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說課稿(精選5篇)

化學《元素》說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化學《元素》說課稿(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化學《元素》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一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節課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週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為學生從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元素,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打好了基礎。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離子》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元素的概念;瞭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元素週期表發現史的教育,體味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元素週期表探究元素之間規律性聯絡,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符號的意義和元素週期律

  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對於化學知識以及物質的宏觀組成已經有了一定積累,但對於物質的微觀結構還沒有太深入的認識,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講解法、談話法、指導發現法。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一)溫故匯入

  教師透過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複習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構成物質的幾種粒子(陰離子、陽離子、原子、分子)的關係,並重點強調數量關係: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結構是本節知識學習的基礎,在開始新課前複習有關原子的內容,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為知識的遷移打好基礎。

  (二)新授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圖片,包括藥品(含氟牙膏、加碘鹽、葡萄糖酸鈣、各種維生素複合劑等)、各種礦泉水和音量、各種食品包裝等,透過閱讀、比較這些物品給出的資訊,讓學生體會標識中的元素種類、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對人體的作用等。

  比較學生熟悉的幾種物質,O?、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化學符號O這種成分,引導學生認識它們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進行講解闡釋。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具有類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幫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組合無數英文單詞的26個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幾個積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築的兒童玩具積木,等等,由此說明元素可以組成多種物質。由此引出目前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這些元素組成豐富多彩、形態萬千的物質世界。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圖4-4“地殼中的各種元素的含量(質量分數)”,得出結論: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異很大,氧、矽、鋁、鐵含量相對較多,而與生物關係密切的氫、氮、鉀等相對較少。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記憶位於前四位的元素(氧、矽、鋁、鐵),並指出跟生物關係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適當施加化學肥料,以提高糧食等農作物的產量,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

  將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在化學反應裡,分子發生變化,而元素種類不發生變化。透過此種形式使學生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瞭解。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及課本75頁、76頁資料,引入元素符號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議一議:為什麼要採用元素符號?它的書寫規則是什麼?由此讓學生體會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練習、記憶元素符號的書寫,並強調元素符號書寫時的注意事項,為進一步學習化學式做準備。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類引出元素週期表,學生初步瞭解元素週期表的構成、表中各個數字的意義、瞭解化學家門捷列夫的貢獻,瞭解化學週期表對於化學研究的重要作用,並透過完成課本76頁的活動1來練習使用元素週期表。元素週期表的發現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學探究史,透過呈現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討論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還要應講究科學誠信。

  材料如下:新華社2002年7月15日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開承認,該實驗室1999年發現的兩種超重元素(即118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的實驗資料是“捏造”的,有關研究人員從事了“不正當科學行為”,造假者已被開除。這項被列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的成果,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小組卻無法重複其實驗,而當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們自己重複做該實驗時,也製造不出這種元素。在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後,他們發現實驗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此他們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結論。

  本題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多方面地瞭解科學。具體來講,該事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科學本質,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1)科學家也是人。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看待科學研究的過程、侷限性以及所涉及的問題,有助於學生脫離那種對科學的簡單化認識,使他們認識到,雖然科學家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科學家們在從事科學工作時,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觀的、理性的,科學家也會犯錯。

  (2)科學是動態的“求真”的過程。“不正當科學行為”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斷地接受檢驗。科學不是永遠不犯錯誤,但正是因為科學最終必須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之上,有自我糾錯機制,所有欺詐行為終將會被科學界內的同行揭穿而身敗名裂,科學的不正當行為還會誤導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學的發展,有的甚至可能傷害人類生命,

  (3)得出事實的科學實驗應該是可重複的。如果不可重複,科學就不能接受它,可重複性是科學最根本的一條準則。透過這種教育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科學學習,特別是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收集證據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對科學研究的理解。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我給予指導。讓學生觀察每週期開頭的是什麼型別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麼型別的元素,結尾的是什麼型別的.額元素,這說明元素之間存在著什麼規律性的聯絡?與“元素週期表”這個名稱是否有關係?之後教師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其中的規律。透過此種形式,加深學生對於元素週期表的認識及規律的把握。

  (三)拓展應用

  有條件的學校,可帶領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讓學生自己透過觀察岩石的標本和各種礦物標本,瞭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讓學生自己尋找一些常用藥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標,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比較它們在使用後對人體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體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透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並嘗試說說實際生活與本節課所學內容存在怎樣的聯絡。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本77頁練習題

  2、鞏固複習本節課所學:元素、元素符號、元素週期表相關知識

  六、說板書設計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電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二)元素符號:書寫規則

  (三)元素週期表:規律

  化學《元素》說課稿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瞭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週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的資訊。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對比的方法獲取資訊。

  (2)學習運用尋找規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處理資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化學的濃厚興趣。

  (2)不向困難低頭,相信隨著知識的積累,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3)逐步積累化學用浯,真正進入一個化學世界。

  二、教學重點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

  三、教學難點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

  3.元素週期表的排列規律和相關資訊。

  四、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複習提問]水在通電的情況下生成氫氣和氧氣。這個實驗結論說明了什麼?

  [回答]說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追問]你還知道哪些物質含有氧元素,並把它們表示出來。

  [小結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質很多,可見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那麼什麼叫元素呢?本課題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元素的知識。

  [板書]課題2:元素

  [設問]學習了原子的結構後,我們該如何給元素下一個定義才比較確切呢?

  [講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板書]一、元素

  1.定義: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提問]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前面我們有等量關係: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那我們可不可以說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電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呢?

  [補充說明]儘管核外電子數從數量上等於核電荷數和核內質子數,但由於核外電子數在

  形成物質時會發生變化,原子會得到電子或失去電子(下一節大家就會學到),所以定義元素時不能用核外電子數,只能用核電荷數或核內質子數。

  [提問]元素概念中的“一類原子”是什麼意思?

  [回憶]課本P69小注指出:作為相對原子質量標準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個質子和6箇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補充]除這種碳原子外,還有質子數為6而中子數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類原子指的是核電荷數相同而核內中子數並不一定相同的一類原子。

  [過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們再來看元素有哪些特點。

  [板書]2.特點

  [講解]由定義可知,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具體說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因為它是一個總稱,所以它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只講種類,不講個數。

  [板書]只講種類,不講個數;

  [補充]既然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那麼在用元素描述物質的組成時,只能說該物質由幾種元素組成,而不能說該物質由幾個元素組成。請看下列練習。

  [投影]展示下列練習。

  下列說法有沒有錯誤?把錯誤的說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個氧元素和2個氫元素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個元素。

  [學生回答]

  ①錯誤。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氫元素兩種元素組成的。

  ②錯誤。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兩種元素組成。

  [提問]地球上的物質有千千萬萬種,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萬萬種呢?

  [回答]應該不是。

  [介紹]物質的種類很多,但是組成這些物質的元素並不多。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種,這一百多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差別很大。

  [投影]放映教材圖4-4的放大圖

  [分析該圖並由學生說出從該圖中得到的資訊]

  [可能有的回答]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矽。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其次是鐵。

  3.氫、碳、氮等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相對較少。

  [小結]透過分析可見,各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板書]3.各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過渡]那麼,生物細胞中的元素分佈情況又怎樣呢?

  [學生閱讀P72資料]

  [活動與探究]請學生拿出準備的食品、藥品的說明,查詢其組成元素。

  [學生活動]……

  [回答]1.阿莫西林的組成元素為碳、氫、氮、氧、硫。

  2.羅紅黴素的組成元素為碳、氫、氮、氧。

  [小結]很多的資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的物質,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種元素經過不同的方式組合而成。可見,正是這100餘種元素組成了我們周圍絢麗多彩的世界。

  [過渡]請大家結合前面有關分子的知識與本節課有關元素的知識,共同來看下面的討論。

  [投影]展示“討論”。

  [討論]下述化學反應中;

  水氫氣+氧氣

  (H2o)(H2)(o2)

  硫+氧氣二氧化硫

  (s)(o2)(so2)

  反應物跟生成物相比較,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學生分組討論後,由學生代表陳述討論結果,有不同意見者補充說明]

  [回答]上述兩個反應,反應物跟生成物相比較,分子都發生了變化,元素沒有發生變化。

  [講解]第一個反應中,反應物是水,由水分子構成;生成物是氫氣和氧氣,由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構成。第二個反應中,反應物是硫和氧氣,分別由硫原子和氧氣分子構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構成。

  在第一個反應中,水中的氧和氧氣中的氧都屬於氧元素,水中的氫和氫氣中的氫同屬於氫元素。第二個反應中,氧氣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屬於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屬於硫元素。

  [小結]可見,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發生了變化,而元素並沒有發生變化。

  [提問]前面我們學過物質的構成可用原子表示,現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質的組成。

  用原子表示物質的構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質的組成有什麼區別呢?

  [板書]4.原子和元素的區別:

  [學生思考]

  [講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質的微觀結構,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質的宏觀組成。用原子時只能

  對應微觀粒子,而用元素時只能對應宏觀物質。請看下列表格:

  [投影]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與原子的比較

  元素原子

  概念間的聯絡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區分著眼於種類,不表示個數,沒有數量多少的含義即表示種類,又講個數,有數量多少的含義

  使用範圍及舉例應用於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例如可以說,“水裡含有氫元素和氧元素”或“水裡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但不能說“水是由二個氫元素和一個氧元素所組成的”應用於描述物質的微觀結構。例如,“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但不能說“一個水分子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總結並板書]元素和原子的區別在於:

  ①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

  ②原子用於描述物質的微觀結構;元素用於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

  [投影]展示下列練習: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並將錯誤的說法加以改正。

  a.加熱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氣,氧化汞中含有氧氣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構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氫原子構成的。

  [答案]a.錯誤。改正:加熱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氣,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錯誤。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

  c.錯誤。改正: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補充]描述物質的微觀結構時一般用“構成”,描述物質宏觀組成時一般用“組成”,對應關係如下:

  宏觀→物質→元素→組成

  微觀→分子→原子→構成

  [過渡]瞭解了元素的定義以及它的特點後,我們再來看元素的表示。“知識是無國界的”,

  但各個國家有各自不同的語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來表示,則給學術交流帶來很多的不便,從而也會阻礙化學前進的腳步。所以為了書寫和學術交流的方便,國際上採用統一的符號元素符號,來表示元素。

  [板書]二、元素符號

  [閱讀]請大家閱讀P73資料,瞭解元素符號的來源。

  [學生閱讀後,請學生簡要陳述元素符號的來源]

  [陳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號的是道爾頓,他曾用圖形加字母的方式作為元素符號。但隨著發現的元素越來越多,符號設計越來越複雜,這種符號不便於書寫和記憶,未能廣泛採用。

  2.現在國際上統一採用元素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來表示元素,書寫時要大寫。如,

  氧o,氫H,碳c。

  3.若幾種元素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相同時,就附加一個小寫字母來表示。如,銅cu,鈣ca,氯cl。

  [總結強調]第一個字母一定要大寫,第二個字母一定要小寫,即“一大二小”。

  [板書]1.表示:採用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大寫字母表示。如,氧o,氫H。

  若第一個字母相同,附加第二個小寫字母來區別。

  [過渡]知道了元素符號的寫法,還應該知道元素符號的讀法。

  [板書]2.讀法

  [請同學們讀出下列元素符號]

  HcucaNsNa

  (注意: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很可能會讀成該字母的英文讀法,一定要及時糾正過來.並加以強調)

  [強調]元素符號在瀆的時候就應該瀆成該元素的名稱,而不能讀成英文字母。如,c讀碳,s讀硫,cu讀銅,等等。

  化學《元素》說課稿3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所以,本節教材對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後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⑴瞭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⑵瞭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⑶ 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利用週期表查取一些簡單資訊

  ⒉過程與方法

  透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絡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對生活中一些物質元素含量的確定,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

  (三)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元素週期表查取一些簡單資訊。

  課時:2課時

  二、學況分析

  1.知識基礎: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它比 較抽象,而且對於“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準備時,學生難以理解。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調整,降低了教學要求,不過分要求把握概念的嚴謹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學生能結合例項正確使用概念,理清他們的區別就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指導學生閱讀、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並與多媒體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難度。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

  [設定問題]

  (1)什麼是元素?

  (2)元素與物質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3)元素與原子的關係如何?

  (二)、新課教學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透過說明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使學生對“元素”有初步的印象。進一步分析,氫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質子數的氫原子。同樣,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質子數。元素的概念在舉例中匯出。

  ⒉學生討論:

  ①元素的種類由什麼決定的?

  [學生總結]: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也就是說質子數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

  ②單質和化合物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學生總結]: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種。

  [教師講解]:物質的簡單分類。

  ⒊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

  設疑:元素和原子有什麼關係?

  分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

  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

  ⒋地殼中各元素的含量:

  透過學生閱讀教材中地殼中各物質的含量,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種類非常多,而組成這些物質的元素並不多,已經發現的元素只有100餘種;並要求學生記住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利用“養閨女”的諧音,幫助學生記憶。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生物細胞中元素分佈的資料,使他們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餘種元素組成的。

  (三)知識遷移

  [分組討論]:課本P73,學生討論活動。

  利用討論讓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麼粒子一定改變?什麼粒子一定不變 ?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

  [學生總結]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

  (四)本節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知識反饋:

  ⒈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是( )

  A 矽 鋁 氧 B 鋁 矽 氧

  C 氧 鋁 矽 D 氧 矽 鋁

  ⒉元素之間的根本區別是( )

  A 核內質子數不同 B 核外電子數不同

  C 核內中子數不同 D原子的相對質量不同

  ⒊ 水是由__ 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構成的。

  ⒋某物質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產物只有二氧化碳,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__元素,還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課後作業

  ⒈從生物學或科普刊物中查詢幾種食品的元素組成,並列表說明。

  ⒉查閱資料,瞭解地殼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⒊背誦課本P75,常見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

  五 板書設計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⒉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

  ⒊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

  ⒋地殼裡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是氧,矽,鋁。

  化學《元素》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屬於魯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課題包括人體的元素組成和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兩部分內容,較詳細地敘述了組成無機鹽的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同時還敘述了元素在人體內的平衡等有關內容。透過本課的學習,從學科素養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物質組成的元素觀,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人體也不例外。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體新陳代謝和生長、衰老都是一系列複雜的化學變化過程,人體透過這種變化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說學情

  透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人體內常見的營養物質。九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樂於探究感興趣的問題。就能力水平來看,學生初步具備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資訊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於進一步發展。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意識,創設問題情境,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瞭解人體的元素組成;瞭解某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瞭解人是如何攝入對人體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透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總結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和從眾多知識中提取有效知識的能力。

  3、進一步認識到化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人體的主要元素組成、分類及作用,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難點】

  元素在人體內的平衡。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講授法、讀書指導法。

  (過渡: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四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在課程開始我會出示生活中常見的保健品廣告的圖片並且提出問題:一些產品中常出現補鈣、鐵、鋅、硒、碘等的詞語,這裡的鈣、鐵、鋅、硒、碘是元素還是單質?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得到這些物質都是元素,進而設問人體為什麼要補充這些化學元素?它們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從而引入本節新課。

  透過創設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確立從生活走向化學的學習思路。

  環節二:新課講授

  首先我會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習過的知識並且提出問題:人體由哪些元素構成?學生思考後可以答出“人體內大部分為水,所以說含有H、O兩種元素,由糖類的組成可知人體還含有C元素,由蛋白質的組成可知人體還含有N元素。”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全班同學自主閱讀教材,在閱讀教材的時候提出問題“組成人體的元素約有多少種?它們是以什麼形式存在的?”透過這種形式可以啟發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接著我會提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區別?它們對人體有什麼作用”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元素分類的兩個概念。

  在學生知道了人體內的元素組成及分類之後,繼續提問“人體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屬元素是什麼?人體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什麼??”學生可以答出“人體含量最高的非元素是氧元素,金屬元素是鈣元素。”接下來講解常量元素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補充鈣元素。在提到可以補鈣的食物中,很多同學提到了牛奶,教師順勢提到:在眾多補鈣的食物中,數牛奶中的鈣質最易被吸收了,尤其是處在發育期的大家,更該多喝牛奶,但生活中很多人卻沒有恰當的利用牛奶來增加營養。我們應該正確地飲用牛奶。接著我會向學生提出幾個大家生活中常出現的喝牛奶的誤區。生活常識的灌輸更加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聯絡,生活常識的灌輸更加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聯絡。透過這一部分的學習,可以瞭解人體常見的元素。

  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關於必須元素對人體作用的部分,展示兩幅病人圖片,並示意之前準備好表演的同學開始自己的情景表演,請全班學生進行醫生的角色模擬,利用課前資料的蒐集及整理,為圖片上的患者以及班內的小演員進行診治。經過各位小醫生的確診和處方,加上教師的補充,大家發現可以從食物中進行食療。然後提出問題:人的粗脖子病是怎麼引起的?如何補充碘?學生討論後得出答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最後我會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談談對於補充保健品的看法,讓學生透過收集有關保健品的資料和交流活動,瞭解人類應該如何攝取這些物質,避免食用保健品的盲目性。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絡起來,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提出問題“如果你負責制訂下個星期全家人的食品採購計劃,你打算購買哪些食品?你準備如何安排一家人的膳食?”,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均衡膳食的重要性,從而理解元素在人體內的平衡,突破本課的難點。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佈置作業:撰寫調查報告:近幾年本地區缺碘或高碘甲狀腺分佈現狀及對策。

  七、說板書設計

  化學《元素》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實在學習元素、物質由元素組成的基礎上了解人體內元素的組成及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體現化學走進生活。

  2.教學重點

  鈣、碘、鐵等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3.分析挖掘教材知識價值

  體現化學知識的現實性,讓學生感受到化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能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解釋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二、說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人體的元素組成,存在形式。

  2.知道常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瞭解鈣、碘、鐵等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

  ㈡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運用多種手段查詢資料,調查研究,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主動獲取有用資訊。

  ㈢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元素在人體內的平衡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養成平衡營養、合理膳食的意識和習慣。

  三、說學法

  透過對前面各單元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也有了一些與食品有關的重要的有機化合物的初步知識,但學生很難把這些無生命的元素和化合物與生機盎然的生命體聯絡起來,因此建立這種聯絡,就是對所學元素與化合物知識的深化和發展,透過本節教材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人體也不例外。瞭解一些人體必須元素在人體生命過程中的重要功能,正確理解元素營養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樹立元素營養平衡的理念,補充和調節體內元素的平衡,對確保人類身體的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說教法

  本節學習人體中的化學元素、元素在人體內的平衡均衡膳食三部分。

  透過圖片創設問題情景,引出課題,然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並配合收集的資料,讓學生討論鈣、碘、鐵等元素的重要作用,反思缺乏時會怎樣,接著再創設情景,讓學生思考、討論、歸納如何補鈣、碘、鐵及合理膳食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五、說教學方法

  1.開放式教學方式:提前一週將學生分成4-5人的小組,明確要求每個小組收集3-4種元素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材料,指導學生展開調查和整理資料,培養學生處理和獲取有用資訊的能力。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減少板書六六、說教學程式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建立假設——學生討論、交流、分析、歸納——反思評價

  [課前準備]

  生:調查市場補鈣、碘、鐵等元素的藥品,檢視它們的標籤和說明書,瞭解主要成分和用途。

  師:製作缺鈣、碘、鐵等元素的圖片,收集補這些元素的方法及注意問題。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學生觀看播放的四幅圖片,思考病人分別得了那種疾病?說或猜出疾病的名稱(根據學生的回答逐一顯示疾病名稱:小兒佝僂病、粗脖子病、老年骨質疏鬆症、貧血症)

  (從生活現象入手,使新知識建立在對生活的直觀感受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求知慾,對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的猜想。)

  [引出課題]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閱讀材料]指導學生閱讀91頁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播放]

  1、組成人體的元素有多少種?這些元素在人體內以怎樣的形式存在?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是哪一種?

  2、人體中的元素分哪兩類?劃分依據是什麼?它對人體有怎樣的作用?

  [表達與交流]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彙總,彙報結果。(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反思]微量元素的作用,雖然含量少,但對人體健康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學生養成對結果進行反思的意識,培養一分為二的觀點)

  [創設情景]元素能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身體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人體中的這些元素,一方面隨著人體的生理活動被消耗和流失,另一方面也從營養物質中得到補充,從而在體內形成一個“收支”平衡。這個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會影響人的健康,甚至引起疾病。如剛才觀看的四幅圖片,針對這幾幅圖你還能提出怎樣的問題?

  [表達與交流]學生能說出:

  1、缺乏鈣、碘、鐵等元素的原因是什麼?

  2、各元素的作用是什麼?

  3、缺乏這些元素時會有怎樣的症狀?

  (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歸納)

  一、人體中鈣、碘、鐵等元素的作用

  二、人體常缺乏的元素及缺乏原因

  1.常缺乏的元素:鈣、鐵、碘、鋅、氟

  2.缺乏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創設情景]重播開始的四幅圖片,讓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為什摸會得這些疾病?在飲食上要注意哪問題?(透過學生的討論、交流自然的轉入到怎樣補鈣、碘、鐵上)

  [表達與交流]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討論、歸納

  四、人體中鈣、碘、鐵的補法及注意問題

  [創設情景]人體缺少必要營養元素會得病,因此有人認為應儘可能吃含這些元素的營養補劑,你認為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表達與交流]學生討論、交流、歸納。

  [結論]正常情況下,人體中的元素主要來自各種食物,這既有利於人體的代謝活動,也有利於維持各元素之間的相對平衡,只要按時進餐,有著合理的膳食,不偏食不挑食,人的生命活動就能正常進行,若必須元素攝入過量或不足,都不利於身體健康,因此恰當地調整膳食結構和保健品來補充一些人體內缺乏的元素,也是有益的,但不能過量。(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閱讀]94頁“多識一點”,瞭解亞洲人的飲食結構。

  [創設情境]食物為人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了身體健康,必須均衡膳食。假設父母不在家,你打算怎樣安排自己的膳食。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體現化學走向生活)

  [小結]談談本節的收穫和體會,學生在回答時,播放本節教學目標。

  [反思]讓學生討論、交流、歸納

  1.物極必反,凡事都應有一個“度”,元素的攝入不應過量,應保持平衡。

  2.有些商品標籤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學會了怎樣看商品標籤上的資訊。

  3.生活處處皆化學

  [結束語]有的同學不喜歡吃青菜,有的同學怕過於肥胖拒絕糖類食品和油脂含量較高的食品,這些行為是不對的,因為大部分維生素和部分氨基酸、脂肪酸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須從食物中攝取。所以飲食中的營養成分既不能過量,還要保證人體的正常需要。

  [作業設計]

  1.考察常缺乏的元素對人體的作用及補救措施

  查閱資料,我國有哪幾種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怎樣預防?

  2.考察補鈣的方法

  人體中的鈣元素主要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羥基磷酸鈣晶體以[Ca(PO4)6(OH)2]形式存在,其相對分子質量為1004。牛奶含鈣豐富又易吸收,且牛奶中鈣和磷比例合適,是健骨的理想食品。下圖是某乳業公司純牛奶包裝標籤的部分文字。請仔細閱讀後回答下列問題:

  包裝標籤上脂肪?3.3克,是指100 ml牛奶中,含脂肪的質量至少為3.3克。

  a那麼一盒牛奶至少含鈣多少克?

  b求羥基磷酸鈣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

  c若人體每天至少需要0.6克鈣,且這些鈣有90%來自牛奶,則一個人每天至少要喝多少盒牛奶?

  純牛奶

  配料:鮮牛奶

  保質期:8個月

  淨含量:250mL/盒

  營養成分:(每100mL鈣?0.11克

  脂肪?3.3克蛋白質?2.9克

最近訪問