓勵幼兒用恰當語言表達。3 透過遊戲,激發幼兒愛護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美好情感。本次活動,我融入了先進的電教手段,利用計算機技術把故事《狐狸和烏龜》製成flash動畫,使幼兒直觀形象的瞭解烏龜殼的特點用途,幼教之友《有趣的殼殼——說課稿》。還蒐集許多帶殼的小動物和植物,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如何讓幼兒真切體驗小動物爬行,是本次活動的'難點,為此,我仔細研究各種帶殼小動物的動作,並加以模仿,還利用大紙箱製成像小動物殼一樣的大殼殼,讓幼兒更形象的學習小動物爬行。

  活動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 探索動物殼的特點、用途

  首先,我揹著自制的大烏龜殼以小烏龜的角色出現,讓大家才猜猜我是誰,我的背上有什麼,這種匯入形式,使我以朋友的身份與小朋友活動,深受幼兒歡迎,並把幼兒的注意力直接引入到烏龜殼上,激起幼兒對殼殼的探索興趣。接著,我出示各種帶殼的小動物,引導幼兒去看、摸、想。並圍繞“這些動物都是誰?它們的殼殼長的什麼樣子,會有什麼作用,”等問題,展開討論,並引導幼兒嘗試用豐富語言進行描繪。然後,結合課件《狐狸和烏龜》激發幼兒深入探討殼殼作用的興趣,並歸納出殼殼的各種作用。最後,大家一同小結:殼硬硬的、有各種形狀、花紋及很多作用。這一環節,幼兒透過豐富的觀察、觸控、分析、理解、討論。充分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想像力等多種能力。

  二 遊戲《小動物爬行》

  為使幼兒充分體驗小動物爬行的感覺,我首先提問:小動物天天揹著殼殼生活會有什麼感覺呢?,接著讓幼兒帶著自己去爬行去感受。最後,大家總結:殼殼動物天天很累很辛苦但是殼殼對動物本身有很大作用。然後我順勢啟發幼兒要愛護殼殼小動物、保護小動物。整個環節幼兒透過爬、體驗、充分發展了肢體運動能力,情感體驗能力。

  三 認識有殼食物

  除了小動物以外,還有那些食品有殼呢?帶者問題,我引導幼兒猜想,觀察、觸控,發現食品殼和小動物殼一樣都是硬硬的,具有保護作用。此環節,很好擴散了幼兒思維,豐富了幼兒的學習經驗。

  四 啟發幼兒發現生活中像殼一樣的物品

  首先,我拿一個像殼一樣的物品,啟發幼兒聯想到殼,接著,讓幼兒尋找身邊還有那些物品像殼一樣,透過探索、提問最後幼兒發現生活中許多物品像殼一樣。比如:暖瓶、花盆房子等。這個環節很好的鍛鍊了幼兒的聯想能力和思維的發散與靈活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